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
封麵
作者:季天琴
郭敬明最恐懼的是衰老。《博客天下》聽到的更像是來自一個演員而不是導演的回答。
結合他流傳甚廣的熱衷保養的名聲,這個答案既明顯又可信。2009年,他在電視上介紹養顏秘笈:一種富含膠原蛋白的唇蜜,用起來有點痛,但能讓他的嘴唇豐滿;一個玻尿酸注射器,能持續12小時填充皺紋……網易女人頻道根據那期節目做了一篇報道,標題叫《驚!郭敬明洗臉10步,精華塗8層》。
這種虛華形象很容易讓人輕視他的力量,忘了那年他已經第6次登上福布斯名人榜。“精華塗8層”的郭敬明其實像台戰車一樣鬥誌昂揚,多年前他就野心勃勃地說,作家這個身份太小了,隻是他人生規劃的起點。
郭敬明今年31歲,是最世文化發展公司的董事長、總裁、CEO。他和他旗下的作家擅長為青少年提供浪漫、精致、感傷、柔美的世界,讓讀者在他們營造的夢幻裏徜徉。2013年中國社科院頒布的“文學藍皮書”稱,連諾獎引發的“莫言熱”也未能改變中國書市的暢銷格局,排在榜首的依然是郭敬明,中國現有傳統文學期刊的全部發行量加在一起,才僅僅能抵上郭敬明旗下雜誌的發行量。
《小時代》三部曲被郭敬明視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從2006年開始動筆,到今年拍完電影,郭敬明說自己“從23歲的大學生變成了31歲的中年人”。年紀的增長並未妨礙他和年輕人的對話能力。他深知打開他們錢包的密碼。故事裏的主人公在豪宅、名牌、焰火、絢麗的城市輪廓線裏胡愁亂愛,和大時代脫節,在小時代逍遙。這些情節曾讓2400萬讀者沉迷,如今這些年輕的追隨者又一次次走進電影院,用破紀錄的票房證明郭敬明的眼光和高明。
他的作品都是夢,但他本人卻是一個精明務實、目標完成精準的商人。雖然真人比照片上看去還要來得單薄和脆弱,但一俟開口,這個青春造夢師立刻就變成了個中年企業家,練達自如、老成持重、刀槍不入,當然,也難免顯得單調無趣。
隻要檢索一下他近年來的報道,就會看到那些高度重複的回答,以及被刻意放大的細節:每天3到5個小時的睡眠,工作上的完美主義,以及早年作為一個財富和話語權上的弱勢者受到的悲情傷害。
這些細節參與塑造了另外一個夢,就是郭敬明的“中國夢”: 一個從四川盆地走出來的少年,通過自己的勤奮、才能和努力,征服了大上海,並用驚人的碼洋和票房,讓那些曾經質疑過他抄襲和價值觀“扭曲”的人不得不重新抬頭評估他的能量。
與早年不憚展現的那種女性化的生活態度相比,郭敬明現在更願以堅硬的形象示人,有事業,有話語權,有商業進取心。他說自己的心理年齡是40歲,跟周圍人交往時,是40歲的狀態,擁有40歲男人才會擁有的朋友圈、交際圈,以及生活方式。“比如說我的同齡人,他們可能出去談事就是跟助理、總監、主管們談,但我一般談事就直接跟大老板談。”
他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能做回自己,“如果你兩年前見過我,你會發現我現在完全不一樣。”說這話時,我們坐在他位於上海靜安區的民國別墅裏,他麵無表情。這天他沒化妝,偶爾展現一下笑臉,魚尾紋已清晰可見。
他看重媒體對他報道裏的照片遠多過文字。在公眾場合,他妝容精致,自覺地滿足粉絲和受眾對自己的期待。他每天吃燕窩,喝一種名為“生命之水”的抗氧化劑,但他表示已經把皺紋當做人生的必經階段了,這些隻是為了讓他的體能跟得上他強大的靈魂。
他的靈魂到底長什麼樣?他數次表示,媒體上展現出來的都不是他,“我身邊熟悉的人,他們會懂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你們看到的那個郭敬明他不是我,是由公眾視線和源代碼拚湊而成的形象,外界的期待像一把刷子一樣不斷改寫他。”
