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
理論探索
作者:朱惠萍
【摘要】 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催生了“農村剩餘勞動力”這一特殊群體,隨著中國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還將急劇增加。目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問題已經嚴重地阻礙了大理市經濟的發展,這一問題不僅影響到了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成為製約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已刻不容緩。在過去的20多年裏,大理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在大理形勢依然嚴峻。
【關鍵詞】 農村剩餘勞動力 城市化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農村剩餘勞動力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的必然現象,與二元經濟結構具有密切的聯係。具體來說,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中沒有從事農業生產也沒有從事其它生產或服務活動的勞動力。由於這群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工作,所以稱為剩餘勞動力。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就是農村人口過多,“三農”問題的解決關鍵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的主要問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據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8%,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達到2億左右,農民增收的後勁之一就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比重大。
現階段,大理市農村裏還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不僅不利於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是一個製約農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徹底解決大理市的農村問題,就要從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入手。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導致農民的人均土地麵積減少,加之受到技術水平的限製,農業生產大多也都是小規模經營,因而農業生產的效率也也不高,導致大理市的農業發展陷入惡性循壞的過程中。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不僅對於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推進農村現代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加快大理市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二、大理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產生是生產商品化、農業工業化和社會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大理市農業人口眾多,加之二元經濟結構的製約和農民比較利益的下降等方麵的原因,大理市出現了眾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他們也呈現了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首先,大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越來越豐富,農民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在大理市區選擇就業,更多的人到別的地區去尋求更加寬廣的機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和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都逐漸放開了,農村勞動力逐漸打破地方轉移,開始流向區域以外的城市,形成了異地的轉移模式。同時,異地轉移大概可以分為“離鄉不進城”和“離鄉進城”兩種模式。具體來說,離鄉不進城,主要是指農村之間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就是說大理市的農村勞動力要背井離鄉,到附近的村莊或者其它大城市的村莊從事非農業的勞動,比如近來很多地區都興起了到沿海發達地區或者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城市開發區選擇就業。離鄉進城,顧名思義就是指勞動力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而且主要從事服務業,不再以農業勞動為主。
其次,大力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領域越來越寬泛。轉移的領域不再單一,範圍也慢慢的擴大起來,漸漸地形成了多元模式轉移到多個城鎮,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的其他領域的農業發展和綜合管理。自2000年以來,在大理市農村勞動力主要分布在以下領域:一是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不僅僅局限於從事農業勞動,他們逐漸的從農業領域中轉移出來,從事牧漁業,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的富裕化。二是工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大約是1.8億。從事與工業相關的勞動力占了將近一半,而且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三是城鄉的建築行業,受到其行業的特殊性,從事建築行業的大多是年輕的勞動力,以出賣他們的體力為主。四是交通運輸以及通訊行業。據不完全統計,這一行業近年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每年以1000萬的速度在不斷擴大。五是餐飲業和零售行業。這兩大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它們的門檻比較低,因此受到了農村勞動力的青睞,目前已經達到了近3000多萬人。
一般來說,在大力推進城市化的同時,農村剩餘勞動力還將繼續大規模的向城市轉移。然而,近幾年大理的很多城鎮出現了民工荒的現象,一方麵折射出了很多勞動力對於工資低的強烈不滿,另一方麵也反映他們缺乏生存能力的專業技能。由此可見,是時候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推進加快大理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同時也可以加快城鎮化的發展。
三、製約大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1、製約大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勞動者素質因素
(1)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盡管目前大理市轉移出來的勞動力都是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人,文化素質也相對比較高,但是和現代化城市中的工業部門相比,他們還是屬於弱勢群體。農村剩餘勞動力素質低是製約因素,轉移到非農產業麵臨許多障礙,很難進入高水平的行業,隻能在過渡性行業和低層次產業中就業。轉移的勞動力數量過大,可供選擇的空間又相對較小,這勢必造成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矛盾加劇。
(2)思想觀念落後保守,缺乏一定的進取意識和創新精。在大理的很多地方,雖然土地的人口承載量嚴重不合理,但農民安於現狀、滿足於溫飽,習慣於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方式,不願意離開土地。還有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民,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參加技能培訓,隻能重複低水平、低層次就業,並在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後,被迫流回農村,沒有辦法形成真正的農業向非農產業、鄉村向城市的勞動力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