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與粟裕都極具煽動力,兩人手段不同。前者用火一樣的激情、詩一樣的語言鼓舞人、激勵人,而後者最拿手的手段是數字對比和戰事推演,用嚴密的邏輯爭取人、說服人。
6月18日,粟裕向陳毅報告華野作戰部署,堅持要求將第五旅調至高郵。同日,張鼎丞以華中軍區名義致電山東軍區,判斷華中之敵突擊方向首先在運河沿岸(即蘇中方向),進一步請求將第四旅南調。
陳毅認為不妥,當日複電,判斷敵人“目前先攻天長可能性大”,指示第五旅調往淮南,告知第四旅無法南調。
粟裕接到複電後,認為軍長的設想有問題,“我們目前又不便以主力轉向淮南,如單以五旅去淮南,似亦難解決問題,而有兵力分散之弊”。他提出妥協方案:“五旅仍南調”,“俟蘇中戰局告一段落,再將一、六師和五旅全部及七縱或十縱一部,轉入淮南,解決淮南問題”。
陳毅一眼就看穿了“先蘇中後淮南”仍然是蘇中方案的翻版。第二天,他要求華野“不要按預定圖式去使用和部署兵力”,強調蔣介石夢寐以求的目標是“奪取整個蘇北、淮南、淮北”。
這時,毛澤東加入了論戰。
1946年6月22日和24日,中央起草《全局破裂後太行山和山東兩區的戰略計劃》及《對南線作戰的補充指示》。毛澤東提出以外線出擊為核心的南線作戰計劃,要點是:在國民黨大舉進攻時,山東、太行兩大解放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向南作戰,其中,太行區部隊以豫東為主要作戰區域,集中主力盡可能攻取隴海路沿線南北十幾個縣城,相機占領開封;山東野戰區則以徐州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蘇皖北部的部隊攻取津浦路徐蚌間以及隴海路黃口、徐州段的各點,相機占領徐州。
南線計劃的精髓在於向蔣管區進軍。毛澤東指出,“這一計劃的精神著重向南,與蔣的計劃著重向北相反,可將很大一部分蔣軍拋在北麵,處於被動地位”,“如能渡淮而南,即可從國民黨區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區不受破壞”。
在這一計劃中,華中野戰軍承擔協同任務,要求“以蘇中兵團吸引並牽製(南)通揚(州)線上之敵,粟譚率主力占領蚌(埠)浦(口)間鐵路線,策應北麵之敵”。
集結山東、太行、華中三路大軍,向南線出擊,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這是毛澤東“三軍經略中原”的最初版本。
在形勢分析、戰爭構想和用兵方向,雄才大略的毛澤東與雄心勃勃的陳毅驚人的一致。
6月26日,中央向華中分局發出電報,命令粟裕、譚震林率主力向西,主力“不少於十五個團”,限期15天內到達指定地點,強調“你們一切聽陳(毅)舒(同)指揮”。
陳毅信心更足了,電示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命令“集中陶(勇)王(必成)兩縱、五旅及謝(祥軍)縱在六合、天長之間整訓”。
接到中央和陳毅的電令後,華中分局感到了壓力。27日,鄧子恢、張鼎丞發電報給位於蘇中前線的粟裕、譚震林,表示同意中央26日計劃,提出分兵兩路,以第七、第八、第十3個縱隊在蘇中作戰,以第六、第九縱隊和第五旅以及淮南5個團共16個團擔任淮南作戰任務。
為尊重前方指揮員的意見,電報特地說明“是否妥當,望粟、譚考慮決定”。
電報同時送達陳毅和粟裕,兩人異口同聲地說“不”。
陳毅反對平分兵力,指示:“蘇中地區可留一個縱隊擔任堅持和鉗製,你們應集中陶王兩縱、五旅及謝縱在六合、天長之間整訓”。
粟裕反對將兵力西移。他找來華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參謀長劉先勝商量。
“仗是非打不可的,南邊走得脫,北邊也走不脫。”粟裕態度堅定,“蘇中是我們的老根據地,地形複雜,特產豐富,群眾基礎好,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方麵策應,條件是好的,要打就在這裏打!”
