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市場購買力仍然旺盛
收藏天地
作者:張娟
一直以來,中國書畫板塊都是香港佳士得的經典項目,名家大師作品的表現都會對市場有所影響,那麼,今春,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專場有什麼亮點和特點?中國書畫市場又會表現出怎樣的走勢?日前,本刊記者專訪了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書畫部資深專家遊世勳先生。
《中國收藏》:此季春拍,中國書畫部分大概有多少件拍品?總估價是多少?拍品將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遊世勳:這次近現代書畫部門拍品比較多,大概有500件左右,古代書畫部分有所縮減,160多件,總估價在3億多港元。這次來自私人收藏的作品有不少,比如有羅桂祥博士收藏的作品,還有一批來自台灣一個家庭的溥心佘收藏。
《中國收藏》:這次春拍為何古書畫部分會有所縮減?您怎麼評價古代書畫近來的表現?
遊世勳:現在有不少人都認為古代書畫市場已經到了一個高點,不管是可以上拍的拍品數量還是價格都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增長的餘地了。但我認為,古代書畫市場目前普遍存在一種“大頭症”,就是大家都隻盯著大名頭。實際上,古代書畫這個板塊還有不少中小名頭的畫家沒有被挖掘,價值也還沒有顯現出來,比如晚明一些書家,再比如清代的貼學派等等。佳士得在古代書畫這部分,除了推出一些大名頭的作品外,更注重對文化價值的挖掘。
《中國收藏》:古代書畫一直受真假的困擾,一些真假事件還備受社會關注。因為“身份”很難確定,讓不少藏家隻好徘徊於古代書畫的門外,不敢輕舉妄動,對此,您怎麼看待?
遊世勳:古代書畫真假問題自古就有,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不同的學者、不同的學派對同一件作品會有不同的意見。古代書畫的真假問題肯定會令有心介入的藏家心生畏懼,這種情況在一段時間裏很難有大的改善。就佳士得來講,我們秉持的原則是盡量推出在真假上沒有爭論或爭論很小的作品。
《中國收藏》:古代書畫部分,值得關注的有一件陳洪綬的仕女作品,高古和文人韻味兼備,估價大概在800萬至1000萬港元。另一件從日本征集而來的八大山人綾本山水也值得藏家關注。金農晚期創作的一件《隸書手卷》也很精彩,而且是寫在乾隆開化紙上的,很特別。近現代書畫部分,張大千的一件潑彩作品很吸引眼球,是張大千畫贈著名篆刻家張熾良的。
《中國收藏》:羅桂祥博士收藏的書畫作品在去年拍賣時就受到市場熱捧,為什麼它們會有這麼大的市場號召力?
遊世勳:羅桂祥博士的書畫收藏整體大概有700多件,以近現代書畫為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不少畫家到香港辦展覽,像黃胄、陸儼少等,當時畫賣得不是很好,羅博士就從這些畫展上購藏了不少作品。這些作品基本都被收藏了一二十年才在市場上露麵。
我認為,買家之所以青睞羅博士收藏的作品,跟目前市場上買家對來自藏家的作品比較追捧有關。相反,一些“行家貨”,比如那些買了半年就倒手賣的作品就比較受冷。
《中國收藏》:與前幾年市場上升期相比,當前中國書畫收藏有沒有出現新的動態和趨向?買家群體是否有變化?
遊世勳:就佳士得的拍場來看,中國書畫的買家中,內地買家大概占75%,港台或其他地區的華人買家占20%,餘下5%是來自日本和歐美的買家。台灣和香港買家比較挑剔,這表現在價格和品質上。而內地買家隻要是喜歡的就會出手,對價格不太看重。
我發現,現在有不少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都比較高的新買家開始進入市場。其實,遊資還是比較多的,一些財富群體也開始把書畫藝術品納入到他們的資產配置中,市場的購買力還是比較旺盛的。
《中國收藏》:我們知道,中國書畫的主戰場還是在內地拍場,高價也大多在內地拍場誕生,佳士得在征集拍品時會不會受到內地市場的影響?
遊世勳:拍品征集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就像上山采野菜,我今天能采到什麼很難說。所以,佳士得征集拍品一般不會被市場所左右,因為好的作品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中國收藏》:當前普遍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仍然處於調整期,對此您怎麼看?
遊世勳:我認為,調整期是針對內地市場來講的,海外市場其實並沒有調整期這一說,海外市場反而更熱,這從今年的紐約和香港的拍賣中都能看出來。內地市場之所以調整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人事的變動,一些拍賣公司把部門資源分散到了海外市場等。
《中國收藏》:中國書畫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不過現在它們個個都身價不菲,對於有心進入該領域的買家,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遊世勳:就兩點,第一,買你喜歡的;第二,一定要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