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護相關的隱性角色
與“顯性”角色相比,非顯性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視的。Grunig(1984年)認為公關從業者在開展正麵宣傳的同時,在維護角色中,可為組織提供可能出現行為的早期預警指標體係,並製定各種情境變量可以幫助組織確定要不要對於這些采取有計劃的回應措施。一般而言,維護角色作用及結果常常是非直接的、非外在的、非直接感知的,這種維護角色可以稱之為隱性角色。隱性角色具體的任務之一是對輿情監測,即對組織所處輿論環境的各種變化保持經常性的敏感,並應該對這些關鍵變量的出現的規律性和異常性情形加以評價,一旦發現或者識別出有涉及和影響到組織或者相關群體的異常的時候開展預警,另外,隱性角色具體表現在:整體聲譽及形象與相關方群體之間良好的關係的維護者;企業願景/文化、決策形成的參與者、戰略積極的支持者、協調者或者企業聲音的解釋者。
需要指出的是:影響公關從業者的顯性、隱性角色的確認和形成相關因素是多方麵的,主要的因素有:
?從業者能力和表現
公關從業者能否持續為樹立並維護差異化形象和品牌提供有價值的成果,是決定公關角色的關鍵因素。如能否充分體現富有創新的、富有成效的傳播和執行能力,另外,公關公司、企業公關部的人數多少、每年預算大小、公關管理者的魅力等也對角色的產生著影響。
公關從業者對自己也有“期望角色”,並試圖通過對於自身工作的具有說服力衡量手段和方法,以便獲得專業認同與尊重。比如:實施傳播控製(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方法,衡量新聞稿的原發、轉載媒體類型、轉載地區、轉載數量傳播的情況的分析,通過對傳播效果、傳播控製的聚焦並展示所做的價值。
?變化的內外部環境
承擔什麼樣的角色不僅取決於公關自身,影響/限製公關部門發揮價值和空間的最大因素所處的輿情環境和組織的變化和發展。如:組織發展戰略的類型(穩定型或創新型);市場的競爭性(很穩定或很不穩定);組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可以適應或須開發新的能力才能適應);組織發展及創新的節奏(很慢或很快);組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很慢或很快)等因素。
事實上,公關從業者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下,並不僅僅扮演一種角色。Hutton 曾在公關進行了“策略性關係管理”分析的基礎上,羅列了公關的六個“者”(每一個“者”屬於隨機角色,即可以轉化的和兼任的角色),這六個隨機角色分別是:說服者、倡議者、教育者、改革者、資訊提供者、形象管理者。角色的多重性會導致認知上模糊性,從業者自身的期望會與在組織中角色不符的情況,其結果會產生角色的混淆,會形成心理上的衝突和壓力,對公關從業人員待遇、升遷、加薪等帶來負麵的影響。
角色如長期處於不明確,會出現二種偏向,一個是超出其本身的功能預期的“越位”,另一是其本身的作用被其他部門所替代的“搶位”。長此以往,造成“高不進、低不出”的局麵,從而不利於培養高素質公關人員從業隊伍。
無論是任務相關“顯性”的角色,還是維護相關的“隱性”角色,仰或是“多重”角色,需要公關從業者在“顯性”角色上多呈現“智慧”、“思想”,在“隱性”角色上,多展示“創新”和“前瞻”。隻有這樣,公關從業者的實現“顯性與隱性角色”跨界行為者,建立起積極、鮮明的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