鍾期光、劉先勝和各縱隊主要首長一邊倒,都主張先在蘇中打。
粟裕綜合前方指揮員的意見,複電華中分局同時上報山東野戰軍、中央軍委,認為在三分區(淮南——筆者注)集中大兵團作戰,糧食及民夫和交通運輸均極困難。隨後,他列舉了蘇中作戰的諸多有利因素。結論是:“如不在蘇中打仗即西移,不僅對群眾很難說服,即對部隊亦難說服……是否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接到陳毅、粟裕觀點截然相反的電報後,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心中的天平向粟裕傾斜,複電陳毅並報中央,建議華中部隊留蘇中作戰,同時還請葉飛縱隊和第四、第九旅南下。這是他們態度的第一次逆轉。
陳毅立即提議華東局和華中分局領導碰頭,會商當前戰略。28日,陳毅與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在新安鎮會晤。結果是陳毅說服了華中分局領導,出現第二次態度上的逆轉。雙方“研究結果,華中主力西移,魯南部隊南下”,在7月15日之前趕到淮南南北鐵路沿線指定位置。譚震林當天返回淮安。
粟裕也看到危險的信號。他清楚軍長的雄辯之才和感召能力,意識到華中分局領導集體保持意見一致的極端重要性,決定從前線返回後方,當麵陳述意見。從海安到淮安,共計300餘裏,粟裕帶著警衛員跑了一天一夜,在29日趕到淮安,說服大家,促成華中分局觀點第二次大逆轉。
29日,鄧子恢、張鼎丞、粟裕、譚震林4人聯名發出向中央和華東局的請示電:
蘇中當麵之敵共有頑軍九個師(旅),我軍主力亦集中於蘇中,如即向淮南轉移,不僅七月十日難以到達(須遲至七月二十日),且將使蘇中有迅速被頑攻占之極大可能……如蘇中失陷,淮南戰局萬一不能速勝,則我將處於進退兩難(蘇中大部為水網,如被頑占領不易奪回),如是不僅對蘇中本身不好,即對華中整個作戰部隊之供應更有極大影響。為此,我們建議:在作戰第一階段中,王陶兩縱仍位於蘇中解決當地之敵,改善蘇中形勢與鉗製敵人,使頑無法西調;至山東及劉鄧主力完成第一階段進行第二階段時,我們再以王陶兩縱加入(八月中旬)蚌浦段作戰。
陳毅說不服粟裕,勸不動華中,要求中央施壓。
這時,毛澤東的態度開始鬆動。他在30日18時同時發出兩份電報。一份給陳毅:“華中二十九日酉時電,主力留蘇中確保財源,而將淮南作為鉗製方向,以九個團擔任破路阻敵,此意見似有理由,你們覺得如何,盼告?”另一份給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部隊暫緩調動,待與陳軍長商酌後,即可決定通知你們。”
陳毅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有了傾向,不好再說什麼,即複電“同意王陶縱留蘇中待機”。
7月4日,中央電令華野“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7月13日再次指示“我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
毛澤東話說得非常明白,他同意先在內線打,條件是“先打幾個勝仗”,目標是“看出敵人弱點”。
他是在用蘇中戰役做戰略偵察和戰略試戰。
粟裕成功地改變了毛澤東與陳毅製定的作戰方案,也給自己立下了必須連打幾個勝仗的軍令狀。
毛澤東驚詢:打的是八十三師嗎?”
