小小說評點(四十八則)
生命、愛情、人性等等都是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多少作家、詩人、藝術家試圖以多種形式去闡述自己的感悟。
秦德龍的《中簽》評點
秦德龍的《中簽》讓我很自然地想起一句老話:天上不會掉餡餅。然而,這個天上掉下的“餡餅”偏偏讓大牙碰上了一回。大牙用手機打了個抽簽電話,中了簽,沒想到,請了客,送了禮,破費了錢財不說,反而落得個領導的“順便培養培養”。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大牙的悲哀是在意外的驚喜降臨之際,不知道什麼叫“藏而不露”,什麼叫“寵辱不驚”。可是,小人物又有小人物的優勢。大牙在經過領導的一番“培養”後,大徹大悟,馬上來個180度的大轉彎,比小人物還小人物,“見人就摑自己的嘴巴”,矢口否認自己中簽之事,最終成了“一個讓人可憐的角色”。讀《中簽》,還讓我想起了浮在水麵上的西瓜。大牙起初的心態就有些類似這個想浮在水麵上的西瓜。他想浮在水麵上,偏偏有外力要把他摁下去。慶幸的是,大牙卻因禍得福:單位減員時,他僥幸沒有成為下崗一員。小說的結尾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人們在可憐大牙的同時,是否到了也該同情一下自己的時候了?
火光編譯的《星期一早晨的奇跡》評點
曾經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二戰時期,有一位中國勞工,因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摧殘折磨,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隻身逃進一座大森林裏,過上了原始生活。新中國成立幾年後,這位中國勞工才有幸走出原始森林,踏上中國本土。然而,因為語音器官長期無法得到鍛煉,這位重新回到人群中的中國勞工,從此失去了語言功能。這篇文章當然是對法西斯暴行的揭露,但悲憤之餘,不得不得出另外一個結論:自我封閉、缺乏溝通的人生,是何其可怕的人生啊!
“早安,朋友。”一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話,卻創造了“星期一早晨的奇跡”。其實,這個“奇跡”人人都可以創造,偏偏“緊緊坐在一起的人們都用薄薄的報紙拉開了距離”。看來,呼喚文明,渴望關愛,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區域的人們的共同願望。文中的司機著墨並不多,但他創造“奇跡”的英勇行為,絕不亞於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當文明的聖火畢畢剝剝燃燒之時,人們除卻心頭的冰封雪凍,剩下的隻是融融暖意。
史金標的《生死之交》評點
有一則關於鳥的故事。是說北宋皇帝被金人擄去後,這隻鳥不吃不喝,向著主人被擄去的方向,幾天幾夜悲鳴不止,直至啼血而死。這隻鳥與主人休戚與共、生死不渝的精神,令我感動不已。鳥尚且如此,何況人乎?《生死之交》裏的兩個人,在人生的低穀中不謀而合選擇了同一方式:死亡。同是天涯淪落人,“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居然喝得酣暢淋漓,喝得天昏地暗,最後爛醉在酒館裏。”生死之交就從這裏開始締結。最終,兩個人又都放棄了死亡,一個投案自首,悔過自新;另一個重整旗鼓,又揚起人生的風帆。其實,締結人與人之間“生死之交”的紐帶非常簡單,一個眼神,一句暖語,一絲半縷的關懷與體恤,都會讓人感動一生,改變一生。
牧毫的《雨中的祖父》評點
祖父固守在老槐樹下的形象是莊重的,這份固守,猶如一首意境優美(或曰淒美)的古典詩詞。采用詩歌中常用的複述守法,反複把“雨中的祖父”形象強化、展示在我們麵前。文中的父親,“我”、未婚妻,不一定完全理解祖父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守行為,但那份固守的姿勢成了一尊雕塑,讓我們肅然起敬,追憶無窮。在生活網絡化、戲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的愛情婚姻日益捉襟見肘。江南春雨,如煙似霧。但願能將我們的空氣中滌去一些浮躁……
劉誌傑的《黑包》評點
老李在撿了一個漲鼓鼓的黑包時,有三個失誤:失誤之一,他沒有及時提出把黑包交公或找還失主;失誤之二,他沒有同著老張的麵當場把黑包打開;失誤之三,他不該私掏腰包請老張和單位的幾個人“打牙祭”,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始自終,那個黑包就像一個誘餌,把老李“這條魚”一步一步置於一個尷尬的境地。老李私掏300塊錢請人吃飯本是良苦用心,沒想到他的良苦用心反而更讓自己洗刷不清,且越陷越深。在物質利益越來越高的今天,麵對諸多誘惑,我們應盡量做到“超然物外”。這樣,就不至於像老李那樣,撿到一個黑包,背負起一個沉重的十字架!
