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讓孩子主動和別人分享東西(3 / 3)

2.給孩子提供練習分享行為的機會

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為孩子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的分享行為得到練習。如買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給孩子吃,要讓孩子親自把糖果分給家庭成員,與家人共同分享;玩耍時,引導孩子把心愛的積木、玩具等分一些給小朋友玩。在這些練習中,家長應及時稱讚孩子的慷慨之舉,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促進孩子慷慨行為的進一步發展。在孩子與小夥伴的交往過程中,家長還可以指導孩子相互交換玩具進行玩耍,在反複交換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明白禮尚往來的必要性與相互幫助的重要性。這對孩子慷慨品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3.鼓勵孩子幫助困難者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貧困者與受難者。家長應鼓勵孩子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給貧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受災的地區或需錢治病的人們,也可以讓孩子幫助困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減輕其負擔。孩子在反複領略助人的樂趣之後,就會把這種樂趣作為一種強烈的精神需要,從而學會去輸出,去追求,最後形成穩固的慷慨待人的性格特征。

教子小故事

父母也要對孩子說謝謝

很多年前,一個小縣城的一所中學開家長會,來了幾十位家長。幾個女同學負責接待。可有些孩子,根本不懂接待是什麼意思,她們隻是把家長們迎進來,讓座、倒茶。空下來的時候,就開始竊竊私語。交頭接耳的女孩子們把眼光集中在了一個人身上。那是轉學來的一位同學的母親。她的容貌並不漂亮,衣著和發式也並不顯得很時髦,可是女孩子們用她們僅有的詞彙得出了一個一致的結論:她最有風度。

其中的一個女孩子去給那位母親倒水,回來時,臉頰紅紅的。她迫不及待地對自己的同學們說:“你們猜,我倒水時她對我說什麼了?”不等同學們猜,她就說了出來:“她說,謝謝。”女孩子們麵麵相覷。在她們這樣的年紀,在她們這麼偏遠的小縣城裏,沒有誰用過、聽過“謝謝”這兩個字。這是一個多麼新鮮、溫暖的詞彙啊。女孩子們開始爭先恐後地去倒水,然後一個個臉紅紅地回來。輪到去倒水的女生甚至會有點兒心跳,她們總是害羞地走到那位“最有風度”的母親麵前,輕輕的加滿水,紅著臉聽人家說一聲“謝謝”。那個時候的她們,還不會說“不客氣”。

那次家長會後,那個轉學來的同學成為所有同學羨慕的對象。大家都認為,她擁有一個最最幸福的家庭。從那次家長會後,那些竊竊私語的女孩子們學會了一個極溫暖的詞彙:謝謝。

相關小故事

最小的麵包

在一個小鎮上,饑荒讓所有貧困的家庭都麵臨著危機,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小鎮上最富有的人要數麵包師卡爾了,他是個好心人。為了幫助人們度過饑荒,他把小鎮上最窮的20個孩子叫來,對他們說:“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籃子裏拿一塊麵包。以後你們每天都在這個時候來,我會一直為你們提供麵包,直到你們平安地度過饑荒。”

那些饑餓的孩子爭先恐後地去搶籃子裏的麵包,有的為了能得到一塊大點的麵包甚至大打出手。他們心裏隻想著要得到麵包,當他們得到的時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麵包吃完,甚至都沒想到要感謝這個好心的麵包師。

麵包師注意到了一個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兒。她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別人搶完麵包以後,她才去拿籃子裏最後的一小塊麵包,然後她總會記得親吻麵包師的手,感謝他為自己提供食物,然後並不吃那塊麵包,而是拿著它回家。麵包師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塊麵包,多麼懂事的孩子呀!”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樣搶奪較大的麵包,可憐的格雷奇最後隻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麵包,但她仍然很高興。她親吻了麵包師的手後,拿著麵包回家了。到家後,當她媽媽把麵包掰開的時候,一個閃耀著光芒的金幣從麵包裏掉了出來。媽媽驚呆了,對格雷奇說:“這肯定是麵包師不小心掉進來的,趕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兒拿著金幣來到了麵包師家裏,對他說:“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你的金幣掉進了麵包裏,幸運的是它並沒有丟,而是在我的麵包裏,現在我把它給您送回來了。”

麵包師微笑著說:“不,孩子,我是故意把這塊金幣放進最小的麵包裏的。我並沒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給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這塊金幣,是你選擇了它,現在這塊金幣是屬於你的了,算是對你的獎賞。希望你永遠都能像現在這樣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麵對每一件事。回去告訴你媽媽,這個金幣是一個善良文雅的女孩兒應該得到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