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傑斌覺得,要教育孩子自立,必須從小事做起,需要家長的指點和表揚。當孩子有失誤時,也不要潑冷水,那樣會讓孩子以後不敢再做,要以耐心和愛心教導孩子。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中,過度的保護或一再地跟在背後收拾爛攤子,隻會縱容孩子重複犯同樣的錯誤而不自知,與其嗬護他一路平安順利,倒不如培養他麵對挫折的勇氣,訓練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處理能力的練習,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父母應該以耐心和愛心教導孩子,依照孩子的發展能力,適當地給一些機會,讓他動手做;做得好則給以鼓勵。初期指導時雖很麻煩、費時,但等孩子純熟後,他可能成為你的小幫手。
培養孩子的生活處理能力是一項長期、繁瑣、細致的工作,進行這項工作,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耐心,不厭其煩
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係扣子,父母要先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耐心觀察,還要及時地鼓勵,耐心地幫助。這比父母親自替孩子穿鞋、係扣子自然要麻煩些,又費時間,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就是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養起來的。
2.要遵循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在培養孩子獨立吃喝的方麵,一歲時教孩子用小勺吃飯,到一歲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獨立吃飯,還要教他用雙手拿著茶杯喝水,飯後用餐巾擦嘴。到兩歲半,孩子就能順利地、幹淨利落地吃完一頓飯。
3.可以通過遊戲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例如,教三四歲的孩子自己洗臉,可以采用遊戲的口吻:“今天媽媽和小明比賽,看看誰臉洗得又快又幹淨。”然後,給孩子一塊毛巾,邊示範,邊講解洗臉、洗手的順序,孩子會很有興趣地學習洗臉的動作。
4.要做到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學校要求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後父母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孩子做的,奶奶來包辦,這都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隻有老師、父母協調一致,共同要求,反複強化,形成鞏固的條件聯係,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5.要對孩子曉之以理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為了使家庭生活得更美好,使孩子生活得舒適,爸爸、媽媽除了每天上班以外,回到家裏還要做很多事情——買菜、做飯、洗衣服、收拾屋子等,父母是很辛苦的,孩子也應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勞動,如掃地、擦桌子、洗碗以及自我服務勞動,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集體中的一個成員,他應該為家庭做一些事情。這樣孩子就能逐步形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應注意:
在教導孩子時,應先示範給孩子看,而較複雜的動作,則應分段示範,以便讓孩子看清楚應該如何做。
分段示範時,動作應緩慢。
鼓勵孩子反複練習。
任何練習在開始時,難免會因為不熟練,而出現一片混亂的情況,要耐心教導孩子,不要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小貼士
讓孩子喜歡上洗澡
孩子的衛生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父母的細心培養的。就拿洗臉來說,要是沒有家長的督促,大多數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完成。當發現孩子沒有洗臉時,家長不要責罵,而應耐心地說:“臉好髒啊,該好好洗洗了。”有些孩子不是很願意洗澡,所以要盡量使孩子在洗澡時感到舒適愉快,並讓他把洗澡當作每天必做的事情。讓孩子把洗澡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1.放鬆和享受
多數兒科醫生都認為孩子不必每天洗澡,但孩子確實每天都需要爸爸媽媽和其他喜愛他的人的愛撫和逗弄,而洗澡就是時機之一。同時,它還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重要的衛生習慣。洗澡是每個孩子都要定期進行的一項活動。你給孩子洗澡時,要和他玩耍,說笑,喊他的名字,千萬別像洗一個髒瓶子那樣默不作聲。可以在洗澡時讓孩子唱歌,做遊戲,同時告訴孩子怎樣自己洗澡。孩子洗完後你要進行檢查。當孩子長大一些時,可以讓他自己放香波。洗澡時,還可以把水撩在孩子臉上逗他玩,這也為他以後學習遊戲做了準備。
2.孩子有安全感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為你新生的小寶寶洗澡,你可以向醫生討教,你也可以從老人那裏得到一些經驗和建議,這樣你就會心裏有數了。如果你有信心,你和孩子都會感到更安全。在給孩子洗澡時,你可以對孩子溫柔地唱歌,鼓勵孩子拍水玩耍,這樣可以讓孩子愉快地度過這段時光。
3.孩子完全舒服
孩子喜歡在小澡盆中洗澡,因為他們覺得在大澡盆中洗澡會沉下去。你可以把手巾鋪在澡盆邊上,用一隻手扶助孩子,使他麵對著你,用另一隻手為孩子洗澡。要注意洗澡水和房間的溫度。用無刺激性的肥皂、香波和柔軟的毛巾為孩子洗澡。把水龍頭的安全閥關上以防孩子把水龍頭擰開。把孩子抱出澡盆後,要用一塊大的幹毛巾把他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