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讓孩子學會接待客人(1 / 2)

教子心經

家庭是孩子進人社會生活之前的“培訓基地”。家長應當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注意抓住有益的教育時機,充分利用家庭的日常生活,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家裏來客人的時候,是教孩子學習交往和培養、訓練交往能力的重要時機。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自重,提高社會交往的能力,在家裏來客人時,家長請不要忘記鄭重地向客人介紹你的孩子,並讓孩子主動接待客人。

在國外,有客人第一次到家裏來做客,一家人都會在門口迎候。父母向客人先介紹他們自己,如丈夫介紹妻子說:“這是我的夫人某某。”妻子介紹說:“這是我的先生某某。”然後逐一向客人介紹他們的孩子。比如說:“這是我的大兒子湯姆,這是我的二兒子傑恩,這是小女兒琳達……”在國外的家庭裏,不論孩子年齡多小,哪怕是還抱在懷裏的嬰兒,都會一個不漏地鄭重其事地介紹給來訪的客人。孩子們也都懂事,當介紹到孩子時,每個孩子都會主動、熱情地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問好,表示歡迎,這是我們經常在電影或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情形。

而在我們國家,許多父母卻不是這樣做。當有人到家裏來做客,父母隻是介紹家裏的成年人,而孩子則往往被忽略,即使孩子就在眼前,也好像他並不存在。有的父母即使介紹自己的孩子,也會有意無意忽略孩子的名字,隻是說“這是我的兒子”或“這是我的女兒”,似乎孩子還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姓名。這種現象反映了我們大多數父母的思想中,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更有甚者,當家裏要有客人來訪時,把孩子們都關到屋子裏,一再叮囑不要出來;有的幹脆把孩子們都轟到外麵去玩,免得孩子們添亂。這也導致來了客人時孩子不是畏畏縮縮、扭扭捏捏地藏在大人的身後,就是在客人麵前“即興發揮”,任意攪亂大人的談話,沒有禮貌,亂折騰瞎胡鬧,弄得父母很難堪客人尷尬。在很多家長觀念中,並沒有把孩子看作是家庭的正式成員,而看作是依附於父母而存在的,無關緊要的。而在客人到家裏來做客時,外國的孩子一個個都儼然像個大人似的,充滿自尊、自信,懂文明、講禮貌。從家裏接待客人這件事上,就表明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重視和尊重不及某些外國的父母。

根據一些教育專家的理論,在家裏接待客人時,正是培養孩子自尊、自信、自重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家長不向客人正式介紹孩子,孩子就不會把自己看成是接待客人的主人;家長忽略孩子,孩子就要設法引起家長和客人的注意;小孩子耐不住寂寞,就要設法胡鬧或撒嬌引起家長和客人的注意;家長沒有給孩子獨立人格應有的尊重,他們當然也不會自尊、自重、自信,不是怯懦地躲躲閃閃,就是給你添亂,總也學不會如何與人正常交往。家長不僅不能忘記向客人介紹孩子,而且還應該分配給他們一定的接待任務。

學禮一定要從小做起。我們說見人要微笑,因為微笑是國際性的語言,在哪裏都可以通用。但是孩子假如從小對人就沒有善意,你要突然叫他笑得很燦爛,還真是很困難;要給別人鞠個躬,要鞠得很真誠,也不是那麼容易。有的父母很嚴格,在讓孩子練習鞠躬的時候,有的孩子就鞠了兩三個月,練到那個躬鞠下去的時候,心裏有一種恭敬。因為任何一個動作,他對你的內心都會有一種互動,所以當我們慢慢、慢慢這個躬能鞠下去,心就愈來愈謙卑,心就愈來愈恭敬,這是從外慢慢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