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做一個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然而,現實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情景:孩子上學,父母幫背書包;孩子的鞋帶鬆了,父母幫係好……有這種做法的父母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更糟糕的是,這種“包辦代替”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間接地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父母是愛孩子的,但很多時候卻適得其反。那麼,父母怎樣做才是真正地愛孩子呢?教育專家指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放手讓孩子自立自主,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能獨立生存的人,才是父母愛孩子的根本。具體說來,父母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父母對孩子過分的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嚐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給他自己去嚐試,去實踐。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

父母最好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櫃子等,這有助於孩子從小養成獨立支配個人用品的習慣。例如蠟筆、尺子等學習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屜裏,玩具放在玩具箱內,圖書放在小書櫃,弄亂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處理這些事情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養成獨立的個性。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父母平常可以讓孩子幫著做一些諸如擦桌子、洗碗筷等孩子力所能及的小家務。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可以使孩子更有責任感。當然,當孩子完成任務後,不管做得怎樣,都要對他說聲“謝謝”,並給予適時鼓勵:“你今天學會洗碗了!”既尊重孩子,又強化了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鍛煉。

引導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發問,是孩子智能活躍、獨立思考的表現,此時也是啟發孩子智慧的最佳時機,父母應好好利用。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切忌輕易和盤托出答案。你隻需給孩子一個“引子”,至於結論,就讓他自己去尋找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你的誘導啟發下,相信孩子自己會找到令他滿意的答案的。

有耐心,不代勞

有些父母嫌孩子動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勞。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父母一口就把孩子半天也沒表達明白的話全說了。這種不耐心傾聽的結果,會幹擾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使他變得沉默、依賴。要知道,孩子的獨立性不僅依賴於身心發展的成熟,也要靠後天的學習的。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我們來看看國外的孩子是怎樣自立的。

在美國,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母就幫助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農民家庭的父母會讓孩子分擔家裏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的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了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在很多發達國家,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中,過度的保護或一再地跟在背後收拾爛攤子,隻會縱容孩子重複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父母與其嗬護孩子一路平安順利,不如培養他麵對挫折的勇氣,訓練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從孩子的生活、學習、性格、心態、交際、理財等方麵的細節入手,全麵地向父母們介紹了哪些事是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的,並著重指出了怎樣讓孩子去做的方式方法。書中還設有“自立小故事”、“教子小故事”、“相關小故事”、“延伸閱讀”等版塊內容,父母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本書通俗易懂,條理清晰,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為父母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教孩子自立的可行方案,是父母教孩子自立的必備讀物。

孩子就像雛鷹一樣,他們需要的不僅是溫暖的窩,還要經受大自然的種種洗禮,隻有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展翅高飛。很多事父母都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放手,孩子才能沒有束縛,才能展翅高飛。如果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學會自立。教孩子學會自立,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財富,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