從2002年開始,郭敬明的身份和舞台一步步在擴展,從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暢銷書作家,雜誌主編,藝人,文化公司董事長到導演。這個叢林法則的信奉者,在大時代裏抓到了機遇。早年跟郭敬明合作過的編輯時祥選認為,郭“善假於物”。他每一步找準了平台和合作對象,找厲害的人幫他,然後變得比他們更厲害。
黑社會和溫柔鄉
7月8日,《小時代3》首映禮前一天,郭敬明上午8點就在接受采訪,通告預計的結束時間是晚上11點。我們被不少媒體同行告知,郭敬明不想談的話題,就數韓寒了。
“為什麼要談呢?我又不了解他。我談也談不出什麼。”郭敬明這樣回應我們的求證。
韓寒首次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晚於《小時代3》一周上檔。在公開的采訪中,韓寒曾表示有了郭敬明的成功,才有更多人甘願為自己的理想買單。但是郭敬明沒接這個茬。郭身邊的一個工作人員則在私下表示,“他(韓寒)是想沾我們導演(的光)。”
跑在前麵的原本是韓寒。1999年,17歲的上海郊區少年韓寒以《杯中窺人》一文獲得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一等獎。兩年後,18歲的郭敬明第一次從四川自貢老家來到上海參賽,並在此後連續兩年獲得了一等獎。
“新概念”在當時更像一場反叛應試教育的激進運動,掛科、偏科、寫作、獲獎、退學的韓寒成為了先鋒熱點。他的《三重門》2000年出版,不到一年,銷量即達百萬。
現在站在潮頭的卻是郭敬明。春風文藝出版社的副總編輯常晶聽說要談郭,第一反應是考慮分寸:“他現在做得那麼大,方便談嗎?” 春風是郭敬明的第一個合作夥伴。
常晶回憶,他們當時有意培養一個能和韓寒比肩的作家,韓寒被定位成壞孩子,“我們就把他培養成好孩子”。出版社向郭敬明在內的8位“新概念”一等獎得主提出了稿約,隻有郭敬明提出了合作願望。時任春風文藝出版社的編輯時祥選稱,郭敬明附上了自己作文的獲獎簡曆,還表達了對春風文藝出版社的喜愛。
2002年10月,《萌芽》雜誌頭題發表郭敬明的短篇小說《幻城》,引起讀者共鳴,郭敬明有意在此基礎上創作長篇。時祥選稱,當時郭敬明還找過其他出版社,但被拒絕了,最後和春風簽了合約。2003年《幻城》上市,不久就趕上“非典”,在某些地方,批發商爭搶《幻城》,被人誤以為是搶板藍根。
《幻城》成功後,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和《夢裏花落知多少》緊跟著出版。3本書當年合計銷量接近200萬冊。韓寒已經退學去做了賽車手,郭敬明成為文學新勢力的代表,登上了暢銷榜榜首。
文化學者朱學勤認為,“曆來逃避正統文化有兩種途徑,黑社會與溫柔鄉”。作為“80後”青春文學麵對正統文學的新生勢力,韓寒代表了“黑社會”,而郭敬明則是“溫柔鄉”。前者是批判和叛逆,後者為年輕人的情感找到唯美的寄托。
憂傷成為郭敬明走紅的標簽。時祥選說,郭敬明早期的文字自有魔力,“他用文字結成的網總能輕易把讀者網在中央,他最擅長的就是編寫情感故事作為催淚彈。”
郭敬明當時還是個大學新生,個子很小,在時祥遠眼中卻很有能量。在《幻城》出版前,郭敬明向出版社提出要請“新概念一等獎”得主張悅然寫序,對於書的設計和插圖,他的想法都很成熟。
無論是韓寒還是郭敬明,他們早年表現出來的氣質,決定了他們以後不同的發展路徑。《萌芽》的女編輯胡瑋蒔看上去40歲左右,至今還被年輕的同事叫做“老大”。這也是韓寒對她的稱呼,當時這個小男孩會得意地告訴她自己如何將幾個女朋友同時穩住。
郭敬明則是“新概念”得獎者裏頭一個叫她“瑋蒔姐”的人。在叫“瑋蒔姐”的那個電話裏,郭敬明希望自己的新作《夢裏花落知多少》能在雜誌上連載。那時郭還說過要從四川家裏給她帶臘肉。
“韓寒的生活在一般人眼裏像是表演,而郭敬明隻要一憂傷女孩子的心都要共鳴碎了”,不過在胡瑋蒔看來,“前者的生活很真實,而後者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憂鬱。”