與粟裕對陣的國民黨將領是第一綏靖區司令長官李默庵。
李默庵與中共將領頗有淵源。他是黃埔一期生,與徐向前、陳賡、左權為同學;早年參加共產黨,與葉劍英相交甚密;山西抗戰時擔任第十四軍軍長,率部與八路軍並肩作戰,死戰不退,贏得朱德、彭德懷等的尊敬。
江蘇常州。李默庵召開作戰會議,討論進攻方案。
具體方案是以12萬人兵分四路進攻蘇中,首先占領如皋、海安。其中,第四十九師由南通、白蒲進攻如皋,第八十三師和第六十九師第九十九旅由泰興、靖江先撲黃橋,再北犯如皋,第二十五師先占薑堰,再攻海安。四路的兵力配置,基本上是以一個旅獨當一麵,這點引起爭論。
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認為問題不大:“蘇中共軍滿打滿算,也就3萬人,我們總兵力為12萬,兵力相較,達到4比1,穩操勝券。”
第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持慎重態度:“論兩軍戰力,滅蘇北之敵當然毫無問題。問題是蘇北赤化甚深,敵人情報靈通,行動自如,我軍則有盲目作戰之感,常予敵以集中兵力擊我一點之機會,不得不慎。”
看到有分歧,李默庵征求各位師長、旅長意見。第四十九師師長王鐵漢、第六十九師師長戴之奇、第六十五師師長李振態度騎牆,認為一個旅獨當一麵可能有點吃虧,但也不是絕對不行。
“幹吧,老拖著幹嗎!”李天霞不耐煩了,露出了驕狂的本色,“我那裏沒有問題,如果再拖下去,也許會拖出問題來。”
第八十三師是此次進攻的主力,也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李默庵雖然有所顧慮,但也不能不照顧主將的情緒,於是點點頭,說:“那就幹吧!15日發起總攻。”
李天霞拍著胸脯擔保第八十三師沒有問題。李默庵也堅信即使有問題,也不會出在這一路,他擔憂的是實力稍弱的其他三路。
他倆萬萬沒有想到,“強司令”粟裕初戰目標就瞄著第八十三師。
幾乎在同時,華中野戰軍在海安舉行軍事會議。
粟裕開宗明義:“敵人分四路而來,拉開架子要和我們拚消耗。我們恕不奉陪,專打他一路。問題是打中間,還是打兩翼?兩翼嘛,是南通和泰州,堅固築城,於我軍不利。中路敵人雖然占據泰興、宣家堡,但我們的群眾條件好,作戰有利。”
他製訂的作戰方案是:以第七縱隊3個團監視東路之敵,以第十縱隊3個團監視邵伯方向之敵,集中王必成第六縱隊和陶勇第八縱隊共12個團殲滅來自中路的第八十三師兩個團。
這個方案的最大特色是“悖於常理”。時任新四軍作戰科長的葉超認為有三反常:一是不采用我軍傳統的誘敵深入戰法,而把戰場選在蘇中解放區的前沿地區;二是不采取後發製人手段,而是大膽殲敵於其進攻出發地;三是不采用首選弱敵的普遍原則,而是把矛頭指向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最驕傲的敵嫡係整編第八十三師。
在作戰會議結束時,粟裕對主攻部隊的兩位愛將王必成、陶勇交代:“敵人12萬人馬進攻我們3萬多人,是四打一。我們這麼一來,還他一個六打一,一定要集中兵力,形成戰場優勢。”
粟裕所以敢於劍走偏鋒,覷住的是國民黨軍隊和將領的兩個致命軟肋——喪失人心和驕傲狂妄。
7月13日拂曉,華野主力從如皋出發。王必成縱隊奔泰興,陶勇縱隊奔宣家堡。
陶勇縱隊善於進攻,素以“打得、跑得、餓得”著稱。陶縱先頭部隊第八團首先攻至宣家堡外圍,進攻受阻。
下午3時,李天霞在泰州師部接到報告,不太在意。他打電話給李默庵,說泰宣方向發現小規模共軍活動。
李默庵問:“多少部隊?番號是誰?什麼意圖?”
李天霞漫不經心地說:“最多一個團,沒有重武器。估計也就是‘敵駐我擾’,遊擊戰的老一套。”
李默庵提醒他加強防守,如有情況,及時增援。
第八十三師由原第一○○軍改編而成,抗戰時期參加過第二次長沙會戰以及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還曾隨中美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全副的美式裝備,是蔣介石嫡係部隊中的甲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