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從零歲開始的智能基礎培養——關於嬰幼兒智力開發方法答家長(2 / 3)

6.歸類記憶法

隨著孩子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豐富,我們可以教孩子把知識歸納分類後進行識記。

有人曾用歸類法教孩子識字,效果相當不錯。孩子識字時,我們可以教孩子學習利用漢字的造字特點來進行歸類識記。如教孩子學習“人、上、下、口”字,可告訴孩子這類字屬於象形字,可以根據字的象形性循序進行識記,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教孩子學習將漢字歸類,進行歸類記憶。

關於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家長要注意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指導孩子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恰當的記憶方法,加強記憶力的鍛煉。讓孩子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水平。

四、怎樣培養嬰幼兒的好奇心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嬰幼兒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現出來了。早在新生兒時期,孩子就會對光亮的、顏色鮮豔的物體好奇地注視。5~6個月時,他一聽到聲音就會好奇地去尋找聲源。孩子會跑會說之後,他會耐不住房間的寂寞,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跑到戶外去玩耍,去“探險獵奇”。“天空會下雨”、“太陽每天出來了又落下去”、“小鴨遊泳而小雞不會遊泳”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會讓孩子覺得稀奇、覺得有趣。他會因好奇而提出各種古怪的問題。在下雨天他會問“阿姨為什麼要打傘啦?”“為什麼爺爺長胡子而媽媽不長胡子?”“為什麼花母雞下蛋而大公雞不下蛋”等等,五花八門,叫人難以回答。

孩子更大一些,強烈的好奇心還會促使他動手實驗,甚至充當小破壞分子。他常會把玩膩了的玩具到處扔,翻箱倒櫃地在家中尋找新鮮的玩意兒。看見電視熒屏上會說話、會唱歌的藍精靈,他會圍著電視機左看右看,用手拍打電視機,嚷著要那些小動物出來陪他玩。看見媽媽把種子撒在地下能發芽,他也會把西瓜籽種在地裏,每天挖出來看看有沒有發芽,看見理發師給顧客理發,他回家後也會拿起剪刀給絨毛狗、洋娃娃剪頭。這些行為都是因孩子的好奇心而引起的。

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應該注意保護、培養和引導。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麵來做。

(一)有效激發孩子的新奇感

幼兒好奇心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在任何時候,對任何東西都會表現好奇。好奇是人們對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事物的探究反應。隻有新奇而有趣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對小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而富於變化的環境,激發孩子的新奇感,使他產生好奇心。為了發展孩子的探索心理,可在嬰兒的房間裏或小房周圍掛一些顏色鮮豔的,或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在4個月左右,孩子能抓握東西時,可讓他玩能發出聲音的搖鈴、顏色鮮豔的小玩具。對於能獨立活動的孩子,家長要盡可能少地限製孩子的活動,多讓孩子去接觸周圍的事物,最大限度地激發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時常會對他周圍的事物發生興趣,好奇地模仿、探索。有時小孩看到電視節目中的英雄好漢使槍弄棍,打得好不過癮,他也會好奇地找來“武器”,拉來一夥小朋友,模仿電視的鏡頭“開戰”。由於小孩子不知下手輕重,時常有可能發生誤傷或意外事故。所以家長要注意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當的軌道。

家長可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或田間地頭。有時間可以帶著孩子出去散散步,逛逛公園、動物園,甚至出遠門旅行。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往往能找到他覺得新奇的東西,他會好奇地去瞧瞧,用鼻子嗅一嗅,用手摸摸等等。他還會提出一些問題,努力地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比如,看到空中的飛鳥,他會止步仰望。看到近旁的花草樹木,他會俯下身來看個究竟。他還會好奇地跑過去,坐在塘邊看水中的倒影,看追逐遊戲的魚兒。他還會將一顆小石子投向水中,看見水花濺起,魚群逃散,開心地咯咯直笑。家長還可讓孩子觀察夏日晴朗的天空,讓他對閃爍的繁星、盈虧交替的月亮、浩瀚的銀河產生興趣。也可讓孩子注意他覺得奇妙的各種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雲霧露霜、四季變化、晝夜更替等。還可讓孩子參與一些庭院種植及飼養活動。另外,家長還要注意不失時機地向孩子提問,引發孩子的好奇心,並耐心地、通俗地解答有關問題,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大自然容納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從小養成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習慣。

