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工的流浪作家吳萬夫
奚同發
回憶起當年的生活,至今吳萬夫的眼裏依然會瞬間蒙上一層水霧。上衛校時,他沒錢買菜吃,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往返車費是不可能有的,隻好借同學的自行車來回騎一百多裏路,或者完全自己步行。
從20世紀80年代末在《百花園》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弟弟》起,這位緣於弟弟在外做建築民工而開始關注打工一族的青年作家吳萬夫,已創作了30多部中短篇小說及100多篇小小說,他的筆下時時流淌著對外出務工農民的那種人文關懷與同情、理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小說引起社會對民工更廣泛的關注,也希望以文學改變自己的命運。至此,他說,自己其實就是這打工者中的一員,也是一個流浪漂泊者,隻不過是一個文化打工者而已。
吳萬夫早年出生在河南光山縣一個並不富裕的村子,討飯出身的父親與雙目失明的母親以他們的普愛之心和博大情懷,辛勤地哺育著8個子女。吳萬夫四五歲起就開始為自己的家庭從心理上分擔著苦難與艱辛,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那時候,一家人還是為了吃飯而奔波。小小年紀的吳萬夫就想著長大以後還是當醫生吧,這樣不僅可以養家糊口,而且可以救治更多像他們這樣貧窮的人家。於是,奔著這個目標,即使家裏無錢供給不得不於高中就停學的他,還是自己咬著牙自考進光山衛校,於是,業餘時間便想著寫東西換點稿費來交學費和維持生活。這時他的弟弟已遠走鄭州打工,父親因弟弟的外出而大為光火,幾天後,聽到弟弟從高高的腳手架上摔下時,父親口吐鮮血……吳萬夫知悉這一切,淚如雨下。自小對苦難的敏感,使得他因此而創作了那篇小說《弟弟》,很快小說就在《百花園》發表。他心裏對《百花園》的感激是無法言表的,能做到的就是從那時起,即就是生活再困難,他也一本不少地購買著每期《百花園》雜誌。不久,《阿香》又在《百花園》發表。吳萬夫說,這才是他的小說處女作。因為這篇小說寫得早,而且在寫《弟弟》之前,在信陽的“映山紅”筆會上他遇到了《百花園》的編輯,小說受到肯定。這篇小說不久便被改編為電視劇。吳萬夫的文學之夢由此越做越大……
回憶起當年的生活,至今吳萬夫的眼裏依然會瞬間蒙上一層水霧。上衛校時,他沒錢買菜吃,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往返車費是不可能有的,隻好借同學的自行車來回騎一百多裏路,或者完全自己步行。畢業後,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在小鎮上辦個診所,從家裏走時隻帶了幾斤大米和一條板凳。租的兩間小屋,一間開診所,救世濟人,另一間就是他的文學與生活之所,用於溫暖自己和別人的心靈。這以後,他的作品在《青年作家》、《飛天》、《山東文學》等數十家專業刊物發表,並被《中華文學選刊》、《小說月報》、《讀者》、《小小說選刊》等多家知名刊物選載,還被譯到國外,並在全國各種文學獎項中獲得了一等獎、金獎之類的好名次,隨後又出版了小說集《朝聖路上》、《挑著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