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父母培養孩子果斷的品質,要因孩子的氣質性格、年齡、性別等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千萬不要認為那些成功的教育方法對自己的孩子就都是適用的。父母隻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出做事果斷、有主見的孩子。
一個孩子在山裏割草,被毒蛇咬傷了腳。孩子疼痛難忍,而醫院卻在遠處的小鎮上。孩子毫不猶豫地用鐮刀割斷受傷的腳趾。然後,忍著劇痛艱難地走到醫院。雖然少了一個腳趾,但孩子以短暫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上麵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實際上蘊含了很深的道理。故事中的孩子果斷地舍棄了腳趾,卻以短暫的痛苦換取了整個生命。在某些特定的時刻,隻有果斷地舍棄,才有機會獲取更大的利益。
這裏還有一個與“果斷”相反的笑話。
有一天,三個探險家終於找到了“希望之穀”。傳說,隻要站在山穀邊大喊心中想要的東西,然後往山穀中跳去,就會得到滿坑滿穀自己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三個決定試試。
第一個人希望有個漂亮的女友,因此他大喊“美女!美女!”往下一跳,果真有滿坑滿穀的美女正等著他去選擇……
第二個人喜歡看書,喊了“書!書!”然後,跳到山穀裏,也得到了滿坑滿穀的書……
第三個人平時就優柔寡斷,左思右想總是無法決定自己的最愛。一個小時以後,他終於下定決心,覺得還是鈔票最有用。於是他走向山穀邊,一不小心踢到一顆石頭,他罵了一聲“shit!”不料一個重心不穩就跌下了山穀……(注:shit,英語中是“糞便”的意思。)
看完這個笑話,你在大笑之後,有沒有覺得培養孩子果斷的性格很重要?
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說過這樣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長久地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我們的老祖先也給過我們這樣的教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決策果斷是一種寶貴的人格品質。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因缺乏這種優秀品質,在關鍵時刻遲疑、拖拉、猶豫不決,終致錯過成功的大好時機而以失敗告終。
很多父母也知道培養孩子果斷性格的重要性,但往往還不能明確界定孩子的某些行為是不是優柔寡斷,是不是缺少主見。
比如,很多父母都喜歡問孩子:“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孩子可能會回答:“爸爸好,媽媽好!”剛開始,父母聽了可能還會很高興,覺得孩子聰明乖巧,年齡不大就懂得不厚此薄彼。可是久了,父母可能就會發現,對於這樣的孩子,當你問他兩樣東西哪樣好時,他也總是回答這個好,那個也好。這其實就是孩子沒主見的表現。
那麼,做父母的要怎樣做,才能改正孩子這種對待事物的方式,養成遇事果斷選擇,有主見的性格呢?專家給父母們提了以下一些建議。
1.讓孩子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孩子跟媽媽一塊兒逛超市的時候,總是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媽媽不給買,就大哭大鬧。這跟父母平時溺愛孩子,什麼都由著孩子有關。父母的這種行為使孩子養成了不懂得取舍的習慣。因為孩子覺得,自己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至少哭鬧之後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為什麼還要取舍呢?全都要豈不更好?
對於孩子的這種想法,父母一定要及時加以引導和改變。平時,父母可以經常要求孩子做出唯一性的選擇。比如,父母可以拿著蘋果和香蕉問孩子吃哪個,並提醒他隻能選擇一個。對於孩子模棱兩可的回答,要提出批評,而如果孩子做出了果斷的決定,則要給予表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懂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
2.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每次和孩子上街的時候,在經濟許可的範圍內,盡量讓孩子自己挑選所需的物品。這時孩子會非常高興,主動性極強.而對於孩子要買的眾多物品,父母要提前規定他可以選取的數量,否則以後就不帶他出來買東西。這樣做,盡管孩子心有不願,但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果斷起來,因為他已知道果斷地選擇幾件,總比什麼都得不到要強得多。
3.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給予孩子做決定的機會,可以培養孩子的果斷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並支持孩子合理的決定。切忌對孩子的生活做出全方位的強製規定。
例如,父母可以以征求意見的方式,讓孩子決定是買變形金剛還是買小汽車?星期天活動的內容,是逛公園還是打電子遊戲?
父母這樣做可以使孩子覺得自己也有做決定的權利,在這種感覺的作用下,孩子往往就會拿出自己的果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