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一般說來,教育孩子學會樂觀地麵對人生,除了多與孩子交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之外,父母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孩子克服一些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難。隻有這樣,才能教會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保持樂觀。
美國有一對兄弟,一個出奇的樂觀,一個卻非常悲觀。
有一天,他們的父母希望兄弟倆的性格都能改變一些。於是,他們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裏,把悲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裝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裏。
一個小時後,他們的父母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泣。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父母會責罵自己。
當父母走進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把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父母來了,樂觀的孩子高興地叫道:“爸爸,這裏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幹淨的地方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裏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當上了美國總統。這中間,樂觀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征。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麵對人生,就會意誌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此以往,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逐步被改塑。
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呢?
1.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麵想。
6歲的樂樂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一天,媽媽從幼兒園接樂樂回來時,就發現樂樂有點悶悶不樂。媽媽問道:
“樂樂,今天幼兒園有什麼高興的事呀?”
“今天一點都不好玩。”樂樂不高興地回答。
“為什麼呀?出了什麼事嗎?”媽媽問道。
“今天幼兒園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很會說話,老給同學講搞笑的事情,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原來,樂樂今天在幼兒園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嗎?以後,你每天都可以跟這樣一個會說笑話的人玩了,你不高興嗎?”媽媽引導樂樂。
“可是,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呀!”樂樂有些著急了。
“隻要你和同學們一樣與那位新同學一起玩,你們不是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嗎?其他同學還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媽媽問道。
“嗯,好像是。”顯然,樂樂同意了媽媽的看法。一路上,樂樂又恢複了往常的快樂。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隻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複快樂。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2.父母自身要樂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首先要樂觀。父母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如何處理會直接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麵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的心態,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麵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不愉快的事情隻是暫時的,不具普遍性。隻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例如,碰到周末要加班去,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明媽媽的工作很忙。”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員。而不要對孩子說:“該死的,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因為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是不得不去加班的,這就給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3.不要對孩子“抑製”過嚴
許多孩子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父母的溺愛,往往會抑製孩子們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這樣,孩子什麼事都不用做,也就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抑製”過嚴,而是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
例如,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餐吃什麼,什麼時候喝牛奶,今天穿什麼衣服;對於四五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父母許可的範圍內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周末去哪裏玩;對於六七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一定的時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什麼時候學習等;對於上小學的孩子,應該允許他結交朋友,帶朋友來家裏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