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八珍菜的由來(2 / 2)

蔣鴻遠的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都把目光看向了他,等著他的解說。

蔣鴻遠像是故意要吊一下大家的口味,並沒有馬上開口,而是端起了麵前的茶杯,慢悠悠地飲了一小口。

蔣嫂不滿地白了他一眼,說道:“行了,別拿你那副臭老九的酸樣顯擺了!”

被妻子搶白了一句,蔣鴻遠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連忙說道:“因為老師的那篇文章論點十分獨特和新穎,我看了好幾遍,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還記憶猶新。

按照老師的論述,這八珍菜隻是一種廣義上的菜譜。

早在遠古時代的《周禮.天官》中就己經有了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書中所說的“珍用八物”,估計就是原始的食譜或是八種不同的烹調法。

而後,在漢代鄭玄的《禮記·內側》書中也出現了:“珍,謂: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膋等,講的就是在當時稱得上珍食的八種烹飪方法,被後人定為“周代八珍”。

到了三國之後,史書中就出現了完整的“八珍”稱法。

在《三國誌·魏·衛覬傳》中有“飲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的講究了,但還沒有說明具體的“八珍”指的是什麼。

在唐代詩人杜甫的《麗人行》中寫下了:“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詩中所說的“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被推斷為“炙駝峰”和“蒸白魚”,亦自此有將山貨和水產列入“八珍”的先例。

隻是在杜甫《麗人行》詩中隻是寫了其中的“二珍”,餘下的“六珍”有什麼名堂,卻沒人知道了。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在那個時期,這八珍菜肴已經是豪門貴族享受奢靡生活的象征了。

到了元代,《饌史》中稱“八珍”為“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

但是其中古怪的名稱又讓人難以理解了。

因為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和“鳳”,哪來的龍肝和鳳髓?

後人推斷所謂的“龍肝”可能隻是白馬之類的肝髒,或者是娃娃魚或穿山甲的肝,;“鳳髓”是用錦雞骨髓充當的。

而“豹胎”可能是豹子臨盤時的胞衣;“猩唇”指的是猩猩的唇肉罷了。“鯉尾”很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因古時稱穿山甲為“鯪鯉”;“鴞炙”即烤貓頭鷹之類的鷂鷹;至於“酥酪蟬”可能是類似蟬腹的奶製品。

到了清代, 因為曾有過一個上百年曆史的“康乾盛世”,人民生活穩定,商業空前繁榮,便造就了侈華攀比排場的飲食環境,如“千叟宴”“全羊宴”及“滿漢全席”等先後粉墨登場;

不同的地域對八珍的名稱也各不相同,比如在京城一帶有京八珍,南方有淮南八珍、揚州八珍等等。菜名也是五花八門,什麼稀奇古怪的名稱都有,其內涵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古人在吃上麵下的功夫太大了,稱之為飲食文化那真是一點兒都不為過!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被列入八珍之名的原料皆是那個時代最為珍貴的東西了。

之所以說八珍菜對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原因就在於,無論在哪個時期,隻要是被列作“八珍”的動物或植物,在人類大量的,肆無忌憚地捕殺過程中,都頻臨滅頂之災。”

聽完蔣鴻遠的講敘,大家覺得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心中都感到一陣唏噓。

沉默中,張昊突然拍了一下大腿,對那女侍生說道:“對了,你們這八珍閣之所以這麼出名,莫非是在偷偷摸摸地烹飪一些國家明令禁止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菜肴吧!"

那女侍生聞言嚇了一跳,連忙說道:“老板,您這玩笑可開不得!我們掛牌的菜目中,有些是采用了替代的原料,還有一些是通過人工養殖出來的。如果真的端上來幾盤紅燒熊掌,清蒸狗魚,鹵香天鵝肉之類的菜肴,明天我們這八珍閣就要關門大吉了。”

張昊想了一下後,又說道:“我說這桌子上擺的全是些家常菜,搞了半天,原來是在掛羊頭賣狗肉啊!這也不對啊!你們這不是同樣犯了欺騙顧客的行為嗎?”

那侍女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我們這也是沒有辦法嗎!不過各位請放心,在這些菜肴當中,有八道菜是采用最正宗的原料烹飪而成的,相信一定會給大家帶來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