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讓孩子主動放棄一些事(1 / 3)

教子心經

每個人都有美麗的夢想,很多人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實現它。遺憾的是,能實現夢想的人很少很少。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往往是因為一開始就做了一件自己根本就無法做到的事情。父母要告訴孩子,對於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學會放棄。有時放棄才是最好的選擇。

晚飯後,媽媽與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一起散步,以下是兩人之間的一段對話:

兒子:媽媽,你給我買雙新的運動鞋可以嗎?

母親:為什麼呢?你現在穿的這雙不好嗎?

兒子:還好,可是稍微有點擠腳了。

母親:當你想買雙更好的鞋,但是現在這雙還能勉強穿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

兒子:可以繼續穿,也可以買新鞋。

母親:那你是想繼續穿呢,還是買新的呢?

兒子:我也想買新的,也想要舊的。

母親:你覺得哪種選擇更合適呢?

兒子:還是穿舊的吧,新的太浪費了。

母親:不對,因為你現在長得太快了,鞋子不適合你了,你應該換雙新的。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懂得珍惜,舍得放棄。

我們再來看下麵的這個故事。

一位智者給一個年輕人用紙做過一條長龍。長龍腹腔的空隙僅僅隻能容納幾隻半大不小的蝗蟲慢慢地爬行過去。智者捉了幾隻蝗蟲,投放進去,它們都在裏麵死去了,無一幸免。

智者說:蝗蟲性子太躁,除了掙紮,它們沒想過用嘴巴去咬破長龍,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從另一端爬出來。因此,盡管它有鐵鉗般的嘴殼和鋸齒一般的大腿,也無濟於事。

當智者把幾隻同樣大小的青蟲從龍頭放進去,然後再關上龍頭,奇跡出現了:僅僅幾分鍾時間,小青蟲們就一一地從龍尾默默地爬了出來。

蝗蟲的死是因為它不懂得去選擇,它隻知道不停地掙紮,也不懂得放棄,所以隻有死路一條;而青蟲卻恰恰相反,它懂得放棄,知道如何去選擇,它活了下來。

懂得放棄,是人生的一大財富。懂得放棄的人,不會過分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的心胸寬廣,眼光遠大,把暫時的放棄,當成更進一步的階梯,為發展積蓄能量,為成功奠定基礎;懂得放棄的人,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準人生的方向。

有些人不懂得放棄,認為放棄是人生弱點的反映,曾經風雲一時的拿破侖就曾說過:“在我的詞典裏,沒有失敗兩字。”即使以他高超的軍事謀略、指揮才能,一度橫掃歐洲大陸,無往不勝,但最終也未逃過兵敗滑鐵盧的厄運。可見,放棄雖表麵上看似軟弱,實則是一個人有力量的表現,它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膽識,特別是在成功和勝利接踵而至時,懂得放棄,才更具大將風度,更顯英雄本色。拿破侖隻知一味向前,不懂得適時放棄,失敗也隻能是遲早的問題。

其實,放棄與得到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在這方麵放棄,在別的方麵就會得到;在這方麵得之越多,在別的方麵就會失之越多,得失之間常常是平衡的。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生命的曆程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值得追求的東西太多,有的東西我們不得不放棄,懂得放棄,才會懂得擁有。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建國之初,就放棄了美國的高薪厚祿、舒適的生活、先進的科研條件,他排除一切困難,毅然回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為祖國的科技騰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卡耐基有句話:“我們不能自由地選擇成功,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自由地選擇通向成功的正確道路。”

人的許多煩惱都來自勉強自己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何必自尋煩惱呢?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即便不會飛黃騰達,不會有什麼成就,但卻可以使我們心安理得地輕鬆生活。要知道,把希望放在沒有可能的事情上,最後得到的隻能是一連串的失望。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一個人無論有多麼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能力,也不可能包攬世界上所有的角色。人在少年時期,難免會有許許多多向往,但自己究竟能在未來的世界裏占據怎樣一個位置,許多人卻心中無數。對於孩子來說,在確立自己終生不渝的目標時,懂得放棄與執著追求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