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後,大哥安排童第周到寧波師範預科學校讀書。隻讀了一個學期,童第周就提出要考當時全省著名的效實中學。哥哥對他說:“效實中學是用英語講課的,你的英語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童第周卻認為“滴水能夠穿石”,隻要自己耐心學習,肯定能夠考上的。
為了準備考試,童第周堅持自學英語,每天除了吃飯外很少離開書房。終於,童第周考上了效實中學。在效實中學,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績從剛入學的倒數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這就是因為童第周對耐心學習有著深刻的理解。
耐心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培養孩子的耐心不僅對他在學習上有幫助,而且對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許多孩子都不夠耐心,隻要想到了或者聽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便要求立刻兌現,否則便不停地糾纏、吵鬧,直到父母滿足他們的要求為止。
許多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父母自己做事也是虎頭蛇尾。所以,要想讓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要有堅持性。如果今天要求孩子練琴半個小時,明天自己忘了,後天又有什麼事給耽誤了,那麼,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另外,父母自己做事的態度非常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父母很難培養有恒心的孩子。
父母要指導監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過程中,父母在關鍵時刻要給予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當孩子想不出辦法又不願去想,有偷懶或依賴父母的跡象時,父母不可給予幫助,而應注意說服鼓勵。必要時給予批評並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廢了。
父母讓孩子做事時,應注意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如果過難,孩子盡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她就會傷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還不至於的話,那麼連續幾件這樣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願去做,而喪失自信心。
在生活中,父母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耐心。如果孩子喜歡花草,父母可以利用家中的陽台,買來花盆和花籽,讓孩子在培育花草的過程中,觀察看植物生長的過程,如何時發芽、長葉、開花,體會一個生命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明白:無論你怎樣著急,你今天撒下種子,它不會明天就長大;要想有收獲,你必須耐心等待,給它澆水,有時還要鬆土,並讓它享有充足的陽光。
相關小故事
漫長的等待
從前,在一個小山村裏,傳說有兩兄弟在一次上山的途中,偶然與神仙邂逅。
神仙授他們釀酒之法,叫他們把在端午那天收割的米,用冰雪初融時的高山流泉來調和,注入千年紫砂土鑄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看見朝陽的新荷覆緊,密封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雞叫三遍後方可啟封。
他們曆盡千辛萬苦,跋涉過千山萬水,終於找齊了所有的材料,把夢想一起調和密封,然後潛心等待那注定的時刻。
多麼漫長的等待啊,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兄弟兩個在漫漫長路的終點終於觸手可及,第四十九天到了。兩人整夜都沒有睡,等著雞鳴的聲音。
遠遠地,傳來了第一遍雞鳴。過了很久很久,才響起了第二遍。第三遍雞鳴到底什麼時候才會來?其中一個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陶甕,他卻驚呆了——裏麵的水,像醋一樣酸,又像中藥一般苦,他把所有的後悔加起來也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它灑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個,雖然欲望如同一把野火在他心裏燃燒,讓他按捺不住想要伸手,但他卻還是咬著牙,堅持到三遍雞鳴響徹了天空。“多麼甘甜清澈的酒啊!”他終於品嚐到了自己親自釀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