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豐一吟之父豐子愷:潛移默化地影響(3 / 3)

進行禮儀教育

豐子愷特別重視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和訓練。每逢家裏有客人來,他總是跟孩子們強調:給客人倒茶、添飯,一定要雙手捧上。他打比方說:“如果用一隻手給客人倒茶、添飯,就好像是皇上對臣子的賞賜,或者像主人對乞丐的施舍。”他還告訴孩子們:“客人送你什麼東西,你們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豐子愷在飯店裏宴請一位朋友,把他幾個十來歲的孩子都帶去作陪。筵席剛散,有的孩子就想先回家,豐子愷立即悄悄製止。

事後,他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敬,以後可不許這樣做。”

豐子愷對孩子進行的這些教育和訓練,看起來好像都是一些“小事”,其實對孩子一生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恰恰是大事。

一個懂得禮儀的孩子,會隨時以一種“有教養”、“有風度”、“有涵養”等等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這樣的孩子受關注的程度顯然比一般的孩子要強很多,當然也就會有人緣。這樣,無形中就給孩子在與人溝通、社會交往方麵增加了一個砝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可以經常看到有一些在公共場合不知所措的孩子。這些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掌握一點社交禮儀方麵的知識,甚至可以說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禮貌。

比如,在公共場合,有的孩子大聲喧嘩或大聲的打電話接聽電話,根本就不注意周圍人的眼光,隻顧自己一人喋喋不休,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喜歡追根究底地打探別人的隱私或大談別人的隱私。有的孩子在嚴肅莊重的場合,衣服鞋帽穿戴得隨隨便便……

當孩子在社交場合出現上麵的種種情況時,常常會破壞整個氣氛,使別人尷尬窘迫。人們會感覺與這樣的孩子打交道就像受折磨。當然,人們更會笑話孩子的父母,會認為他們沒有盡到教育孩子的責,甚至會直接認為他們也沒有禮貌,不懂社交禮儀。

有一位母親,她在外地工作。她的孩子4歲以前一直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看。等把孩子接到身邊後,這位母親就發現孩子特別不懂禮貌,不喜歡叫人,連爸爸、媽媽都很少叫,家裏來個客人,要讓他招呼一聲“叔叔”“阿姨”簡直太難了。至於“請”“謝謝”這些字眼,孩子好像就不知道,倒是罵人、說髒話挺順溜,一說話就帶髒字。還有很多不禮貌的舉動:往沙發上一坐,襪子一脫,就把腿放到茶幾上;吃飯時,大人還沒就座,他已經把菜翻得一塌糊塗;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喜歡人家的玩具,搶了就走……

這是典型的沒有禮貌的孩子,更不用談社交禮儀了。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要對孩子進行禮貌、社交禮儀的強化訓練。

禮儀是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也是人們個人修養的顯現。沒有禮儀,一個人會讓別人視為缺乏修養而被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來,自己也得不到絲毫好處。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僅僅因為疏忽一個禮儀細節,就會喪失一個十分有利的合作;相反,一個懂禮儀的人很容易就會被別人認可、接受,這樣既可以給別人帶來溫暖,也會使自己變得十分愉快。

所以,父母不能隻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禮儀技能,要讓孩子做一個懂禮儀的人,即是知禮、行禮,以禮相待。

教子點睛:

父母一定要盡早讓孩子學會基本禮儀。兒童心理專家建議,學習禮儀必須從小抓起。一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以熏陶濡染;二是耳提麵命給孩子立規矩,這個規矩也就是較自覺地掌握好某個場合、某個時間、某個人的身份的言語及身體言語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