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讓孩子自己爬起來(1 / 2)

教子心經

很多家長都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他冷,含在嘴裏怕他燙,對他們百倍的照顧,千倍的嗬護。試想如果在孩子摔倒這類問題上,家長采取的都是抱起來的辦法,那麼孩子的獨立性、自立能力、生存能力可能強嗎?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應該從小開始,從讓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站起來開始。如果父母事事包,時時陪,就會束縛了孩子的手腳,等他們長大了再想培養自立能力就難了。

在公園裏,跟在年輕母親身後蹣跚學步的小孩子突然跌倒了。他一邊哭著一邊抬頭望著媽媽,那企盼的目光是希望媽媽把自己抱起來。母親無動於衷,隻是站在原地,等著孩子自己爬起來。過了一會兒,孩子見自己的要求無望了,慢慢地爬起來,擦擦眼淚繼續跟著走。這位母親無疑是對的。孩子要學會走路,最終隻能靠他自己,誰也不能代替。如果不敢放手,總是牽著扶著,隻會延誤孩子學習走路的時間。走路如此,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呢?人生的路崎嶇而又漫長,父母隻是領路人,負有引導的責任,路最終還是要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走。隻有自己走出來的路,才會堅實和久遠,一步一個腳印。如果靠父母的蔭庇和包辦,充其量隻能滿足一時,絕不可能輝煌一世。

很遺憾的是,如今的年輕父母能做到像這位媽媽的卻不是很多,總是把孩子放到保險箱裏,怕這怕那,包辦代替,扼殺孩子好學愛動的天性。不僅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久而久之,還容易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性。家長不要瞎操心,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為什麼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說,就是他們的父母沒有能力管他們,反而造就了兒女自力更生的本領。

有一次,李建波的哥哥、嫂子因為加班,到幼兒園接侄子回家的任務交給了李建波。李建波準時把他接出來,還沒走幾步,他就站在李建波麵前攔住了去路,李建波明白他的意思,是想讓自己抱他呢!李建波好話說了一籮筐,他才同意自己走。侄子在前麵走,李建波在後麵跟著。忽然,侄子一不小心摔在地上。李建波沒有急於走過去拉他,而是遠遠地站著看他有什麼反應,可是他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三分鍾過去了,他還是趴在那裏。李建波想讓他自己站起來,就嚇唬他說:“你就趴著吧,我走了。”可他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仍舊沒有要起來的意思。這時,一輛汽車朝這裏開了過來,李建波沒辦法,跑過去把他拉了起來。後來李建波說起此事,哥哥說,平時他都是被抱著上幼兒園,抱著回家,摔倒了也是大人抱起來。

當孩子跌倒了,父母驚慌失措,急忙把孩子抱起來,心疼地說:“摔疼沒有?我的乖寶寶,是這地板把你摔倒的,我們打它。”並一起用腳去踩地板,這就是在寵孩子。孩子跌倒了,他一定有能力爬起來,父母和周圍的人應該學習耐心等待,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當孩子跌倒時,如果你堅決不去扶他,他會自己爬起來,三、兩下拍掉腿上的沙子,繼續玩耍。從3歲開始,就應該訓練孩子獨立自主、堅強剛毅的性格。

父母是慈祥的,但並不是無條件的妥協,要在慈愛中賦予孩子堅強的品質,要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在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煉一休,讓他去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磨破了他的腿,母親離他隻有幾步之遙,一休把手伸給母親,可母親卻無動於衷,隻說了一句:“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一休的母親讓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心理,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在對父母的依賴中,孩子隻有軟弱性,而缺乏堅強的品質。當他們日後走入社會而獨立生活時,沒有堅強的意誌,暫時的困難與挫折就能把他們擊倒。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應該意識到,要培養孩子堅強自立的意誌,當孩子跌倒時,應該讓他自己爬起來。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