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從零歲開始的親子家教(2 / 3)

(二)數學能力培養

數學是開發智力的鑰匙,能夠培養孩子好奇、專注的品質,更能鍛煉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父母應重視對幼兒早期的數學教育。要經常讓孩子數數,比較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厚薄、寬窄、輕重、左右、上下、前後。教孩子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讓孩子建立數學的概念和進行心算。例如,讓幼兒認識幾何圖形,有位家長的操作方法值得在座的家長借鑒:家長給孩子提供一個打有各種形狀的洞的紙箱,讓孩子把積木按其各自的形狀放入箱子中,一邊放,一邊說出是什麼圖形。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認識了幾何圖形。

下麵粗略介紹一些培養數學能力的方法:

1.潛移默化法

嬰幼兒會走、會玩、會認物、會講話以後,要帶他經常數東西,開始時要鼓勵孩子跟大人一起像鸚鵡學舌似的數。例如:數家中有幾個人;摸著蘋果數數;走樓梯的時候走一步數一下……數東西時一定要注意口數和眼看、手動保持一致,最後說出總數是多少。

2.較法

在廣泛數數的同時,要經常比較有明顯差別的物體,例如:左右、上下、大小、長短、遠近等,孩子能接受多少就算多少。

3.圖畫法

從兩歲以後,要常用粉筆、彩筆畫形體給孩子看,教他認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內容可增可減,可深可淺,甚至還可認識點、線、麵、體。在看物體時,要常常問孩子,家裏哪些東西是圓的、哪些是方的,哪些是三角形的等。

4.桌麵遊戲法

常做桌麵數數、擺數字遊戲,可用圍棋子、豆子、瓶蓋、火柴盒等在桌上玩。

5.實物分配法

例如吃蘋果時先讓孩子數一數有幾個蘋果,有幾個人,1人1個地分配。

6.分類法

分類數數遊戲可建立數群、集合的概念。例如,一罐子紐扣,先按大小分類,數數大的有多少、小的有多少;再按顏色分類,紅的有多少、白的有多少、灰黑的有多少;還可按扣眼分類,4孔的有多少、2孔的有多少。同樣可以分類整理玩具。

7.看圖數數法

在看一幅畫時,引導孩子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邊看邊數。

8.學序數,找第幾

例如帶孩子去看兒童電影或文藝演出時,先給孩子講座位、認票,然後鼓勵孩子牽著大人找座位。

9.教孩子心算

可以和孩子一起買物品、稱斤兩、算價錢;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撲克牌加加減減,或者用算盤進行珠算、心算訓練。

(三)記憶力培養

記憶力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記憶能力有好壞之分。記憶是後天形成的,條件反射的形成就標誌著嬰幼兒記憶能力的開始。家長們可從嬰幼兒記憶的敏捷性,即記憶的速度、記憶的持久性,即所識記的東西在大腦中保存的時間和牢固程度、記憶的精確性和記憶的廣度來衡量其記憶力的好壞。在此,我提醒家長朋友們應注意以下兩點:

1.根據孩子的記憶特點進行培養

(1)嬰幼兒時期,無意識記憶占據優勢,有意識記憶還處在逐步發展階段。

嬰幼兒最早、最容易記住的事物,往往是那些和他本人非常密切的東西和他感興趣的事物。

(2)嬰幼兒以機械記憶為主。

由於孩子年齡小,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他們在記憶中,往往隻能根據材料的外部聯係,采用簡單重複的方式進行機械性記憶。因此,在培養孩子記憶能力時,應教孩子從小學習運用理解記憶的方法。

(3)記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客觀對象的顯著特征和外界刺激的強度。

比如,一個調皮好動的孩子在看長滿刺的仙人球,你告訴他不要去碰,他或許轉身就忘掉你的告誡。但如果他不小心被仙人球紮痛了手指,你再去叮囑他,他一定能牢牢記住你的話。因此,在培養孩子記憶力時,要從小培養孩子抓典型特征,有重點地識記事物的習慣。