家長可以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學習知識、技能的方向,把孩子的好奇心變成強烈的求知欲。對年齡稍大的孩子來說,家長可給他買一些少兒讀物,用書籍來激發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長還可以通過手工製作、小實驗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向孩子傳授一些簡單的基礎科學知識。此外,家中大量的藏書也能使孩子產生好奇心,引發孩子的求知欲。英國當代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羅素就是從他祖父的房裏開始他的學術生涯的。羅素的祖父曾數次出任英國首相,家有萬卷藏書。羅素在4歲時雙親去世,便隨祖父生活,祖父的書房是他的樂園,他常在書房裏瀏覽各類圖書,學習各種知識,他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是從對家中大量藏書的好奇心開始的。

(三)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心

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心,包括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和正確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行為兩個方麵。

1.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由於孩子的好奇心理,知識麵狹窄,生活經驗簡單,他常常會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讓人捧腹大笑的問題。對於一個你覺得簡單的、已回答了的問題,他會刨根問底,問了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讓人難以招架。孩子好問是好事,但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得到滿意的回答卻是件難事。這就要求我們講究對待孩子提問的藝術。

(1)我們要鼓勵孩子提問,不要諷刺、嘲笑。

一個孩子好問,說明他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我們要對他進行讚揚和鼓勵,並及時、正確、通俗地給予回答。家長如果忽視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甚至嫌孩子煩,就會導致孩子不敢或不願再提問,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好奇與熱情。高爾基曾經說過:“對兒童的問題,如果回答說等著吧,長大了就會懂。這等於打消兒童的求知欲。”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提問應該回答。對於一些孩子當時確實不理解的問題,不能給孩子以“等你長大了,讀的書多了就會明白”這樣的回答,應鼓勵孩子進一步學習知識,自己尋求答案。

(2)回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

對於定向性的問題(如那是什麼?這叫什麼?)可以直接回答孩子,但對於有邏輯關係的以及其他較複雜的問題,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和總結找出答案。有這樣一件事例,一個小孩看著空中的滿月問:“爸爸,月亮會永遠永遠這麼圓、這麼亮嗎?”這位爸爸沒有直接回答,隻是說:“過幾天再來看,你就會發現這個秘密,知道答案了。”幾天之後,在一個月光朦朧的夜晚,爸爸帶著孩子出來看月亮。小孩看見了彎彎的月亮又說:“爸爸,彎月亮不好,還是圓月亮好,你說月亮還會變圓嗎?”這位爸爸仍未直接回答,而是答應過一段時間再帶他出來看。後來小孩又看到了圓圓的月亮,他高興地嚷道:“真有趣,月亮會從圓的變成彎的,又從彎的變成圓的。”這位父親的回答方式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它既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又讓小孩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明白了“月有陰晴圓缺”的現象。

(3)家長不要“不懂裝懂”。

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也不知道答案,家長不要“不懂裝懂”,信口開河去哄騙小孩。應該如實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查了書或問了別人再告訴你。”事後,家長要言而有信,盡快把正確答案告訴孩子。

2.正確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性行為

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現為好問之外,還表現為好動。由於孩子的好奇心理而年幼無知,其好動傾向往往會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的發生。對此,家長要正確處理,不可打罵指責和懲罰孩子,而應該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例如,孩子拆壞玩具後,家長不應該打罵,或是威脅說再不給他買玩具了,而應該簡單地向孩子講述玩具的構造原理和安裝方法,然後與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並向孩子介紹玩具的正確使用方法,讓孩子學會使用玩具、愛惜玩具。

