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接受是我最大的哲學
長報道
作者:劉君萍 張卓
參加完5月舉行的戛納電影節,張藝謀的《歸來》之旅結束了,不在片場的日子裏,他通常待在位於北京東三環的工作室,從中午持續到淩晨2點,工作“分秒不休”。
在《張藝謀的作業》的作者方希眼中,張藝謀永遠是“一直在死磕自己,真的要把自己磕死”。
方希是作家、圖書出版人,與張藝謀工作室的文學策劃周曉楓是好朋友。2010年張藝謀動身拍《金陵十三釵》,發現家裏有很多老照片,擔心搬家就丟了,周曉楓建議把這些照片結集出版。張藝謀本討厭給自己樹碑立傳式地出書,但周曉楓的提議讓他心動,所以找來方希,做訪談,聊照片背後的故事、成長經曆、電影之路。訪談自2010年開始,2012年結束,成稿、出版。
兩年多時間裏,方希在張藝謀工作室和他聊,有時插空聊一兩個小時,有時連續聊12個小時,時常聊得方希“已經完全腦子不轉了,就像個傻子一樣”,但張藝謀還在“滿場飛”,張藝謀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演故事”,“80%都是站起來演的,他現在是這個角色,然後突然又變成那個角色,還有畫外音。”
這之後方希和張藝謀成為朋友,現在也偶爾去參加他的劇本討論會,但她不願意像周曉楓一樣待在張藝謀身邊長期工作,因為“怕消耗”。
周曉楓抱怨,跟張藝謀幹活,相當於接受某種程度的勞動教養。鍛煉之後麵對兩種結果:“或什麼苦都能吃,舉重若輕;或因工致殘,生活不能自理。”
一次,張藝謀正談得熱烈,忽然想起另外一事,出去交代。討論已至深夜,周曉楓喝的3杯咖啡已經不起作用,“眼神和世界觀又是一片模糊”,趕緊又喝了一杯。張藝謀回來後,宣布會議結束。“咖啡剛剛下肚,早知根本用不著喝。”—“哎呀,剛喝咖啡?可不要把能量浪費了,那咱們接著談。”
張藝謀愛開會,眉飛色舞,神采奕奕,激情澎湃,手舞足蹈。方希曾親眼見過一位知名劇作家“已經沒法反應了,因為消耗得太多了”。 顧小白說:“比如上午開《金陵十三釵》的會,下午可能就開另一個會了,那一組編劇再進來,再開,一直開到晚上,他又和副導演或者美術、作曲再開會。”有的人不善於當眾表達,有的人覺得自己說話難聽當眾給張藝謀提意見不合適,張藝謀就換一種方式,單獨聊。
在外拍戲時,張藝謀習慣回到酒店馬上開會。20年前拍《活著》,每逢通知開會,劇組人員已不說“開會”,而是互相嚷嚷—“運動”嘍!這是導演謝晉的電影《芙蓉鎮》中的最後一句台詞。
王斌是張藝謀早期電影的文學策劃,合作過《活著》等電影。王斌記得,那時候常聽到鞏俐站在樓道裏扯著嗓子喊:“各位‘經理’,開始運動嘍!”會議經常開到淩晨3點,大家困得都睡了,“藝謀對這一切仿佛視而不見,繼續逮著還在那兒硬挺著的葛優和我神侃。”葛優扛不住了,躲進角落,把劇本往臉上一蓋,背麵寫著兩個字:“活著”。
《活著》有大量的皮影戲,夜戲很多。嚴冬12月份,有一天,天快亮的時候,整個劇組一二百號人全都睡著了,鞏俐裹著軍大衣也睡了。“藝謀還想幹,可是大家都幹不動了。藝謀隻好像條狼一樣的,一個人很孤獨地走來走去,走來走去。”編劇蘆葦對記者說。
等折磨完別人,張藝謀開始第三輪工作:剪輯。他習慣白天拍,晚上剪。孟佩璁自2011年《金陵十三釵》起擔任張藝謀的剪輯師。她告訴記者,導演往往花4到5個小時剪當天的素材,一般天快亮了才睡,第二天一早接著拍。講到這裏,孟佩璁的丈夫、特效製片人穀平湖忍不住補充:“我覺得他是一外星人。”他也曾在張藝謀劇組擔任過剪輯師。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是張藝謀的大學同學,認識36年,是非常交心的好朋友。他印象中,張藝謀時常“把編劇給弄跑了,那真是好多編劇。N多編劇,N多副導演,最後熬得呀,說導演,我們不幹了,我們不行了。”
