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用心聽訴說,分享女孩的喜怒哀樂(1)(2 / 3)

女孩的心裏話,父母要聽聽

某雜誌的卷首語上有這樣一段話:傾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能讀懂花兒的心思;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能讀懂山林的呼吸;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青春期女孩的思想很單純,她們容易與人相處和合作,有很強的求知欲。然而,女孩良好的天性有時會被一些心事掩蓋。當女孩感到悲傷、驚恐、害羞、孤獨或者不被讚賞時,不安的情緒會使女孩的行為“出軌”,甚至出現情緒“海嘯”:大哭大鬧,亂發脾氣。

此時,女孩最需要的是家長耐心地傾聽,傾聽她的心事。然而,很多家長卻做不到這一點。某論壇曾向33所市重點中學,近1000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3%的學生認為心裏話隻能和同學說,與父母和老師說心裏話的隻占21.9%和3.3%。

父母不傾聽青春期女孩的心事,不僅會讓親子間的交流出現鴻溝,而且會影響女孩良好性格的形成。

周老師是初一六班的班主任,他發現班裏的王雲性格內向,整天鬱鬱寡歡,他決定去王雲家進行家訪。於是,他在批作業時喊了一聲:“王雲。”沒有人回答。周老師以為她沒聽見,就又亮開嗓門喊了一聲,但還是沒有人回答。

周老師很詫異,他放下手中的筆,抬起頭掃視了教室的每個地方,同時問道:“王雲同學在嗎?”隻見坐在最後一座的王雲慢吞吞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卻低頭不語。

“放學後,我和你一起走,我要去你家做家訪。”王雲點點頭,沒有說話,臉上毫無表情。她怎麼一點兒興奮勁都沒有?老師又問道:“你是不是不舒服?”王雲搖了搖頭。老師沒有說什麼,就讓她坐下了。

晚上,周老師和王雲一同去她家。在路上,王雲一直保持沉默,老師問她5句,她連兩句都回答不上。而且,她嚴肅的表情與她的年齡不相稱,周老師非常想知道這個孩子在想些什麼。

到家後,王雲隻對父母說了一句:“媽媽,我們老師來了。”便一頭紮進了自己的小屋,獨自寫起作業,爸爸媽媽喊了她幾遍也不出來。王雲的媽媽性子比較急躁,一看女兒這樣,舉起巴掌就要打。周老師連忙攔住了,他說:“王雲媽媽,孩子雖然不愛說話,但是心裏是有數的,我們得知道她想些什麼,才能針對她進行教育。”

王雲媽媽想了想,說道:“她10歲那年,她舅舅說了一句‘你看你怎麼胖得沒了形’之後,就再也不願意和人說話,總是躲在一邊,天天獨來獨往。”周老師說:“這就對了,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心事,她是怕別人嫌她胖。”他對著王雲的房間喊道:“王雲,老師太胖了,有點兒怕熱,你能不能給老師拿一把扇子來。”

過了好半天,王雲終於從房間出來了,她的手裏舉著一把扇子。周老師和王雲聊了起來漸漸地打開了她的“心鎖”。直到很晚,她才戀戀不舍地送走了周老師。

一個月後,王雲的媽媽找到周老師,她說:“很感謝你,周老師,雲雲現在變得開朗多了。”周老師說:“王雲現在正處於青春期,需要跟別人傾訴自己的煩惱。我們要理解和傾聽她的心裏話,提供她所需要的成長環境,她才有可能健康成長。你過去就是不善於傾聽王雲的心事,打不開她的心結,致使她小小年紀就形成了沉悶憂鬱的性格。”“你說得對,我以後一定多聽雲雲說話。”

麵對同樣一類物體、同樣一件事情、同樣一種現象、同樣一個行為,成人有成人的心理反應,孩子有孩子的心理反應。由於年齡和經驗的限製,孩子的心理反應往往與成人之間存在差異,這給家長對孩子的心理把握增加了難度,這也是很多父母總是不理解孩子的行為的原因。

其實,孩子的行為並不是不可理解,隻是父母很少傾聽過孩子的心裏話。青春期女孩是一種特殊的人,特殊就特殊在她有她的生活軌跡、行為模式、心理世界。所以,父母要聽其言、察其色、觀其行,適當的時候,陪著女孩聊聊天,讓她說說心裏話。

一位母親每天晚飯後,總要帶女兒出門散步半小時。此時,女兒像隻歡快的小鳥,總喜歡嘰嘰喳喳地說在校的活動情況,如某個老師如何講課,某個同學出了趣聞等。如果女兒在校受了什麼委屈或犯了什麼錯誤,她也會在母親的耐心傾聽下,一吐為快。母親針對女兒說的具體情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女兒知道一天的得與失,知道哪些需要繼續發揚,哪些需要注意修正。這樣,女兒散步回家後,就會心情怡然,做家庭作業時也順心順手多了。

傾聽女孩的心裏話,意味著父母開始尊重女孩的判斷能力,開始傾聽她急於擺脫的緊張和其他情緒。父母的傾聽會給女孩充分的安全感,給她挑戰自我的信心。父母要注意一點,傾聽之後,了解了女孩的心事,更重要的就是和女孩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千萬不能譏諷女孩無知和瞎想,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她今後再也不敢跟父母交心了。父母可通過一些引導句子,如“你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咱們一起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等,引導女孩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