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的生活範圍由家庭擴展至團體校園生活,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他需要學習更多的自理能力,以應付生活所需,如脫衣、穿衣,脫鞋、穿鞋、整理床鋪等,這些能力應該從家開始培養,並且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家務活根本不讓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幫助大人幹點什麼,大人便會說:“把你的學習抓好,考試分數上去了比幹什麼都強,家裏的活不用你幹。”這樣的家長可真糊塗,如果孩子不幹活,就不會對這個家表示關心,久而久之,可能會變得自私冷漠,好像是這個家的“局外人”。到那時父母醒悟過來,再埋怨孩子不幹活,就已經太晚了。平時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要多跟父母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將來苦惱。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王迪都在父母的精心嗬護下長大,真的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等到進了大學,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王迪才突然發現:以後所有事都要自己做了,而王迪卻什麼都不會。記得第一次洗衣服時,王迪隻洗了一件襯衫卻倒了半袋洗衣粉。加水後,泡沫流得到處都是,反複衝洗了20多遍,可水裏仍舊有好多泡沫,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漂洗幹淨。那時王迪在心裏埋怨父母,為什麼以前不教她做,害她在同學麵前丟醜。後來王迪問了問許多同學,他們也和王迪一樣,在家裏家長沒有教過,自己也偷懶不主動學,現在都很狼狽。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係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適,也關係到孩子有沒有自信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孩子,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長自卑心理,以至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而具備生活能力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會做,什麼事情都難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會很強。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播下愛勞動的種子,並使孩子富有進取精神,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意誌品質和個性品質,孩子長大後容易適應社會和周圍環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麵能力一樣,是從小培養和訓練出來的。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背後有父母在任勞任怨地侍候著。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就不可能自立,就很難應對今後激烈的社會競爭。兒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往往會成為成年後苦惱的根源。父母的一片好心,往往卻變成了坑害孩子的慢性毒藥。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要想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健康,為人父母者應當在孩子小時就要做個有心的“懶”家長。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就是要讓孩子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好,不讓孩子產生“我不做的事情,父母都會替我做好”的想法。不要因為怕孩子會吃點苦就一味地遷就他們,一味地包辦代替。小時吃點苦,長大了就能更多地嚐到甜。要知道,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服務”一生。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要有意地給孩子的生活製造一點小麻煩,發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想辦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困難,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培養了應對挫折的能力。孩子將因此受益無窮。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要讓孩子在學會自理的同時學會感恩。在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前後,家長進行適當的引導,就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從而培養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勞動的善良、感恩之心。孩子的品格也會因此更加健全。
做個有心的“懶”家長,可以讓孩子在自己勞動的過程中學會自立,學會待人,父母們何樂而不為呢?
盧傑斌的孩子14歲,讀初三,是一個成績優異、發展全麵的孩子,曾被評為縣“首屆十佳共青團員”。在學校裏,老師們總是誇他從不與別人爭吵,即使別人惹他,他也都是寬容地一笑而過。在家裏,他對長輩很有禮貌,除了學習,還時常主動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盧傑斌是這樣教育他的:小學二三年級時,教他洗小衣物,開始不會,盧傑斌就坐在旁邊教他換水、漂洗。四五年級了,讓他拖地板。看著他將地板都拖幹淨,臉頰上掛著晶瑩的汗珠,雖然心疼,卻不能表現,隻能說:你今天拖的地板,比媽媽拖的都幹淨。六年級了,盧傑斌讓他洗自己的衣服。開始幾次,他說累,說你幫爸爸洗,怎麼不幫我洗?盧傑斌說你這麼大了,很快就要到中學裏寄宿了,這是讓你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怎麼能和爸爸攀比!他一下子不說話了。慢慢地,兒子養成了衣服自己洗的好習慣。上初中了,盧傑斌利用雙休日教他煮飯。一家人吃著他煮的麵條,他很有成就感,興奮地問家人好吃嗎?盧傑斌點點頭,指出如果再少放點鹽就更好了。飯後兒子還主動收拾碗筷。現在,即使他一個人在家,父母也不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