(4)嬰幼兒形象記憶效果高於語詞記憶。

記憶是借助具體形象進行的識記,如孩子根據直覺形象來記憶、辨認父母的容貌。語詞記憶是利用詞語進行的間接識記。因此,家長和幼師應該注意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加強語詞的具體說明,使形象和詞義在幼兒記憶過程中密切結合,相互作用,從而促進記憶的發展。

2.引導孩子學習一些記憶方法

人的記憶潛能是巨大的,其潛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於記憶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有效性。因此,培養孩子應該教孩子掌握一些記憶方法,以下方法在後文中將有詳細說明。

(1)聯想記憶法。

(2)直觀形象記憶法(直觀形象記憶是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3)重複記憶法。

(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

(5)歌訣記憶法(一般來說,有節奏、押韻的材料比較容易記住)。

(四)專注力培養

注意力是指人的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一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的重要部分,是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產生和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在此,我給大家介紹一些幼兒注意力的培養及其訓練方法:

1.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實驗證明,強烈、新奇、富於變化的物體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例如:轉動的音樂鳥籠、會跳的小青蛙、會搖頭的小木偶等玩具,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觀察、擺玩。

2.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會很投入、很專心,小孩子也是如此,培養孩子的興趣,要采取誘導的方式去激發。

3.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遊戲是嬰兒喜愛的活動,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心情愉快。家長應該有選擇性地與孩子一同開展遊戲活動,並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4.讓孩子明確活動目的,自覺集中注意力

孩子對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理解得越深刻,他完成任務的願望就越強烈,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就越長。

5.培養自製力

這就要求家長有計劃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孩子提適當而合理的要求,培養他們良好的意誌品質,鼓勵他們按時完成任務,把每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廢,培養他們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

(五)動手能力培養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俗話說“心靈手巧”、“十指連心”,都是說明手和大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當孩子雙手活動時,指頭上的神經細胞隨時將信息傳到大腦,大腦將這些信息結合著來自視覺等方麵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處理,又不斷發出指令,調整手的動作,使動作準確完善,在此過程中手和大腦都得到鍛煉,因而加強孩子手的活動是開發大腦潛在的機能、培養創造性的重要環節。

一般來說,小兒手的發育具有以下規律:

1個月時,可緊握拳頭抓住手中的物體;

2個月時,雙手能頻繁地張合;

3個月時,能長時間地抓緊任何東西;

4個月時,會吸吮和玩弄自己的雙手;

5個月時,可用雙手緊握物體,甚至喜歡抓緊自己的腳吸吮;

6個月時,可用手指和大拇指拿東西,能旋轉腕部;

7個月時,可用每一隻手握住東西,抓小的物體;

8個月時,雙手的靈敏程度提高了,會使用鉗形動作來抓;

9個月時,靈敏程度繼續提高,可用食指戳洞;

10個月時,可用一隻手握持兩件物體,但在放下手中的物體時顯得有點笨拙;

11個月時,會玩套盒類智力玩具;

12個月時,拇指與食指能捏在一起抓東西。

因此,家長可以根據以上一些規律,給孩子選擇適當的物品和玩具、采用適當的方式來訓練孩子手的靈活性。

在生活中,家長們隨時都可以訓練幼兒的動手能力,比如:讓幼兒拚圖、捏泥、折紙、剪貼、學做針線活、小製作、學做家務、繪畫訓練等,相信隻要家長們堅持采用這些方法對幼兒進行鍛煉,幼兒的雙手一定會變得靈巧起來,從而促進其智力的發育。

(六)思維與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能力是在觀察、記憶思維和想像等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的特殊才能,它是人才具有的本質特征。因此,要從小注意孩子的思維與創造力培養。我們常說的“3歲看老”,主要看其創造性基礎。

培養嬰幼兒創造能力的方法很多,下麵僅以家庭常用方法為例做些介紹:

