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掛麵做成中國第一的“麵癡”
創業步履
作者:代紅葉
在湖南湖北的交界處,有一個偏僻的小縣城。縣城裏有這樣一個人,做掛麵做了29年,而且29年來隻做這一件事,做成了全國第一。他叫陳克明,今年60多歲,人稱“麵癡”。
從木工到掛麵大王
不得不說,陳克明有一雙神奇魔力手。可能你想像不到,做得一手好麵的陳克明是木工出身。
1969年,17歲的陳克明來到當時他向往已久的城市南縣,開始在教育局基建隊做木工。
“那時候對城市很向往,感覺城市的生活待遇、勞保福利這些都比農村的高上幾倍。”來到城市的陳克明做過很多事,木工是時間最長的。當年的陳克明沒有想到,15年之後,一次小小的意外,他的生活翻天覆地。
在一次工程中,陳克明的手不小心受傷了,一段時間做不了活。迫於生活的壓力,在手沒有完全康複之前陳克明就在市場上跑,尋找能做的事。
這天,陳克明如往常一樣在南縣的市場上晃悠,尋找機會。在張望中,陳克明看到了這樣一幕。
麵店門口,客戶問老板,有沒有上海的麵。老板幹脆答,沒有。那湖北的呢?客戶又問。老板答也沒有。於是客戶搖搖頭,失望地離開。
“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有一部分市場開放了。當時外地的麵都是溢價的,價格相對比較高,但還是很多人買。”
當時的南縣在陳克明心目中的地位很神聖,還沒有看過外麵世界的他覺得南縣是最好的地方。於是他有點忿忿不平,為什麼南縣自己做的麵條就沒有人吃?
於是,要為南縣麵條爭氣的想法默默在心裏紮根,不僅如此,要把麵條做到上海去的念頭也在發芽。
手一好,陳克明就開始做掛麵,買了一個手搖機就開始搖了起來。
“當時搖的真辛苦啊,一包麵條搖下來,搖得上氣不接下氣。於是我就開始改進,找了一個電機代替,果然舒服多了。”陳克明笑著比劃當時手搖麵條的狀態。
當時的麵條毛利很低,賺五分錢的差價,麵粉兩毛錢一斤,麵條是2毛5分錢一斤,20%的利潤率,還包括人工費。
15年的木工經曆,讓陳克明具備了很好的動手能力,很多機械設備都是自己改造升級,這也節省了很多成本。
“我開始做烘幹房,根本就買不起完整的設備,就把廢舊的設備拿出來自己改造,去烘烤麵條。”
到1988年,陳克明終於脫離了租房一族,自己建了2間房,在樓頂建了一個20平米的烘幹房。過了幾個月,就建了一個60平米的烘幹房。過了一年,又加了40平米的烘幹房。
當時的陳克明還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情,就是做品牌。
“那時候的麵條都是用報紙包著,因為報紙便宜,其他的都太貴了。我就想說報紙包著不好識別,就雕了一個章,刻著陳克明麵條,蓋在紙上麵。”
而品牌意識的形成,是因為經曆了幾次麵條並不是自己生產,卻遭到客戶投訴質量的尷尬。
於是,陳克明就去工商局注冊。當時企業的注冊意識還不強,從1990年開始上報到注冊成功共花了5年時間。
“我的注冊應該是南縣第一個注冊的,我的公司是南縣第一個企業運籌,後來上市也是南縣第一個,做了很多南縣的第一個。”陳克明頗為自豪地說。
直到1997年,這個名副其實的家族企業才真正成立,陳克明的中國第一掛麵曆程邁出了第一步。
兩兄弟的激進與穩健
最初的克明麵業,隻有陳克明和妻子段菊香在做。1990年的時候,公司慢慢形成了規模,陳克明開始請親戚朋友來幫忙。
“當時做麵條完全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自己就業解決以後就是解決親戚朋友的就業問題。那時很多親戚沒有事情做,賺不到錢。所以招人都是照顧親戚朋友做事。”
陳克明家人在克明麵業中的地位,在十大股東中一目了然。陳克明及妻子、弟弟占克明麵業61.39%的股份,姐妹陳曉珍、陳源芝各占5.42%。
陳克明和弟弟陳克忠是企業的兩個核心人物。在弟弟陳克忠進來之前,陳克明一個人負責所有的事項,包括原料、技術、市場。陳克忠進入之後,陳克明將所有的市場業務都交給了他,自己專門負責企業內部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