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要亂許諾外,當父母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能兌現諾言,女孩感到失望、委屈時,父母不可強迫女孩接受許諾不能兌現的結果。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父母應主動而誠懇地向女孩道歉,把不能兌現的原因跟孩子講清楚,取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諒,並在以後尋找適當的機會兌現自己沒有實現的諾言。即使女孩暫時無法諒解,父母也不能用嗬斥、教訓的方式對待她,應該允許她發牢騷、表示不滿。
過於嘮叨會疏離親子關係
“媽媽,我求你別說了!你已經說了好多遍了”,“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沒完,我耳朵聽得起繭啦!真是煩死了”。這樣的鏡頭在不少家庭中出現過,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喜歡對孩子嘮叨。某市婦聯兒童部從千餘名青少年心理問卷調查中得出結論:90%以上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太嘮叨”。
一個青春期女孩說:“我今年讀初三,最近,我特別不願意回家,原因是爸爸媽媽太嘮叨了。由於我成績一般,學習壓力比較大,在學校常聽老師的嘮叨,但不好意思‘反抗’,心裏本來就煩、壓抑。可每天放學回家,還要聽爸爸媽媽的囉嗦:什麼想當年自己沒有機會讀書,被耽誤了,你要好好努力,珍惜青春時光,省得以後後悔;未來社會是個知識社會……這些話我聽得耳根都爛了,可爸爸媽媽還是樂此不疲地講個沒完。”
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是青春期女孩最反感的事情之一。嘮叨本身是一種令人厭煩的現象,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它傷害一個人的自主性和自尊心,更何況這又直接抵觸青春期女孩日益增長的成人感。
家長在教育青春期女孩時,需要講點“語言藝術”才行。張口就訓、閉口就罵不行;婆婆媽媽、嘮裏嘮叨也不行。父母在教育女孩的過程中,常常是“言教重於身教”,就是“嘮叨”太多。這樣的教育效果不但不佳,有時還適得其反。所以,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訴說女兒不聽話、自己付出的太多、做家長實在太難等。
當父母的如此用心良苦,為何青春期女孩不領情、不體諒呢?原因在於父母的嘮叨反映了對女孩的不信任、不尊重。青春期女孩慢慢長大,逐漸有了獨立的意識,對周圍的事物和自身有了一定的判斷力,父母有理由相信她們。而且,為了讓女孩更快地成長、懂事,父母更應該讓女孩受到充分的鍛煉,讓她能夠獨立麵對各種處境,勇敢地承擔自身的責任。那麼,父母怎樣避免對青春期嘮叨呢?
1.講話前要過濾一下
父母要克服嘮叨,就要在對女孩講話前經過一番過濾,不能信口開河。比如,規定女孩做好功課再開飯,但有的父母話雖講出去了,可心裏又怕孩子肚子餓,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諸如此類的自相矛盾的話,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軟弱,說話不算數,沒有威望。
2.多和女孩講悄悄話
父母不要強行命令女孩做事,要多和她講悄悄話。家庭語言的低聲調是親子關係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有利於避免氣氛惡化。父母要讓女孩做什麼事,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她的耳邊輕輕地告訴她,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父母的悄悄一句話比反複嘮叨的作用要大得多。
3.不要事無巨細地叮囑
可以說,家長對女孩說的話雖然多,但許多都沒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凡事都要反複強調叮囑,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父母為女孩不聽話而氣憤,女孩則在繁雜的語言環境裏安不下心來做功課。
4.主動與女孩溝通
父母要克服嘮叨的毛病,比較理想的方法是做到主動溝通。不少父母由於缺乏心理和教育方麵的知識,不了解自己和子女的心理,也不懂教育藝術,隻憑自己的“父母心”與女孩打交道。殊不知,“父母心”有時候會受到年齡心理特征的影響。比如,更年期的媽媽心情變得煩躁,情緒不穩定,看到女孩成績不如意時,自然會心煩話多;爸爸上了年紀後,嘴巴也會“勤快”起來,說個沒完,不像年輕時善於克製自己。
父母要想與女孩進行良好的溝通,這裏還需有一個條件,就是對女孩的心理特征要有了解,如“第二次斷乳”、“自我認同”、“閉鎖性”、“第二反抗期”、“逆反心理”、“青春期性焦慮”等心理現象。
有人曾打趣地將父母形容為“唐三藏”,將孩子形容為“孫悟空”。“唐三藏”總是試圖通過“緊箍咒”控製“孫悟空”。其實,如果了解女孩,懂得她身心發育的規律,父母就不會總是嘮嘮叨叨地念“緊箍咒”了。比如,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她在幼年時期就已經將父母的教誨銘記在心,成了一種內在的“緊箍咒”。就是說,隨著她自我意識的形成,她非常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很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她的內心總在悄悄地提醒和評判自己,自己給自己念“緊箍咒”,神經繃得很緊。了解了女孩的心理特征後,父母就不會忍心不停地念“緊箍咒”,讓女孩痛苦得像孫悟空一樣在地上“打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