1.問答創造法

有一個古老的問題:一棵樹上10隻鳥,一槍打死了一隻,問還剩幾隻?孩子回答說還剩9隻,家長說不對,樹上10隻鳥,一槍打死了一隻,其餘聽見槍聲,都嚇跑了,所以樹上一隻鳥都沒有了。應該說都是對的,但都不全對。因為這個題目的可能性答案很多。除上麵兩種外,假設樹上有5隻鳥聽不見聲音,打死了一隻有聽覺的,可能還剩5隻。再假設有3隻鳥是一家子,而且有情有義,打死的是幼鳥,她的“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死了,情願自己死也不飛走,所以,樹上還剩兩隻。諸如此類,可以盡量引導。

用提問方式引導孩子培養創造力是花錢最少、效益最佳的方式之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學習並多動腦筋,最好的方法是家長準備充分和孩子一塊討論。

我還提一個問題讓各位家長自己去回答:我這裏有一張紙,上麵寫了一個“田”字,你不動田字的一筆一畫,能一眼看出20個字來嗎?

再如:你5歲的時候,母親把你帶到家門前的小樹邊,按你的身高在小樹上刻了一道深深的印記。現在你做父母了,30多歲了,請問:是你現在的個長得高,還是那棵樹上的印記長得高?你能想出幾種答案呢?

如果你還不會用多種可能的答案啟發孩子,你就應努力學習。

2.故事參與創造法

有一位母親很會用故事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有一天,母親對孩子講,一隻小貓追趕一隻老鼠,老鼠上躥下跳,小貓攀上追下,半小時過去了,小貓逮不著老鼠。就在這時,老鼠發現牆上有一個無出口的小洞,立馬鑽了進去,兩眼瞪著小貓,再也不出來了。小貓在洞口瞪著老鼠,也夠不著。講到這裏,媽媽問孩子,如果你是小貓,用什麼辦法去逮老鼠呢?孩子不假思索就說,我用手進去逮。媽媽說,手這麼大,洞口這麼小,能進去嗎?孩子又說,我用筷子搗。媽媽說,筷子一搗會把老鼠搗死,死老鼠小貓不吃。孩子泄氣了,媽媽馬上鼓勵說,你肯定比小貓聰明,一定能想出好辦法來。孩子受到鼓勵,又想到兩個好辦法。一個辦法是用水灌。媽媽說,老鼠鑽進的洞口向下,水進不去,還會濕了地板。另一個辦法用煙熏。媽媽說,這個老鼠洞沒有出口,不對流,煙進不去,老鼠熏不出,還會把我們熏跑。孩子說,那怎麼辦呢?媽媽又鼓勵他繼續想辦法。孩子說我用滅蚊藥噴,媽媽說,滅蚊藥有毒,老鼠毒死了,小貓吃了毒死的老鼠也會死的。孩子又說,媽媽,我去拿刀,媽媽說,拿刀幹什麼?孩子說,我用刀把洞挖開。媽媽說,洞在牆上,牆挖開了,房倒了,我們住哪?就這樣,孩子想,媽媽駁,一個接一個,使孩子開動腦筋。這就是通過故事參與來培養孩子的思維與創造力。家長同誌們幾乎沒有不給孩子講故事的,但能利用故事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有多少呢?

應該說,培養嬰幼兒思維與創造力的辦法很多,凡是能讓嬰幼兒參與動手或動腦的活動,都可以培養他的思維與創造力,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構思能力啟蒙、組合分解、造型和想像等四個方麵的能力訓練。創新人才培養要從嬰幼兒創造力開始培養。

以上六個方麵是嬰幼兒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內容。為了幫助家長在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最後強調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這就是家庭教育遊戲方法。遊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除了以上設計的遊戲外,家長還可以全麵了解自己孩子的身體、心理、智力、品德四大方麵特點,有針對性地、有重點地編成活動性較強的體育遊戲,或是邊唱邊跳的音樂舞蹈遊戲等,讓孩子積極參與、積極開動腦筋,以使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自然地接受教育。

