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中石化官微看央企話語權提升(1 / 2)

從中石化官微看央企話語權提升

前沿

作者:李萌

一、新媒體環境的轉變與企業官方微博的必要性

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在美國敲鍾上市,據此前新浪微博招股書中的數據顯示,2013年12月,微博月活躍用戶(MaU)達到1.291億,日活躍用戶(daU)達到6140 萬,微博上分享的信息超過28億條。2012年輿情熱點事件中,20.3%是由微博首次曝光的,這一占比數據意味著微博已經擁有主渠道的規模特征,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輿論場。

在互聯網Web2.0時代,信息傳遞模式變成了互聯網——用戶——互聯網、用戶——用戶、用戶-——互聯網的多邊互動形式,用戶除了是信息的接受終端外,也是信息的創造者。作為一個信息源,微博中粉絲量級較高的博主,其影響力不亞於傳統的新聞網站或者報紙、雜誌,這也是微博被稱為自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

對企業而言,麵對國際、國內經濟相互競爭的複雜狀況,微博這個重要輿論場在企業品牌形象塑造、日常經營管理等方麵所帶來的變化需得到格外重視,才能做出有針對性的積極應對措施。目前,企業開辦官方微博,采取積極主動的策略應對微博時代的各種新變化,是當下多數企業的選擇。下麵,筆者將以中國石化官方微博@石化實說 為例,闡述企業官方微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管理和運維官方微博,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場變化。

二、微博時代中國石化所處輿論環境分析

當今的中國社會,民眾思想多元,輿論自由前所未有,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各種社會矛盾疊加,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國企麵臨輿論環境的複雜程度,也前所未有。就中國石化而言,作為國內第二大油氣生產商,國內最大煉油企業和成品油供應企業,中國石化2010年以來連續3年位居世界500強排名前五。企業硬實力與日俱增,經濟發展成果十分顯著。但與此同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卻遭遇了一係列輿情危機事件,無一不使中國石化的企業品牌和聲譽資產麵臨巨大挑戰。

在國資委2012年輿情態勢統計中,中國石化負麵輿情占央企負麵輿情總數的18.7%。2013年,中國石化發生大大小小負麵輿情共180多起,雖然比2013年大幅下降,但在互聯網、在公眾心目中,中國石化乃至我們的員工還是被貼上了汙染、壟斷、腐敗、低效、高薪的標簽。企業形象與企業硬實力形成明顯反差,企業話語權與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嚴重不對稱,負麵輿論對企業品牌形象和員工的傷害前所未有。

三、輿論環境形成原因分析與官方微博的開通

中國石化麵臨較差的輿論環境,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就網絡輿論環境本身來講,負麵信息更容易得到關注,大多數網民也更偏向於傳播負麵信息,而且似乎傳播負麵信息的聲音總是要大過正麵的聲音。在一個事件中持讚成態度的人不願意主動發聲,反對的人則期望更多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會不斷重複並強調自己的觀點。傳播學中知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對這一現象作出很好的解釋: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讚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讚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其次,對中國石化這一類的國企來講,隨著企業實力的壯大,一方麵國內社會各方對國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期待也越來越高,部分公眾把對政府的期待轉化成了對央企的期待;另一方麵境外敵對勢力和競爭對手對國企的攻擊、詆毀、醜化的一貫立場沒有改變,媒體競爭激烈逐利行為也越發顯現,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國石化等國企的問題被社會化、被政治化。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多年來以“低調、不理睬”為媒體應對原則,“中庸”、“不爭”思想阻礙了對外溝通和傳播。1998年朱鎔基總理提出國企改革攻堅戰以後,國企一心一意以經濟建設為目標,致力於脫貧致富,奉行的理念是“韜光養晦”,堅持的原則是“隻做不說”。麵對別人的指責、批評甚至誤會,有理也不願說,呈現了國企的大度和隱忍。能源企業本身易燃易爆,點多線長麵廣,中國石化的問題被放在了媒體和民眾輿論監督的放大器下審判時,即便是極微小的事件也可能在最終引發一場軒然大波。我們意識到宣傳工作思路必須轉變。變“隻做不說”為“做與說”同步,爭取話語權,扭轉企業品牌形象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