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佩沒有想到,微不足道的握手,在學生眼中是那麼重要。在學生心目中,那證明老師在乎他,愛他。為此,很多學生都爭著排第一和老師握手。從那以後,裴佩在與學生交流時,總是握著他們的手,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
後來,裴佩將握手的方法用在女兒身上,也很有效果。她說:“我還記得那天,她和好朋友吵架了,很委屈地向我訴苦,我試著去握她的手,她的眼睛裏充滿了驚喜和感動。她對我說:‘媽,自從我長大後,你就很少握我的手了,我還以為你對我的愛變淡了。’我這才意識到,握手是不分年齡的,即使孩子已經長大了,她仍然需要父母對她做出一些關愛的舉動。”聽完裴佩的講述,朋友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握住女孩的手,是父母對女孩表達愛的一種方式,這可以讓女孩感到親情的力量,讓她更有信心和勇氣去應對困難和挑戰。
龍琳所在的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每個學生必須選修一項體育項目,並在期末時考核。龍琳選的是滑雪,但她的平衡感很差,常常沒滑幾步,就摔倒了。離考試還有半個月,她開始著急。她向父親說出了煩惱,父親輕輕地握了握她的手,說:“孩子,不用擔心,我會幫助你的。”
周末,父親帶龍琳去了滑雪場。父親對她說:“站到我的滑雪板前麵來,好嗎?”龍琳想了想,說:“可以。”父親讓龍琳蹲在自己的滑雪板的前端,把兩邊的滑雪杖對齊,然後沿著最緩的長坡像風一樣滑了下去。龍琳隻覺得耳朵兩邊的風聲呼呼作響,她用兩隻手抱住膝蓋,努力不讓自己往前俯衝下去。雖然有點兒害怕,但是她覺得非常過癮。滑完之後,圍觀的人們鼓起掌來。父親彎下腰,握住龍琳的手,非常溫和地對她說:“你看,滑雪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你不要把它當成一項考試,要學會享受它,你就會成功。”龍琳點點頭。
她開始努力練習,順利地通過了考試。體育老師很驚訝:“你原來是滑得最差的學生,怎麼進步這麼快?”龍琳笑笑,說道:“是父親幫助了我。我在滑雪時,總感覺他在握著我的手,對我說‘孩子,加油,你可以的’,不知不覺中,我就滑到了終點。”
在青春期女孩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抽出時間陪伴女孩,握住她的手傾聽她的心聲,陪她走一段成長路。
女孩需要父母的愛撫
人有一種饑餓,天生存在而又鮮為人知,這種饑餓就是人對撫摸的要求,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皮膚饑餓”。人類皮膚上麵的觸摸感受器對接受刺激有一定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這個需求,人就會出現“饑餓感”。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狼孩被救出之後,雖經有關部門用最好的環境、最好的老師對其進行艱苦耐心的教育,終歸不能回到人類社會,其智力一直停留在嬰幼兒的水平上。有學者說,其原因除了他與狼為伴,失去了與人溝通的機會之外,還因為在其智力發育的關鍵期,沒有誰去抱抱他、摸摸他、親親他,使其皮膚一直處於“饑餓”狀態有關。
一位心理學家曾調查過一個偏僻山村的育兒狀況。這裏的村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50多年間,竟沒有一個人走出村子,考取高中以上的學校。
經過細心的研究,心理學家發現,這與他們陳腐的育兒方法不無關係。由於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到田間勞作,無暇照看孩子。孩子整日裏隻能與貓狗為伴,沒誰去撫摸他們。孩子的皮膚長年累月遭受“饑餓”,這是他們智力發育所需的“營養”匱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深情地愛撫孩子,會讓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鬆。”撫摸是女孩的一種心理情感需要,也是她感受父母愛撫的一種語言方式。在女孩向父母傾訴心事時,父母可以通過撫摸女孩的頭、臉、肩膀等部位,向女孩無聲地傳達愛的信息。但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這一點。
一些父母以工作繁忙、生活緊張為借口,把女孩扔給老人看管,以為這樣就解放了自己的雙手,贏得了寶貴時間。其實,這對女孩的成長是不利的;還有一些父母,對女孩的接觸方式就是打屁股,隻要女孩有點錯或大人不稱心,就打她的屁股;也還有不少家庭,父母常常撫摸和擁抱嬰幼兒,但是,等到女孩上初中以後,性別就會壓抑和限製這種本能的接觸。隻有當女孩患病時,才有被父母摸摸前額的機會,平時是得不到任何關心和愛撫的身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