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國際偷師學藝
創業步履
作者:張祥斌
1957年春天,李嘉誠滿懷著美好的希冀和強烈的求知欲,以最快速度辦妥了赴意大利旅遊簽證,親自前往考察塑膠花的生產流程和銷售市場。他明白,自己好不容易發現了這次能使長江廠從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獨領市場風騷的機遇,決不能錯過。
意大利素以眾多的文物古跡、浪漫的藝術氛圍著稱於世。但是,這些對李嘉誠沒有吸引力,他無心觀光遊覽,心裏唯有爭奇鬥妍的塑膠花。他一下飛機,便找到一家小旅館住下來,來不及休息,便急不可耐地去尋訪雜誌上那家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終於找到了這家工廠。
李嘉誠知道,一般的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素來視為機密,不肯輕泄於人。自己貿然前來,人家當然不會自給,也許應該名正言順地向他們購買技術專利。但是要購買技術專利就要有足夠的專利費,而這個專利費不是便宜的,長江廠隻是小本經營,哪裏有資金購買。況且,技術專利不是能輕易買到的,人家往往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之時,才肯出手。然而,李嘉誠已經鐵定了心要得到人家的技術。香港人太善於模仿跟風了,對急於打空當、填空白的李嘉誠來說,等塑膠花在香港大量麵市後再去模仿,是他極不願看到的結果。隻有從技術上獲得新的突破,他的塑膠花才能從香港熙熙攘攘的塑膠市場脫穎而出。如果沒有此項技術,長江廠隻能跟在別人後頭亦步亦趨。李嘉誠思索很久。怎麼樣才能獲得此項技術,尋求到突破呢?
那就先進去探探風。於是,李嘉誠以香港經銷商的身份進入了這家公司,言稱準備在香港推銷該公司的塑膠花。公司職員彬彬有禮地帶李嘉誠進入產品陳列室,那裏琳琅滿目的塑膠花使李嘉誠大開眼界,他恨不能多長幾雙眼睛。如果自己的長江廠能吸收到這裏生產塑膠花的一部分產品的技術,那麼自己離成功也就不遠了。李嘉誠一麵拿著花束在手中端詳,一麵向接待者仔細詢問有關塑膠花的知識。這位滿腦子都是問題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後才購買了幾種款式和顏色的塑膠花,聲稱準備先帶回香港試銷。現在樣品有了,腦子裏也裝滿了塑膠花的常識。然而,從這裏得到的隻能是皮毛的外在常識,至於具體的生產工藝和配方調色等方麵的知識及技術,李嘉誠一無所知。
然而,這已經不錯了。李嘉誠從工廠裏出來之後,就開始想方設法去尋找接觸這些知識和技術。他馬不停蹄地立即一頭紮進當地圖書館,查找這方麵的資料。然而,李嘉誠很失望,這裏能找到的資料,他在香港也已經看過。李嘉誠心急如焚。就這樣回香港,無論如何難以開發出塑膠花的新產品。長江廠的塑膠花將有可能就此沉寂下去。
天無絕人之路。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頭腦的人。李嘉誠的運氣不是很差。這天李嘉誠正一籌莫展在旅館裏翻著報紙,突然發現這家公司的下屬工廠招聘工人的廣告。他靈機一動,決定去應聘。進公司裏打工,多接觸一點人家的生產技術方麵的實際東西,同時還能接觸到許多有能力的技術工人,來個“偷師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