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上的作家吳萬夫(1 / 1)

小鎮上的作家吳萬夫

梁深義

吳萬夫成家後和妻子從鄉下到孫鐵鋪鎮開門診時,沒有要父母一分錢,隻帶幾斤大米和一條板凳,還替父母背了幾千塊錢的債。吳萬夫那時的家,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是黃蓮拌苦參——苦上加苦!

在光山縣孫鐵鋪鎮,有一位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名叫吳萬夫。他是個體醫生,多年來堅持讀書和業餘創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協會,被人們譽為小鎮上的作家。

吳萬夫是在苦難中成長,在苦難中拚搏成才的。他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小年紀就飽嚐了人世間的冷暖和辛酸,自歎童年是在憂鬱和淚水中度過的,是苦難的家使其過早成熟,又突然與繆斯女神結緣,上衛校期間就在《百花園》文學月刊發表第一篇小說處女作《阿香》,並於1992年被鄭州電視台改編拍攝成電視劇。1989年至今,吳萬夫已陸續在《莽原》、《青年作家》、《三月風》、《河南日報》、《西藏文學》、《青島文學》、《草原》、《東京文學》等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小小說、詩歌、散文100餘篇,作品多次獲獎,被一些選刊選載,有的被出版社收入集子。吳萬夫的創作活動和作品,已引起省內外文壇的注意並受到好評,他為信陽爭得了榮譽,為信陽的文學創作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吳萬夫開始走文學創作之路,是1989年,那時他在信陽衛校讀書。因為家庭十分困難根本無力供養他,在校期間他經常沒錢買菜吃。他一兩個月才回家一趟,而且連返回學校的車費都沒有,有時是借別人的自行車來回騎二百來裏路,有時幹脆步行。就是在那時,他萌生了寫作,期望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能換成稿費彌補一丁點兒生活上的不足。

吳萬夫特別感激妻子,是她在吳萬夫最困難的時侯選擇了他,並一直支持吳萬夫的創作。

苦難磨煉人,並造就人。吳萬夫家中姊妹兄弟8個,兒女多、母苦,自不必說。他的父親早年患病在身,母親又雙目失明,家庭經濟上每年總是入不敷出,舉債是常事,舊帳摞新帳,負債累累,還清債務之日遙遙無期。吳萬夫成家後和妻子從鄉下到孫鐵鋪鎮開門診時,沒有要父母一分錢,隻帶幾斤大米和一條板凳,還替父母背了幾千塊錢的債。吳萬夫那時的家,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是黃蓮拌苦參——苦上加苦!小兩口開門診需要資金,他們又借了近萬元,債務壓得他們幾乎喘不過氣來!吳萬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邊開門診忙活著掙錢養家糊口,一邊見縫插針讀書寫作。

記者在采訪吳萬夫時看到,他的門診部隻一間房,而且是租賃別人的。他在忙於為病號診斷和抓藥的日常工作中,沒有忘記在這間不大的房間後麵,留出一塊地方供自己閑遐時讀書寫作。

吳萬夫夫妻倆的住處是簡陋的,由於是舊式平房,麵積小而且比較潮濕。在嚴寒的冬日,這裏很冷;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這裏很熱,又有蚊蟲叮咬。但是,這裏的學習創作氛圍十分的濃鬱,由於有追求,有希望,吳萬夫的心中有一盞光明的燈,促使他奮發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