(四)防範好奇心帶來的危險

由於孩子好奇好動而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不夠,對於有些事情,他往往不管是否安全可行,都會去試探,而孩子的這種試探活動有時可能會給他帶來危險。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做到既保護、發展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保證孩子的安全。為此,特向家長做出如下建議:

刀剪等利器和熱水瓶易破碎的器皿、藥品及其他危險品應放在孩子找不到或夠不著的安全地方。

把電源插座或接線板安置在孩子看不見或夠不著的地方,暫時不用的插座最好用膠帶或其他物件遮蓋好,防止小孩用手去拔而發生觸電事故。

不要讓孩子爬到窗台、陽台欄杆或其他較高的建築物上玩耍,以防摔傷。

要禁止小孩接觸冰箱、電扇、洗衣機及其他家用電器;

不要讓孩子跑到廚房去玩,以免孩子去動熱鍋、熱水瓶、煤氣灶和爐子等。

不要讓孩子隨便把東西放在嘴裏,以防中毒。不要讓孩子將一些物品,如紐扣、珠子、硬幣、堅果等吞下或塞入耳鼻、嗆入氣管。

不要讓小孩子獨自到馬路上、池塘邊、田間地頭、建築工地等地方玩。

為了預防萬一,孩子的生活用品、玩具或其他家庭設備應避免尖利形狀,家中的鐵片、碎玻璃之類的廢棄物要及時清掃。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年幼的孩子從事可能發生危險的活動,家長要想辦法將孩子的注意力引開,此時不必講什麼道理,也不要厲聲責罵。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用簡明的語言跟他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讓孩子自己建立安全意識,適當控製自己的行動。若孩子仍一意孤行,家長可用嚴厲的話警告或教育他,家長一旦發現危險因素,要及時采取措施,做好防範和教育工作。

安全問題很重要,但是,家長也不必擔心孩子會出事而過分限製孩子的手腳,不準孩子動這個、摸那個,甚至不讓孩子出去玩。當然,我們並不反對為孩子規定一些行為界限,教育孩子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但也不讚成過分幹涉孩子,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好奇心。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注意安全防範與教育的同時,對孩子適當放手,給他們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孩子去接觸社會,體驗生活。

五、如何激發與培養嬰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觀察更加敏銳,想像力更加豐富,能使記憶得到加強,使思維更加活躍,能促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從而大大提高智能活動的效能。穩定持久的興趣能發展成愛好,從而引起熱烈的追求行動,推動一個人投身於某項事業,並極大地推進他的成功。

日本的木村久一曾經說過:“天才就是興趣,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孩子興趣的培養,在孩子的許多興趣剛剛萌芽時便將它無情地扼殺了。一般來說,幼兒隻要智力正常,極易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所以,家長要利用這一特點,從小開始積極地引發、培養孩子的興趣。最開始引起幼兒興趣的往往是與他的生存有關的,能夠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滿足和快感的事物。如可口的食物、適度的光亮、宜人的溫度、對皮膚輕柔的撫摩等,這些能直接使人愉悅的外界刺激,都能引起嬰兒的興趣。

隨後,孩子就會對一些與愉悅刺激有關的事物或經驗以及能引起他聯想的事物產生興趣。如幼兒喜歡玩玩具,當他知道有些玩具是可能用手工製作的,他便會對手工製作產生興趣。

孩子對具體事物或經驗的興趣,可能會隨孩子知識的豐富,能力的增強而發展成對某類事物或經驗的興趣。比如,孩子開始可能隻對聽故事有興趣,後來逐步發展到對故事書產生興趣,進而將興趣擴展到其他文學作品的閱讀乃至文學創作的興趣方麵。

