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訂定規矩——什麼東西不能動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裏,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別,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讓孩子為拿東西付出代價
要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將拿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學會與他人分享
當家中另一個新生兒出生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新生孩子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有效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這樣可提早防範孩子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10.了解動機適當處理
“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樣地,被尊重的人才懂得尊重別人。孩子是從學習中成長的,在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這一段路時,請以愛心、耐心來包容他,給他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此外,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最好不要責罵他,處罰他,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孩子就不會輕易去拿,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此外,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克服自私的不良品行。
1.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盡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2.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
要讓孩子學會享受時應首先考慮長輩,就餐時,好菜要先夾給長輩吃,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盡可能提供幫助,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3.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家長應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給爸爸媽媽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懂得要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以便將來為家庭和社會多作奉獻。
4.為孩子創造經常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們玩和看,學會與小朋友團結友愛,養成互相謙讓的好品德。
5.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對孩子提出的不切實際、無理的要求,父母必須堅決而明確地加以拒絕,並說明拒絕的理由。
小貼士
如何培養孩子慷慨的品格
孩子不肯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主要是孩子不夠慷慨大方。培養孩子樹立慷慨待人的品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作用,為孩子樹立學習與模仿的榜樣,是父母的首要任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東西借給鄰居使用,能主動把好吃的食品拿出來讓別人吃,樂意把自己心愛的物品轉讓給別人等。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尋找慷慨共事的榜樣讓孩子多與這類兒童或成人交往,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孩子便會不知不覺地學著別人的樣子慷慨待人。利用電影、電視、童話、故事等文學傷口中的慷慨形象教育孩子、熏陶孩子。在各種榜樣行為影響下,孩子便會逐漸產生慷慨待人的意識,為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