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讓孩子主動和別人分享東西(1 / 3)

教子心經

有些孩子總是很小氣,除了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與學習用具等不願借別人用的最直接特點外,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計較,愛講條件;自我犧牲與奉獻精神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較保守,缺乏同情心;適應能力較差;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做事比較猶豫、多疑,缺乏果斷性。這與父母是有很大關係的。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會使孩子養成了獨食、獨玩等不良行為習慣。要徹底改變這些習慣,還得讓孩子自己來。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不會“分享”,隻會“獨享”。長大後往往性格缺陷明顯,嚴重的會導致無法與人正常交往。

家長首先要教孩子學會分享。所謂分享,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物質上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看,一起玩。精神上哪怕是媽媽講的一個故事,都可以鼓勵孩子講給別人聽。從一點一滴入手,培養孩子樂於與人分享的意識和習慣。

孩子將要踏入的社會不僅強調競爭,更強調合作,要合作,首先要學會分享。不會分享的孩子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所到之處皆是敵意的冷漠和阻撓。樂於和別人分享的孩子會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裏。分享的作用是神奇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神奇的愛,使數學法則失去了平衡,兩個人分擔一個痛苦,隻有半個痛苦;而兩個人共享一個幸福,卻有兩個幸福。”懂得與人分享的人,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喜愛。

孩子常出現破壞別人東西、搶別人玩具等反常行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在幼兒發展過程中,三歲的孩子開始喜歡交朋友,會與同伴一起玩,也開始會有分享及共用的概念。雖然如此,三歲的孩子對“物權”的概念,還不是很穩定、清楚的,他們常會在遊戲中彼此搶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這個時候,父母應給予機會教育,教導孩子“輪流”,以及“尊重別人物權”的觀念,否則有可能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

孩子沒有所有權的觀念,所造成的遺憾,首先可能隻是隨意的拿東西,再則就是偷竊行為。父母如不能花些時間了解其背後真相,一旦錯過糾正的良機,孩子若視之為合法,屆時就已經太遲了。孩子霸道、不懂得尊重別人物權,的確令父母擔憂,不過根據行為學派理論,任何社會行為都是學得的。所以,除了及時矯正孩子不當的反社會行為之外,重要的是,平時就應防範孩子壞習慣的出現。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怎樣教導孩子尊重別人的物權呢?

1.先確立孩子的所有權

孩子害怕把東西分給別人以後,自己就沒有了,所以要讓孩子安心,明白自己的權益是有保障的。不要強迫孩子把玩具送給別人,但是,可以鼓勵他借個玩具給對方,使孩子漸漸了解人我相互的關係。在家裏,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櫃子等,確立他的所有權。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他自然會主動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會感到快樂。

2.學校的配合

學校的老師應該先讓孩子對學校的環境、朋友和一切事物有安全感,他才能輕鬆溫和地與他人一起分享、遊戲。老師也可設計單元課程,讓孩子把家裏的玩具帶來介紹給大家,或安排交換玩的活動。學校裏的器材設備不足時,老師必須教導幼兒學習忍耐、等待和輪流,同時也應該事先衡量、安排適當人數,使每個人都有機會輪流使用。

3.建立孩子的好楷模

生活上的一些細節、習慣,大人也要隨時注意,以身作則地養成尊重孩子物權的習慣;例如:拿取孩子的東西,先要征得他的同意。此外,養成物品用畢就物歸原處的習慣,也是一種對物權的尊重。

3.奠立尊重他人的氣度

我們總是期望孩子的行為表現符合社會要求:不自私自利,懂得尊重別人,有恢弘的氣度。這些行為表現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也不是光憑言教就能建立,在孩子小時候就應該從生活上的瑣事著手,一點一滴地幫助他們累積習慣。在孩子學習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要忽略一些小節,在細節中加強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會更好。

4.立足平等的關愛

孩子在意的不是平等、一視同仁的物質關懷,而是專一適切的愛。因此,父母為孩子購買物品時,不必介意一定要給每個孩子相同的東西,隻要清楚地讓他明白由於年齡的差別,或是需要的不同,所以你沒有姐姐用的那種課本、作業本等,等長大後,自然就會擁有。孩子會從你諄諄的話語中,體會出那份唯一的關愛。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建立物權觀念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拚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