在第一個問題結束之前,我還要強調兩點:一是嬰幼兒智力開發的內容是多方麵的,以上介紹的6個方麵非常重要,但不能替代其他方麵的智力開發。二是嬰幼兒應該適當學習文化,但智力開發相當於電腦的軟件開發,不能用文化知識教育替代嬰幼兒智力開發。從經驗看,如果希望孩子從小多學文化知識,那也要從智力開發入手。比如興趣廣泛、記憶力強的孩子,文化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強、內容豐富、效果也好。

二、學會做家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1995年,我曾在《長江日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重要問題是教育家長。

我曆來認為,孩子健康成長,重在教育家長。之所以這麼認為,重要原因有三條:第一,孩子的成長環境變了。現在不僅社會環境複雜多變,而且科技推進的網絡媒體改變了孩子的成長方式,家長不學習,就跟不上。第二,孩子的培養目標提升了。現在的孩子,大學畢業都不一定有理想的出路。當今世界以知識經濟為主導,進入才智時代,人才講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結果,因而家長的培養壓力更大了。第三,家庭環境是嬰幼兒成長的主導環境。人的成長環境主要包括家庭、學校、社區和交際群體四個方麵,對嬰幼兒而言,家庭環境是最基本的或起主導作用的。我在報告開始時提到的那些十七八歲的女孩,她們之所以成功,主要經驗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我們盡管不可能將所有的孩子都培養到出國留學的水平,但隻要我們的家長都能努力學習、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就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最好的資源。家長的責任不是為孩子包辦未來,而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學會做家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呢?下麵我講這樣四個方麵,供各位家長參考。

轉變觀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

注重嬰幼兒全麵素質培育;

學會利用社會資源;

建設學習型家庭,提高家教質量。

(一)轉變觀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

家長急功近利是當前嬰幼兒教育的重要誤區。其表現有兩方麵。

1.相互攀比

家長常常將自己的孩子拿來與同事、同學、朋友、左鄰右舍的孩子比較,稍不如人,非打即罵,使孩子無所適從。有些家長的攀比心理受自己的好勝心驅使,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事事超過他人。這些家長隻要看到別的家長讓孩子學什麼,他就跟著讓孩子學什麼。比如同學的孩子學鋼琴,他周一晚送孩子學鋼琴;同事的孩子學書法,他周二晚送孩子學書法;朋友的孩子學跳舞,他又周三晚上送孩子學跳舞。有的家長一周用5個晚上送孩子參加各類文化或特長學習,以致孩子疲於奔命,厭惡家長為他安排的一切,從小形成不良教育關係。現在,有些孩子從厭學到厭惡家長,感到家庭沒有溫暖,小小年紀就想離家出走。一些孩子在外麵尋找樂趣,經常半夜不回家。這些孩子的非正常行為的形成有一定的家長方麵的因素。

我在前麵曾經提到過“一個孩子一台戲”的話題。由於優養育胎的差異,孩子出世就有差異,如體重、體質、性格、反應能力等,我將其稱為天分不同。從0歲開始的後天教育,重要的是與孩子的天分結合,而不是與他人的孩子簡單攀比,否則違背教育規律,好心辦壞事。

2.成績第一

有一位家長,孩子考試的成績隻要有一次低於鄰居的孩子,就一天不給孩子飯吃。我們不少家長隻知道讓孩子學習、考試,為了取得良好的考試成績,一些孩子已經訓練成為考試“機器”,一些家庭也成了學校課堂的簡單延伸。我遇到一位幼兒家長,隻要幼兒園一天不教文化知識,幾天不考試,就找園長扯皮,說幼兒園辦得不好。有些私立幼兒園為了投家長所好,每到周末,園長就向家長彙報,本周識了多少漢字,背了多少英語單詞,考試優秀率多少多少,哄得家長心花怒放。