事實研究表明,孩子童年時期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未來事業發展的方向。孩子對某事物的濃厚興趣,往往會成為他在該方麵取得成功的先導。達爾文就是在他從小對動物產生興趣的引導下致力於生物學的研究,進而發現“進化論”的。家長可以從如下一些方麵從小培養孩子的興趣。

(一)為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創造條件

孩子的興趣往往是在廣泛的探索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家長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如帶孩子外出遊玩參觀,帶孩子觀看各種競技表演和比賽,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和集體活動,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全麵了解生活,為孩子接觸各種事物提供機會,以此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與愛好。

(二)發展孩子已有的興趣

家長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注意發現孩子已有的興趣,並采取有效措施去引導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家長可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學習,提問讓孩子思考,給孩子提供有關的知識信息,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問等。例如,家長發現孩子對風、雲、雨、雪等自然現象的發生表現出興趣,就可以給孩子講有關的神話傳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孩子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並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幫助孩子理解,讓孩子聞其未聞、見其未見,激發興趣,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去注意其他自然現象,教他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其興趣擴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

(三)培養孩子的基本興趣

對學前兒童來說,特別要注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1.從小培養閱讀興趣

書籍促進人從野蠻到文明,從庸俗到崇高。古人曾雲:“開卷有益。”事實正是這樣,讀書愈多,愈富於睿智,愈具有眼光。所以,凡有條件的家庭,家長都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家長應當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讀書氣氛的家庭環境。家長可在勞動之餘、閑暇之時看書閱讀,讓孩子從小受到熏陶,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而對書籍產生興趣。

給孩子提供各種閱讀材料,如圖畫書、童話故事書、兒歌、《小朋友》雜誌等,內容可豐富一些,範圍可廣一些。路標、店名、廣告標語、簡單的玩具說明書都可作為孩子的閱讀材料。

讓讀書聲聲聲入耳。從孩子稍能聽懂母親說話時,家長就要開始給孩子讀故事書、念兒歌,接著就讓孩子試著跟讀,經過多次練習,孩子就能背出故事,並能將背出的故事與圖書上的文字對應起來。慢慢地,孩子發現自己能讀書了,他就會對讀書產生興趣。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孩子就能自己閱讀那些有趣的圖畫書。

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很多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內容而拿著書向家長請教。家長要耐心解答孩子的提問,對他不懂就問的行為加以表揚,切不可用不耐煩的態度去應付孩子或是拒絕孩子的要求,以防打消孩子的閱讀積極性。

2.培養孩子愛科學

科學技術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家長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小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看到一些事物,他常會天真地問:“小雞娃有媽媽和爸爸嗎?”、“月亮有家嗎”、“為什麼大樹冬天要落葉子”等等。這些都說明孩子對這些事物產生了興趣,家長如果認真給予回答,孩子的興趣就能得到保護。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及時、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問,並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及能力,提出適當的問題啟發孩子思考,慢慢地誘導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

為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家長可為孩子準備一些玩具材料,如木塊、條形磁鐵、小瓶、小石頭、各種紙等,讓孩子經常擺弄,逐漸認識它們。例如:小孩子在太陽下玩一塊小平麵鏡,偶爾發現在陽光下將鏡麵對著背光的牆壁,牆上會出現一塊光斑,他會興奮不已,不停地晃動小鏡子,去領略其中的奧秘。一塊小磁鐵能吸住小刀、小鐵釘,要費好大的勁才能把它們分開,這些現象會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他會拿著磁鐵去靠近各種物體,如洋娃娃、小汽車等等,看看磁鐵能否將它們吸住。家長若有時間,還可以同孩子一起做些小實驗,誘導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孩子將乒乓球表麵弄凹下去了,你可教孩子把凹下去的一麵放在開水裏燙,讓它重新鼓起。孩子會覺得有趣,此時,你可抓住時機告訴孩子有關的科學知識,讓他根據具體實例明白物體受熱膨脹的道理。你可準備兩塊硬糖,將其中的一塊弄碎後與另一塊同時放入熱水中,讓孩子仔細觀察,看看哪種糖先溶化。通過這個實驗,使孩子明白碎糖因比整塊的糖和水接觸得多而溶化快的道理。像這樣,做小實驗讓孩子發現一些科學奧秘,懂得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以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四)留意並培養孩子的特殊興趣與愛好