程習武的《瞎子四爺》評點
程習武的小小說,簡潔明快,節奏感強,積澱著很濃的文化意味。譬如他的《庭梅野鶴》、《無土蘭花》等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瞎子四爺》中,作者為我們著力塑造了一個重情重義、一身俠骨正氣的老人形象。作品寫外形高大的四爺;寫挑水的時候跟誰也不說話的四爺;寫掄起帶風的拐杖一下子砸到腰蛋的兩條腿上的四爺……作品語言生動傳神,人物對話頗見個性。“四爺走到床邊說,腰蛋,你舅的眼瞎,可心不瞎,那事不能幹了”。一個很具有民族氣節、一身正氣的瞎子四爺的形象,躍然紙上。四爺果真瞎嗎?我們分明看見心知肚明的四爺,正以“第三隻眼”審視著芸芸眾生……
劉誌學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評點
生命、愛情、人性等等都是文學、藝術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多少作家、詩人、藝術家試圖以多種形式去闡述自己的感悟。在這篇作品中,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人與自然、生命與生命的故事。作者有意識地把生命的背景定格在茫茫的無垠的沙漠上。孤獨的生命在那裏實在是極為渺小的,如果能發現綠色、發現生命,又該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這種體會,非經曆不能刻骨銘心。探險家在僅存的生命之水拯救另一個生命——胡楊的那種善待生命、珍視生命的可貴思想也就可以理解了。這篇作品帶給讀者的震撼之處也就在於此。
劉誌學決不是想講一個故事給我們聽。他是借一個故事、借探險家這個人物,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看法——生命都是平等的。假如逢著大獎賽,這樣的作品是理該獲獎的……
蔣亞林的《殺人的眼睛》評點
作者很會設置懸念,小說一開頭就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勾起讀者極大的閱讀欲望。眼睛何以會殺人?讀罷全文終於真相大白。這雙眼睛是審視的眼睛,是對道德、良知、人性、倫理的窺測和審判。要想避免這雙“殺人的眼睛”,須牢牢記住的是: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正所謂無欲則剛是也。
王保忠的《伯父的奇遇》評點
兩千來字的篇幅寫活一個人很不容易。作者以嫻熟的敘事技巧,平鋪直敘的敘述風格,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男婦聯主任的形象。人物很逗,也很真實可信。特別是嚐到工作甜頭的伯父,其前後態度的轉變,更令人忍俊不禁,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海飛的《追月》評點
人食五穀雜糧,自有喜怒哀樂。嫦娥自然也難以超凡脫俗。嫦娥和樂代表著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一個放棄了英雄的丈夫去廣寒宮廝守寂寞;另一個卻是什麼都不愛,隻愛英雄。理想和現實總是相互交織又相互矛盾著,就連嫦娥仙子也難以擺脫這樣的尷尬。
陳永林的《白鴿子》評點
習慣了的東西有時是很難改變過來的。譬如男人,譬如女人,譬如兒子。某一天,當夫妻倆試圖改變這種生活方式時,兒子卻又突然接受不了,於是血淋淋的慘劇發生了——兩隻白色的鴿子成了兒子手下的犧牲品,“鴿子的頭被砍了下來,丟在地上,一地的血,一地的白色羽毛”。固有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影響和戕害。小說有深度,引人思考。
馬金章的《拜仙》評點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閉上眼睛想想,很多人都對自己的印象模糊一片。生活中有許多人,自己找不見自己,自己對自己生疏,自己不能正視自己。本文主人公正是如此。她在“拜仙”的過程中,沒想到一直朝拜的竟是自己。這是一個距離和定位的問題。
海飛的《羅先生的婚姻》評點
海飛是近幾年為讀者矚目的小小說新銳。海飛以其獨特的敘述語調和敘述節奏,在小小說讀者中贏得較好的口碑。譬如《保衛一座橋》、《1942年的愛情》等。
這篇《羅先生的婚姻》雖不能代表海飛的整體創作水平,但卻好讀,耐看,淡淡的哀傷裏飄忽幾多溫情。千把字的篇幅,寫了幾個人的關係和婚姻、生活狀態,這是筆力不深者所達不到的,確屬不易。在這裏,羅先生是一個富有犧牲精神和愛心的人。“我們都沒有錯,隻有你羅先生錯了,你賠了自己大把的青春,你把人家的女兒養大了,你卻沒有得到自己一直想得到的女人。”
在愛情婚姻生活中,兩性間的自有選擇和組合,很難說清孰對孰錯。好在羅先生是一個智者,早就明白了愛是“用不著理由的”這一道理。羅先生雖然失去了很多,但卻得到了女兒一生對他的真愛。
鄧洪衛的《繩索》評點
鄧洪衛的“三國係列小說”已漸成氣候。《繩索》的故事並不很複雜,也可以說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宿命的翻版。隻是鄧洪衛將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賦予人物鮮活的形象。在這篇作品中,最具有悲劇意識的苗澤。苗澤在斷送了姐夫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後,自己也難逃惡夢之神的懲處,害人害己,到頭來落了個一命嗚呼,還遭到曹操的白眼。悲哉!
馬新亭的《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評點
此一時彼一時也。陳小姐對張大全前後態度的改變,完全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問題。張大全呢,走到如今這個地步一切都是因為陳小姐。陳小姐和張大全最初的出發點可謂都是好的,但好的出發點不一定達到預期的目的。人生總是有許多變數摻雜其中。
郭學榮的《勇士》評點
秦舞陽是一個殺人成性的人。麵對弱小者,“秦舞陽一家家殺過去,眼不眨,手不軟,腳不停,來去如風,刮起一陣陣風雪。”那份灑脫和幹練,無人可比;而當他麵對的是真正的強者秦王嬴政時,關鍵時刻卻拉稀了,落了個令人幸災樂禍的笑柄不說,還讓燕國使團的所有人都受到株連。小說把秦舞陽以強淩弱、欺軟怕硬的心態描寫得淋漓盡致。作品的結尾堪可玩味。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在今天或將來更遠的日子,都會不乏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