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3 / 3)

那些善待朋友、重情重義的父母,本身就是在教給孩子如何保持友誼。麥克的父親總是對朋友關懷備至,雖然他的朋友都不是很出色,但他從沒有說過他們的壞話。並且,他經常給遠方的朋友寫信或者打電話問候,當朋友有難時他會盡一切可能去幫忙。正是從父親的這些行為中,麥克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贏得別人的友誼,無論在學校還是舞蹈班,麥克都是一個受人歡迎的、值得人們信任的人。

2.給孩子創造結交朋友的環境。

共同的愛好、興趣是友誼的基礎,當孩子在某些方麵擅長時,就會增強他們的自信,並利用這種專長結交朋友。如果孩子朋友不多,做父母的就可以幫助他們培養某些愛好、興趣,挖掘他們的專長,這樣就會給孩子製造更多的結交朋友的機會。比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到草坪上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或者參加藝術訓練班,這樣孩子就可以找到很多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也會結交很多好朋友。

3.積極引導孩子與周圍的人交朋友

孩子們一般認為交朋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不會有意與人接近,有意把自己推薦給別人,期望著周圍的人能夠發現自己,自覺走到自己的身邊。在這種觀點的支配下,很多來到新的環境的孩子總是被動的、消極的,因此他們總會顯得不合群,覺得孤單。這就要求父母為他們引路,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要調整介入的方式。當瑪麗在一所新學校開始她的學校生涯時,她最好的朋友都去了另外一所學校,這讓她非常孤單。一天晚上,媽媽打開了自己少女時代的日記,讀了一些她當時進入一所新學校的想法。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位媽媽認為自己的日記是最好的說明,可以讓瑪麗明白每個人在不同時候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果然,這些日記減輕了瑪麗的煩惱和痛苦,並且給了她結識新朋友的勇氣和經驗。

4.善待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在朋友麵前特別注意自己的尊嚴和麵子,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善待他們的夥伴,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很有尊嚴,也會讓他們更樂意與人交往。

一位母親曾經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中午她回到家裏,打開門時大吃了一驚,兒子正和兩個朋友在家裏“大吃大喝”,碗筷擺了一大桌。兒子見她回來,趕忙站起來笑著跟她打招呼,這位母親一時氣憤沒有吭聲,那兩個小孩子也趕快站起來說道:“阿姨,您回來了。”她還是一聲不吭,徑直走進自己的房間,“砰”地一聲關上了門,半天沒出來。這一舉動把孩子們嚇壞了,兩個小夥伴慌忙溜走了。晚上兒子沒有吃晚飯,不管她和丈夫如何勸說兒子也不肯動筷子,而且一連幾天食欲大減、情緒低落。

這位母親對小夥伴的冷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使孩子在朋友麵前“顏麵盡失”,為有“這樣”的母親而“無顏見人”,並且覺得很對不起朋友。再加上孩子喜歡在小夥伴中誇自己父母如何疼愛自己,自己的家庭如何溫暖,而這位母親的所作所為使孩子極為失望。他幼小的心靈會隱約感到,是母親丟了自己的麵子,母親原來這麼自私、小氣,母親的高大形象頃刻矮小了許多,孩子的自卑感也油然而生。

其實,父母尊重孩子的小夥伴就是尊重孩子自己,他會在我們的尊重中得到欣慰和心理的滿足,同時也會得到同伴的認可和接納。否則他幼小的心靈中會留下陰影和創傷,在朋友中會遭到嘲笑和冷落。這位母親的錯誤之處是太“怒於言表”了,如果她稍微冷靜一些,換種方式,比如熱情招待一下,待“客人”走後再“論個是非”,其結果將是截然不同的。孩子是社會的人,他同樣需要溫暖,需要夥伴,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因此,做父母的千萬不能怠慢了他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