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很多人認為,孩子小沒什麼壓力。其實不然,孩子的壓力並不比成人的小。在家庭中,孩子的壓力主要是來源於父母,所以,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應該為孩子減壓,同時更應該教孩子學會自己減壓。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5年內谘詢過兒科心理醫生的孩子因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造成心理疾病的比率從6.8%上升到18.7%,同時發現孩子們受長期壓力的影響而出現的症狀已與成年人一模一樣,他們也會出現心動過速、失眠、憂鬱和焦躁不安。
一位媽媽感慨道:“當我每天奔波在外,在充滿競爭的環境裏打拚的時候,有時壓力簡直讓我喘不過氣來。可我沒想到的是,孩子那麼小,也會有壓力。”
那麼,孩子最易遭受的壓力事件有哪些呢?
看到或聽到死亡、車禍、綁架、歹徒勒索等事件。
學業成績不理想。
老師對我相當失望。
被父母親打罵。
考試。
功課或作業不會做。
兄弟姊妹與我發生摩擦。
與同學發生摩擦。
空氣汙染。
同學不守規矩。
孩子承受了壓力的表現有哪些呢?
學齡前兒童(3—6歲):緊張、頻繁眨眼、啃指甲、易發脾氣、長期性打小朋友、改變睡眠習慣、食欲減退、失去自信、鬧肚子、經常感冒和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
學齡期(7—12歲):學習成績突然下降(這是最明顯的變化),緊張、煩躁、做噩夢。
青春期(13—18歲):會做出比較劇烈的行為,如酗酒、打架鬧事等。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環境日益嚴峻的當今時代,孩子們也都過早的麵臨著各種的壓力,無論是學齡前兒童還是學生都不同程度這麵臨著不同方麵的壓力。
一些從物質貧乏歲月中走過的父母將更多的他們童年不曾得到的玩具、美食、漂亮的衣服……在“心理補償”的隱約促使下,不斷的滿足著孩子,認為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哪裏會有什麼壓力。然而殊不知,就在這看似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幸福的童年中,孩子同時也失去了更多父輩童年時隨心所欲地玩耍的自由;同時現在都是“雙職工”家庭居多,父母與孩子聚少離多,也是孩子失去了許多與父母擁抱、遊戲和談話的機會;而且現代的孩子在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安排下,還要學習許多的特長與技藝,而同時學習成績也被父母們緊盯著;在幼兒園、學校,老師對孩子的批評,孩子與孩子之間相處的矛盾……這些有形或無形的言語、事件,都可能使孩子產生成長中的壓力感。
同時,身處信息社會,孩子們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得對他們來說有些尚不能理解的事物。比如地球上不斷的關於災難、大氣和水汙染的報道,使孩子們感到危險、無助和害怕,對任何事情難免有點悲觀的態度。
孩子感到壓力時,由於他們自身知識經驗缺乏,再加之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條理清楚的表達出來;或因為害羞、內向等原因而不願表達等,因此常常得不到大人及時的幫助。而孩子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差,因而常常不能自己解除壓力。就這樣久而久之,壓力長期的積壓,或過大而難以排解,孩子就會產生厭食、煩躁、睡眠障礙、抑鬱等心理或生理的問題,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因此作為父母,應主動的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心理的變化等,如發現孩子近期的表現或行為有些異常,如愛說假話、愛打人、故意搗亂、愛哭鬧、煩躁等,說明孩子或許正在麵臨壓力。所以父母不能簡單的認為這些是孩子品行的問題,就大加“管教”,而應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再對症下藥。
發現孩子出現某些上述反應時,家長應多與孩子接觸和交流,幫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壓力。比如,可給孩子紙筆,讓他隨心所欲地畫;給孩子一個故事開頭,讓他續編故事;讓孩子提出遊戲的內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當孩子從夢中驚醒時,安慰他之後,讓他說一說都夢見了什麼。而且當孩子敘述時,不要隨意打斷,也不要提建議或下結論。這些活動,可以使家長比較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了解使孩子感到壓力的原因,從而幫助孩子減輕或解除壓力。
父母除了要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外,最主要的還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緩解壓力。父母可以把以下這些方法告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