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青春期女孩溝通和交流時,尤其要注意表達方式。不要以為自己的孩子隨便怎麼說都行,一些禁忌話總是脫口而出。這樣,女孩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父母良好的教育初衷會變成束縛女孩成長的桎梏,隨之而來就是她的叛逆。
“空頭支票”開不得,父母不要亂許諾
信守承諾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教育孩子。在教育青春期女孩時,有的父母認為她年齡小,就馬馬虎虎地敷衍了事,這種言行很不妥當,會嚴重影響父母與女孩之間的溝通、交流。
梁豔自從上初二後,學習成績一直下降,媽媽非常著急。為了鼓勵她,媽媽就向梁豔許下了這樣的諾言:“豔豔,好好學習,如果你下次大考能進入年級前30名,媽媽就休假帶你去北京爬長城。”梁豔聽了媽媽的話後異常興奮,非常努力地學習。最終,她如願以償地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當梁豔將考試成績告知媽媽後,媽媽也非常高興,但她對當初的承諾隻字不提。兩天後,梁豔終於忍不住要求媽媽實現諾言。
那天,媽媽剛到家,梁豔就急忙跑到媽媽身邊:“媽媽,咱們什麼時候去北京呀?”媽媽說:“我有事不能休假,去不了了!”梁豔一聽就急了,拉著媽媽的手說:“幹嗎不休假了?幹嗎不去了?我就要去!”媽媽揮揮手:“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小孩子問那麼多幹什麼?趕緊做作業去。”梁豔不依不饒地大叫:“不行,就得去!你早就答應我了,不能說話不算數。”梁豔這一嚷嚷,媽媽也生氣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是媽媽,我說不去就不去,還用你批準?”梁豔大哭了起來:“我都已經告訴我的同學我要去北京了,到時會給他們帶好吃的,還給他們看照片。現在不去了,叫我怎麼和同學說呀,人家一定會說我就會吹牛!”媽媽也對梁豔嚷嚷:“媽媽的工作重要還是你們同學重要?不去就是不去!”
梁豔還是不放棄,再三要求媽媽帶她去北京,結果媽媽一生氣,給了她一個耳光,還大罵她不懂事。梁豔非常傷心,從此再也不相信媽媽的話了,學習上也喪失了動力。後來,還是梁豔的老師了解到具體情況,跟她媽媽及時做了溝通。媽媽這才明白過來,後悔當初不負責任地向梁豔許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信賴非常重要,與孩子也一樣。沒有信任就沒有威信,父母失信於女孩,害處是很大的。
首先,父母的威信從哪裏來?主要基礎就是自己的言行。說話算數、說到做到的家長,會使女孩重視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如果父母對女孩失信,女孩就會認為他們說話不算數,從而不再信任父母。父母也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以後,父母再要求女孩什麼,答應她什麼,在她心中都會打折扣。
其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刻在女孩的腦海裏,而且她會隨時翻出來照著做。如果父母常把對女孩的承諾不當回事,會讓她覺得一個人可以說話不負責任,答應的事也可以不辦。這可能會讓她變得不遵守諾言、不承擔責任。如果有一天,父母發現女孩言行不一,在痛心疾首之前,隻要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言行就可以得出結論,因為女孩的行為大都是向父母學來的。
另外,父母如果總是對女孩亂許諾,久而久之,她就會對周圍的社會失去信心,會用懷疑的眼睛看世界,用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其他人,成為一個悲觀的人。
古人曾有“曾子烹彘”的故事。曾參與妻子帶著孩子去集市。在集市上,孩子哭鬧不停。他的妻子為了哄得孩子不哭,就告訴孩子,如果不再哭鬧,回家以後就會有豬肉吃。回到家後,曾參便拿刀準備殺豬,妻子連忙阻止他說:“我不過是哄著孩子玩呢!”但是曾參說:“孩子雖小,但不可以戲弄他,現在你對他說謊,將來他會照樣對你說謊。如果你欺騙孩子,他從此就會不信任你。”
曾參最終還是把豬殺了,他言出必行、不失信於孩子的做法至今廣為流傳,也被教育家們認為是教育兒童的典範。
許諾是獎勵的一種方法,能對青春期女孩起到鼓勁、促進和教育的作用。但是,家長在許諾前要慎重考慮:該不該對孩子許諾;許諾後能不能兌現;這個許諾對孩子有沒有益等。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帶來不良後果。
賈先生說,上初中時,女兒就一直希望有一部手機,他總覺得女兒還小,學校離家又不遠,所以一直沒滿足她的要求。這學期,女兒上高二了,她又說希望擁有一部手機。於是,他對女兒說:“隻要你期末考進班級前十名,爸爸就獎勵你一部手機,款式由你自己選。”
期末成績冊發下來了,女兒的成績讓人欣慰,進入了班級前五名。為了“兌現”自己許下的諾言,一放暑假,賈先生就帶女兒去了“手機城”。
“手機城”裏的手機款式琳琅滿目,女兒最後認定了她心儀的一款手機,這款手機3000餘元,女兒帶著探詢的眼光看著他。盡管有點猶豫,但想到“款式由你自己選”的承諾,賈先生還是滿足了女兒的要求。
從那以後,女兒動不動就要求爸爸對她進行物質獎勵,而且價錢越來越高。如果爸爸不答應,她就以不上學做要挾。賈先生很苦惱,後悔自己當初的承諾太昂貴,以至女兒越來越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