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讓孩子堅持把一件事做完(1 / 3)

教子心經

孩子做事是否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屬於心理活動中的意誌品質問題。成功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艱難、挫折、失敗,戰勝它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堅持。父母要培養孩子的敏銳目光,可以讓他看清成功背後的景象;要培養孩子持續的毅力,堅持到困難向他退縮;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堅持把一件事做完。

在這個世界上,若想要有所收獲,必須要付出努力,同時還要學會堅持,學會等待。在很多時候,再堅持片刻就會有所收獲。遺憾的是,很多人卻提前片刻放棄了,成功和幸福往往就這樣和他們擦肩而過。裁判員並不以運動員起跑時的速度來判定他的成績和名次,若要取得冠軍,就必須堅持到底,衝刺到最後一瞬;如果有絲毫的鬆懈,就會前功盡棄。

很多時候,成功即將降臨到我們的頭上而我們卻可能渾然不知,甚至絲毫沒有覺察。有的時候,成功離我們隻有一步,而這時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如果這時我們放棄努力或者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很可能會導致終生的遺憾。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一個成功的人,在確定了自己的正確道路之後,都在不屈不撓地堅持著,忍耐著,直到勝利。波斯作家薩迪在《薔薇園》中寫道:“事業常成於堅持,毀於急躁。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者的後麵;疾馳的駿馬落後,緩步的駱駝卻不斷前進。”

堅持對於一個人成就事業是相當重要的。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的是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

其實,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僅一步之遙。父母要告訴孩子,隻要咬緊牙關堅持一下,便會擁抱勝利。但是,許多人正是因為在前麵的困難中已經筋疲力盡,在最後的關頭,即使遇到一個微小的困難或障礙都可能放棄而導致前功盡棄。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膽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膽怯、靦腆。膽怯有許多表現形式,如公共場所膽怯、社交膽怯、特定情境膽怯、特殊動物膽怯等。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教育孩子,就是逐漸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把教育內容以習慣的方式在孩子心中固定下來,隨時隨地應用,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本能。父母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一種習慣,有利於孩子許多好習慣的養成,有利於整個教育的順利進行。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堅持不懈的好習慣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讓孩子做事有目標

父母可以為孩子設定一個目標,然後要促使孩子針對目標來采取行動,並在其身邊推動這種行動的進行。父母可以在孩子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鼓勵他,但是不可以幫助他完成,要讓他獨立完成;當孩子想半途而廢的時候,父母要製止他的行為,一定讓他把這件事做下去,實現既定的目標。

在實現奮鬥目標的過程中,設立既定目標將會激勵人們去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去奮鬥。實現既定目標的願望越強烈,施行起來就越持久、越徹底。

父母在激發孩子成就大業的興趣與耐力的時候,需要向孩子作遠大誌向的教育,需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孩子確立間接的遠景性目標。但是僅僅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遠景性的目標與孩子的當前實際情況有相當一段距離。要想真正讓孩子更加努力地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鬥,父母就應該從小激發孩子內發性動機力量,並從小事培養孩子持之以恒的決心。

2.磨難是培養孩子毅力的沃土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磨難”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接近陌生的詞語。但是許多事實證明“自古雄才多磨難,梅花香自苦寒來”。

張海迪自幼截癱,無法上學,但為了學習文化,她長期不顧一切地頑強學習,終於成為作家,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能不能堅持下去,其關鍵在於能否以不屈的意誌、頑強的精神來與厄運抗爭,做常人無法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