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父母要讓孩子去“冒險”,讓他們去體驗陌生的事物,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不要為了孩子的安全,就不許孩子去探索,那樣孩子就會成為永遠駛不出港口的“船”。當然,在鼓勵孩子冒險的同時,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有這樣一個實驗。
有4隻猴子被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裏,每天隻能吃很少的食物,猴子餓得吱吱叫。數天後,有人在房間上麵的小洞裏放了一串香蕉,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向前,可是當它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潑出的熱水燙得全身是傷。大猴子沒有吃到香蕉回來了。
後麵三隻猴子仍依次爬上去拿香蕉,同樣被熱水燙傷。於是猴子們隻好望“蕉”興歎。
又過了幾天,進來一隻新猴子。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嚐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他3隻猴子製止,並告訴它危險,千萬不可嚐試。
實驗員又再換進一隻猴子,當這隻猴子想吃香蕉時,所有的猴子仍然像上次那樣,上來加以阻止。
當把所有的猴子換過一遍後,仍沒有一隻猴子敢上去碰香蕉。
後來,實驗人員把熱水機關取消了,但猴子們對唾手可得的盤中餐——香蕉,則奉若神明,誰也不敢前去享用。
現實社會中,當孩子在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時,特別是接觸一些看上去有些危險的事情,父母們常常麵帶恐懼地告訴孩子:那裏不能去,太危險了;這個地方不能呆,有危險……於是孩子們對於一些新鮮的事物,往往不敢嚐試。孩子的“冒險”精神就被嚇跑了。
探索就存在著險情,但是不能因為有這種可能的險情,而禁止孩子“冒險”,要是這樣,孩子就不可能成為有創造性的人。
如果孩子缺乏冒險精神,便容易墨守成規,不敢去體驗陌生的事物。而這樣的孩子,就會缺乏創造精神,不敢自己嚐試去做事,往往會成為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父母:“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已經應該在他自己的行為當中冒一冒險了,你們應該看著他冒險,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允許他去冒險,以便使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以便使孩子不要完全由於你們的責任心的影響而形成這樣的性格:媽媽說過了,爸爸也說過了,他們什麼都知道,一切應該由他們來決定,我將要按照他們所說的那樣去做。”
作為父母,應當適當地鼓勵孩子冒險並給孩子創造一些冒險的機會。
1.父母要有心理準備
父母要從容對待孩子的一般冒險心理或行動。如孩子很想知道電和火的威力,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做實驗,讓兩根電線相碰發出火花,讓火燒掉孩子剪下的頭發和指甲,孩子就能得到冒險的滿足感,同時也懂得了更多的知識。
2.要讓孩子了解冒險行為的性質
父母還應讓孩子知道,有些有風險的工作或事情,如登山、航天、探險,是需要特殊訓練的。隻有現在好好學習,練好身體,培養起良好的心理素質,將來才有可能從事這樣的事業或活動。正確引導孩子的冒險行為,也是送給孩子的寶貴精神財富。
3.對孩子進行鼓勵
要冒險就有可能遇到困難、危險、失敗,這些自然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東西,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某些冒險做法而責備他,訓斥他,孩子就會漸漸地變得不敢去探索。也許孩子的一些行為看起來有些單純、簡單,甚至有些愚蠢,但這些都沒關係,隻要父母經常給孩子鼓勵,多讚揚他的行為,就能使他得到鼓舞,並逐漸增加冒險精神。
4.放手讓孩子去冒險
父母對孩子放手較少,總希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庇護下,認為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長大,才能在一個合理而安全的環境裏成長為有用的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果父母能夠大膽放手,多讓孩子去體驗,去鍛煉,去實踐,孩子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增長,並更加願意去嚐試,去探索。反之,如果父母老是不敢放開緊握著孩子的手,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膽怯、內向,從而無法嚐試新事物。
需要指出的是,父母在支持鼓勵孩子冒險的同時,要注意冒險活動的科學性、適當性和安全性。
1.要講究冒險活動的科學性
給孩子冒險的機會,並不是說不講科學地蠻幹。例如,不能因為要給孩子冒險的機會,就讓孩子將手指伸進電源插座裏摸帶電的銅片;也不能因為冒險,就讓孩子模仿電視上的那些“奇人們”踩燈泡、吞鐵釘、嚼玻璃等等。這是因為這些行為要麼是違反科學的,要麼是必須經過特殊的訓練才能做到的。
2.要注意冒險活動的適當性
一方麵,在讓孩子冒險前,父母們應當對冒險活動的安全性作一個評估,確保冒險活動的危險程度是在孩子能夠自己解決的程度範圍內。另一方麵,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來具體確定孩子冒險活動的危險係數。當孩子還處於低齡階段時,冒險活動的危險係數應當相對小一些,當孩子年齡稍微偏大一點之後,可以適當加大危險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