應該說,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嬰幼兒不是文化學習機器,更不是考試機器,由於急功近利,家長們又自覺不自覺地違背了嬰幼兒健康成長規律,過早壓抑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成了實現家長學習目標的活工具,這是一種殘酷家教。建議各位家長讀讀礦礦寫的《放飛美國——一個中國男孩和七個美國老師》,反省一下為什麼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良好願望和嚴格要求卻收不到預期效果。

在嬰幼兒教育問題上,我希望各位家長的思想再解放一點,不要讓孩子生下來就圍著文化知識轉,灌輸成績意識,甚至培養應考能力。我們要不要教嬰幼兒學知識,要不要會考試呢?當然要,問題是知識是學不完的,考試也不是目的。人類文明越往後發展,孩子要學的文化知識越多,即使有選擇地學,也會不堪重負。所以,家長一味地教孩子學知識、做作業是絕對行不通的。對嬰幼兒來說,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玩,在玩中悟、玩中探索,在玩中獲取知識,玩中培養孩子的興趣、想像和創新意識,感受和體驗成功的喜悅,一句話,在玩中開發潛能,培養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

(二)注重嬰幼兒全麵素質培養

嬰幼兒健康成長,重在素質培養。那麼,素質培養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根據人的社會化理論,從0歲開始的嬰幼兒培養,目的是生理性成熟和社會性成年,具體內容主要是生理、心理、行為和智力四個方麵的健康培養。關於智力培養,我已經作為一個專題向大家作了簡要介紹。由於報告時間所限,其餘三個方麵我也隻能有針對性地講些要點,如果家長有什麼具體難題,我們谘詢時再交流意見。

1.送給孩子一副好腸胃

有一份權威調查表明,在嬰幼兒生理健康狀況方麵,農村比城市好、貧窮家庭比富有家庭好、男孩比女孩好。為什麼呢?嬰幼兒生理方麵,普遍存在著物質哺育過度的問題。我所說的物質哺育過度,表現為嬰幼兒吃得過好和吃得無規律。所謂吃得過好,集中表現為營養保健品過多,嬰幼兒攝入激素過量。《生活日報》2000年7月8日報道:上海一個3歲的小女孩乳房脹大,一個4歲小男孩長胡子,嗓音變粗,兩個幼兒出現青春期現象。醫生發現,這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有吃水果的共同愛好,而且家長把各種提早上市的水果大袋買回鼓勵孩子多吃。吃水果本來不壞,但早熟水果大多經催紅劑、快長靈、大果靈等含激素的藥物催熟的,激素過量,導致孩子發育異常。

調查統計,1998年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5個城市的家庭,在兒童消費投入方麵,北京月均消費最高,每人達764元。西安最低,每人207元。到了2001年,這5大城市中,0~12的兒童平均每人每月消費高達897元,主要用於食品和服裝。調查結果還顯示,家長文化程度越低,越注重孩子的吃和穿。

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飽、吃不好、營養不夠,這可以理解,但家長不能強迫孩子無規律進食。用餐前最好不吃零食,5個月開始要用固體食物磨牙,別讓孩子吃得太膩,食物越粗糙越好。家長無論送給孩子什麼樣的美食和營養品,都不如送給孩子一副好腸胃。吃什麼都消化,才能吃什麼都香。家長應學會養一個不偏食、不隨意吃零食、能定時自己飲食的孩子,為孩子生理健康創造良好的個人基礎。

有的家長問我,孩子不愛吃飯、身體消瘦、麵色無光、精神不振、經常生病怎麼辦?類似這樣的孩子,首先是要多玩多運動,讓孩子胃口大開。具體飲食方麵,不要吃口飯講一個故事,也不要邊吃邊玩,滿地亂跑。對愛吃零食的孩子,應該注意先讓吃飯再給零食。對撒嬌、任性的孩子,不吃飯就餓他一頓,這叫饑餓治療法。家長不能讓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給他(她)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