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樣做很不道德,但是當時專利法還不是很健全,偷師學藝的現象還很普遍。主意已定,他便按照報紙上的地址,前去報了名,憑著他已有的技術,應聘一個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話下。但他是外國人,隻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旅遊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但是這家公司的老板有些“貪心”,以很低的工薪讓這樣隻有旅遊簽證的“亞裔勞工”打工,能夠有額外的收入。老板讓李嘉誠幹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給他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是非法打工,絕不敢控告他。
當時歐美發達國家的企業主,常常采用壓低工薪的做法,盤剝非法移民。於是,李嘉誠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這家工廠原來和別的公司同在市區,由於環境保護組織的抗議,才從市區遷到郊外。這樣,李嘉誠就不必擔心總公司的人發現他這位“香港經銷商”了。這真是給他的“陰謀”創造了絕好的機會,他根本不在乎老板給他多低的工薪。而且更讓李嘉誠感到高興的是,老板給他的工作也為他的偷師學藝創造了條件。
在異國工廠裏,李嘉誠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負責清除廢品廢料。這樣一來,他就能夠整天推著小車在廠區裏的各個工段裏走來走去,他的雙眼不停地四處搜尋,整個工廠的所有生產流程都逃不過他的雙眼。從生產工藝到調色配色,李嘉誠均能看得到。他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偷偷收集各種有關塑膠花技術方麵的情報。李嘉誠一邊賣力地幹活,一邊努力地搜集實踐得來的真實資料。他每天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趕回旅店裏,把他這一天所觀察到的一切全都一字不落地記下來。沒過幾天,這些資料就積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盡管白天的工作已經讓李嘉誠身體異常的疲憊,但是有了這麼多的成果,李嘉誠的心裏是興奮滿足的。
另外,李嘉誠想自己看到的畢竟還是感性的,或許還沒有接觸到技術的精華。於是,李嘉誠就想到了工廠裏的技術工人,他要用自己的真誠和樸實刻意地去接近他們,跟他們做朋友。這朋友也是有選擇的,他專門選那些在某一關鍵工序的熟練技術工人作為結交對象。每逢假日,他便邀請這些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在吃飯遊玩時,他趁機向他們請教有關他看不明白的技術問題,聲稱他也打算到其他廠裏去應聘技術工人,而不打算像現在這樣,永遠做一個下等勞工。朋友們也大都樂意“幫助”他,並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術竅門。就這樣,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了塑膠花製造和配色的要領。
李嘉誠的目的終於達到了,他的那種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怕吃苦受累的毅力以及他隨機應變的精明很是值得肯定。臨行前,意大利的塑膠花已推向市場,李嘉誠跑了好些花店,了解了一下塑膠花的銷售情況。他發現,塑膠花市場前景確實十分廣闊,正如他預想的那樣,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覺得此行確實不虛。最後他帶著幾大箱塑膠花樣品和資料,滿懷信心和希望,決定回港拓展事業。
可見,從商者必須主動出擊,去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如果在別人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前途將會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