在郭敬明的早期作品中,他急於傾訴,充滿自憐—“我是個會在陰天裏仰望天空的好孩子,我真的是個好孩子。”憂傷的背麵是商業。時祥選說,郭敬明的偶像做派是自學成才。《幻城》成功不久,郭敬明有了自己的經紀人,經紀人還曾向出版社提出,要在簽售時為郭提供化妝師。
在回望起點時,郭敬明認為,自己的成功原因有三:天賦、努力、運氣好。時祥遠則認為,郭生逢張揚個性的新時代,出版的繁榮也為他的出人頭地搭建了舞台,再早幾年或者再晚幾年出來,他也許不會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功。
自貢和上海
17歲時,四川自貢富順二中的郭敬明一心向往著上海。
因為參加“新概念”,他第一次來到這個繁華大都市,完全被震住了。從地鐵裏鑽出來,到地麵上一看,好家夥,人民廣場周圍一圈的高樓,比他一輩子見過的高樓加起來都多。
他從審美上看不上家鄉,它是一個像農村一樣的城市,一個像城市一樣的農村,“有穿著高級西裝腳下踩雙NIKE的所謂的‘先富起來’的人們”。
在上海功成名就的郭敬明現在談起家鄉,眼神柔和起來,開始了懷舊:四川有一種鄉愁覆蓋下的憂傷的美,回到四川的時候,更像一個普通人,你是你爸媽的小孩,高中同學的同學,你還是他們的鄰居,你是你曾經的那個身份。
“四川的時光還停留在過去,在上海卻要跟時間畫等號,要有個身份。去年你是個作家,今年你是個導演。明年你又是什麼。”
7月5日,郭敬明回到母校上海大學,又多了個新的身份—客座導師。他在這讀了兩年後就休學,沒拿到畢業證。這個學校留給他的印象是“變態”,因為有錢人太多。
強烈的自尊心和羞恥感曾讓他在這所大學備受煎熬。他在散文裏和采訪中數次提到了那些“窮酸”案例:學校門口的小店裏花50塊錢買來的鞋,在學校裏排隊買珍珠奶茶的樣子,想在食堂吃一碗燉蛋又想省錢……
現在他站在了傲視眾人的那一端,公司的副總裁痕痕、阿亮還是從大學起就跟他玩在一起的好友。
阿亮是郭敬明的同班同學,痕痕是他在文學網站“榕樹下”結識的網友,那時她們經常跟他一起打網遊。痕痕開始時崇拜著郭,說郭那時“眼神清澈”,一頭黃發是洗剪吹風格,像理發店小工。
2003年聖誕節,在新天地麥當勞,郭敬明向痕痕、阿亮等人第一次說起要成立一個工作室的夢想。他們在麥當勞裏隻點了飲料,慢慢地喝。郭敬明說要做一本圖文混排的書,“隻要好的設計再加上優秀的文章,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和閱讀上的享受,肯定能做好”。
2004年6月6日,郭敬明21歲生日,推出了由他主編的青春文學雜誌《島》。春風文藝出版社為工作室在閘北區租了個三室一廳的房子,郭敬明和另外4個小夥伴平時吃住、組稿、設計都在這裏。春風隻保留了審稿權,並付給郭敬明較高的版稅。這也奠定了郭敬明旗下媒體產品的雛形:期刊化、作家簽約製、內容和審美獨立。
在出版《幻城》前,春風和郭敬明簽了4年的合約,買斷郭敬明大學4年作品的優先出版權。常晶說當時有顧慮,“怕營銷弄好了,人就跑了”。這個做法顯然給郭敬明提供了靈感。他也開始買斷自己的作者。在《島》時期,他發掘和提攜了落落、七堇年等暢銷書作家,獨家代理他們的作品,用自己的名聲去幫他們成名,嚐試把個人名聲符號化和價值最大化。作為《島》的主編,郭敬明還長期霸占這本文學類雜誌的封麵人物。
2006年,郭敬明與春風文藝出版社的合作到期,大批出版商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其中還包括韓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最後郭敬明轉簽長江文藝出版社金麗紅、黎波。“金、黎組合”的作者眾多,有王蒙、王朔、劉震雲這樣的文化名人,也有白岩鬆、崔永元這樣的公眾人物。
路金波認為,郭敬明沒有選擇自己,是因為自己開價不夠高。他向《博客天下》回憶,當時他已經跟韓寒合作,給郭敬明開的價格比韓寒低一點。郭後來半開玩笑地跟他說,看,你當時選擇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