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青春期女孩與父母說話時,也不是直接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她也會耍一些小聰明,試探地提出要求。
小茜做完作業,問媽媽:“今天你還去買菜嗎?”媽媽知道她也想跟著去,就說:“去啊,你要一起去嗎?”這正是小茜希望的回答。
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善於傾聽青春期女孩的弦外之音,才能從女孩的傾訴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她的喜怒哀樂;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要求什麼、希望什麼;真正領會她的思想意圖,分享她的快樂,為她的進步而高興,為她的成功而喝彩;有效地用父母的體貼去化解她的煩惱,營造出充滿愛意的溫馨家庭環境;贏得自己與女孩的真誠友誼。因此,作為父母,千萬不能忽視傾聽女孩弦外之音的作用。唯有如此,父母做女孩的思想工作時,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才能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董先生說:“我女兒13歲了,她的性格讓人琢磨不透。她平時很乖,喜歡畫畫、唱歌等,而且會把畫好的作品給我們看,我們誇獎她,她就很高興。她也很遵守家裏的規則,比較聽話。但是,家裏來客人時,她就開始搗亂。上個月,她姐姐過生日,很多同學都過來玩,女兒就把香檳飲料全都弄灑了。老家的親戚帶孩子到家裏玩,妻子和他們熱情地拉家常,還不時誇獎親戚家的女兒長得漂亮。女兒卻在一旁高聲地唱一些奇怪的歌曲:‘我是一個可憐的小孩,沒人疼,沒人愛……’我們讓她別唱了,她不吭聲了。沒過多久,她就大吵大鬧,說自己肚子疼,還說是吃完親戚們買來的水果之後才這樣的,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她總是在人多的時候出問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青春期女孩已經建立起“我自己”的感知,她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關注來確立自己的存在。這個年齡段的女孩由於心智發展和表達能力的局限,她難以像其他生理渴求如吃飯睡覺的需求一樣,清晰地向家長要求和表示。她通過大聲唱歌、胡鬧這種方式,內心的需要就表達出來了:“我感覺受冷落,我不想被忽略!”
青春期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希望被關注,這是一種情感和安全感的需求。尤其是家庭最小的或獨生的成員,原本是家庭的中心,一旦不被關注,就容易出現這樣的行為。比如:生日時,姐姐是主角;親戚的女兒來了,她就不受重視了。女孩就可能通過搗亂,如破壞、說謊、唱歌、裝病等言行,發出她不想被忽略的心理信號。
家庭教育就是不斷消除誤解的過程。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那麼,父母怎樣傾聽,才能聽出青春期女孩的弦外之音呢?
1.學會察言觀色
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柴斯特·菲爾德曾經說過:“在世界的知識中,最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如何洞察他人?“心靈的每一顫動,都書寫在麵部表情上”。心理學家發現,在情感交往中,一個信息的表達=7%的言語+38%的聲音+55%的麵部表情。
父母傾聽女孩說話,不僅要靠耳朵,而且要靠眼睛,就是察言觀色。具體做法就是,看女孩說話時的眼神、表情、動作等態勢語言,從中捕捉話語的潛在信息,判斷她說的是真話、假話、正話、反話等。
2.調節心理狀態
父母要想聽出女孩的弦外之音,就需要與女孩處在同一心理狀態下,這樣才可做到或協調或是同步。因為父母在傾聽中的心理狀態、心理變化,無不影響其對女孩所說話語的理解。
如果傾聽時,父母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其感知力與評價力勢必受到影響,也就無法準確理解女孩發送的話語信息。因此,父母在傾聽女孩講話前,必須給心靈裝個“殺毒軟件”,將那些不利於傾聽的心理“病毒”清除,調整好心態。
首先,父母要克服由心理定勢產生的消極影響。心理定勢是影響人們認知的主觀心理傾向,是聽話者對於經驗的依賴到了不自覺的無意識狀態而形成的。由心理定勢而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有兩種:先入為主,就是父母帶有成見地聽取女孩發出的話語信息,以至於父母往往聽而不聞,不能客觀地領會女孩的弦外之音;以己度人,就是父母以自己所關心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為理解的出發點,這會使話語理解出現偏差,影響彼此間的交流。
其次,要做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在傾聽中,父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包括具體的知覺、態度、感情以及直覺等,都投入到傾聽的活動中去。盡量拉近與女孩的思想情感距離,做到與女孩的心理相容、不抵觸。這樣,才可能更有效地理解女孩話中的含義。
3.猜測女孩的內心感受
在傾聽女孩說話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不時地總結、重述女孩所講的關鍵內容,包括她的感受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產生的情境原因。父母可以對她的內心感受進行猜測,當猜測不正確時,應鼓勵女孩幫助自己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