《山楂樹之戀》的男主角竇驍接受采訪時說,他記得當年“所有的戲都是20遍起”。有一場戲,靜秋到醫院問老三是不是得病了——實拍92遍,不加提前練習的20遍,總共演了112遍,從上午11點拍到了下午6點,“最後真的都不知道自己嘴裏邊在交代什麼詞兒,我說的詞兒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在文學策劃王斌眼中,張藝謀是他見過的最願意聽取意見的導演。他會讓助手把每一次會議的批評意見記錄下來,貼在牆上,拍戲前反複看,反複分析。但心裏堅持要幹的,絕不讓步。
周曉楓與張藝謀合作8年,兩人時常吵得麵紅耳赤,“有的方案,一點都不可能完成,他就不信。有時候我們做了半年、八個月,一個字沒留下,你說你多難受。”
她批評張藝謀,“他是個藝術上敢於冒險的人,願意為此付出頭破血流的代價。所以,一旦發生方向性錯誤,張藝謀的認真性格,幫的都是倒忙。別人隻肯走到五十步的錯誤,由於他的刻苦努力,能堅持錯到百裏之外,乃至錯到荒無人煙的死路上而不自知。從不敷衍了事,每個錯誤,都是他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勤勤懇懇去努力犯下的……他把品性上的優點,紮紮實實地轉換為作品上的缺陷。”
習慣性恐慌
方希曾問張藝謀:“有沒有想過哪一天可以把腳步放緩,甚至站住,看看,想想。”張藝謀說:““沒有,我不能,我現在沒法想象,就是我腦子裏沒有出現這樣一個畫麵。”
他解釋,他們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不會善待自己,不懂得享受。回想經曆,一步一步碰上好機會,同代人比你有才華的不少,上一輩人就更不用說了,“你還在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說不過去。”另外,“我多少次都是抓住頭發絲那麼細的機會才到今天,我怎麼敢浪費這個時間?不敢。”
作為一名圖書出版人,方希接觸過很多中國成功人士,張藝謀這種極度緊張型人格非常罕見。“恐慌”是張藝謀人生的關鍵詞,若是忽略這些,就無法完全理解他。“從他個人的經曆上來講,他永遠是個邊緣人。”方希說,哪怕現在,“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江湖地位,但並不會因此而覺得安全,恰恰如此,他特別不安全。”
張會軍評價老同學最突出的特點是“想做事”,“他說,沒有理由停下來,幹嗎不做呢?這是於自己,於社會,於其他人都有利 。”
“張藝謀是特別注意他的價值的,哪怕最開始為了自保做一個工具,那也是個價值。一個停下來的導演是沒有價值的。”方希說。
事實上,了解張藝謀性格的人,都不會勸他多休息,都知道工作就是他的“舒適區”。張藝謀是全國政協委員,每年兩會是他難得的能停下來、而且必須停下來的時刻,這時候,遇見大學同學張會軍,坐下來聊天,會難得地吐露心跡,他說,他也累。“他說,我也一樣,我也是人,我也要吃飯,我也要休息,但是……張藝謀老是那口頭禪,說,‘這活兒,咱得給人幹好了,得幹漂亮了’。”
曾和張藝謀合作過的投資人點評:“張藝謀品牌易於結合資本的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其有著豐富的資本對接渠道;其次,‘牛、不配合、要價高、出爾反爾’這些毛病,張藝謀一點也沒有。”
執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壓力很大”,這是張藝謀唯一一次用了壓力很大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