除了培養孩子的基本興趣外,家長還要注意孩子的特殊興趣,如音樂、繪畫、體育、棋類等。兒童的特殊才能往往存在於孩子的特殊興趣之中,特殊興趣很有可能是孩子某種天賦的表現。家長要注意留心觀察孩子還處於萌芽狀態的特殊興趣愛好,並加以愛護和培養,使之不斷發展成熟。盡管在事實上,很多孩子的特殊興趣會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年齡增長而逐漸消退或減弱,隻有極少數人在後天努力下能夠出類拔萃,甚至成為一代名家。但發展孩子的特殊興趣能培養孩子和諧自由的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孩子的潛在能力,為童年生活增添樂趣,為孩子日後的生活提供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多的娛樂方式。所以,家長還是應該用心培養孩子的特殊愛好和興趣。

另外,興趣和好奇心有密切的關係,興趣能促進好奇心的發展,好奇心能促使興趣的產生。因此,在培養興趣的同時,還要注意好奇心的培養與引導。

六、如何訓練嬰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要特別注意激發觀察興趣。比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在戶外散步,聽到林中的鳥鳴,可以對小孩說:“聽聽,這是什麼聲音?是什麼東西在叫啊?”並提議:“去看看。”像這樣去喚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若孩子對事物表現出了一定的觀察興趣,家長要及時滿足孩子的觀察願望。比如,與孩子一起仔細地觀察,津津樂道地談論有關話題,及時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問等。

孩子隻有對事物產生了興趣,才會用心觀察,並在觀察過程中逐步提高觀察能力。否則,他就會“視若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家長應注意選擇一些新奇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作為觀察對象來激發、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

(一)觀察能力的特點

良好的觀察能力要求觀察者具有敏銳、目的性強、精確度高、能做出係統口頭說明的特點。這就需要家長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過程中,對孩子加強指導和教育工作,讓孩子學會觀察事物,掌握觀察方法。

由於孩子觀察事物常常是無目的地東瞧西看,家長首先應該讓孩子學會有目的地去觀察。在進行觀察前,家長要給孩子提出觀察的目的和要求,告訴孩子應該觀察什麼。但要注意觀察要求的提出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及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

家長應注意教會孩子從上到下、由外到內、從中間到四周、從局部到整體、從概貌到細節,有順序地、係統地去觀察事物,並要求孩子把觀察到的簡單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比如讓孩子觀察一條鯉魚,可指導孩子先從整體看,鯉魚的身子是扁的,兩頭小、中間大;從頭到尾看,頭上有兩隻眼睛,尾巴上有鰭。還可要求4~5歲的幼兒把他的所見所聞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若是5~7歲的小孩子,應對他的觀察要求更高一些,比如讓他觀察魚是怎樣呼吸的,怎樣吃食物的,怎樣遊泳的。

在培養孩子觀察力的過程中,可指導孩子學習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觀察活動,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觀察力。例如,讓孩子觀察蘋果,可先讓孩子把蘋果放在手上摸一摸,用鼻子去嗅嗅蘋果的香味,然後再把蘋果剖開,讓孩子看看果內的顏色,再聞聞是什麼氣味,嚐嚐果內的味道。

為了訓練孩子觀察的精確性和敏銳性,還要教孩子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事物。比如,把兩種形狀相仿、顏色相仿的事物放在一起,讓孩子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在自然中尋找觀察素材

千變萬化的自然界,五彩繽紛的田園生活,給孩子提供了廣闊的觀察天地。家長應該讓孩子走出家庭這有限的空間到戶外活動,給孩子提供接觸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機會。

清晨起床,家長可帶孩子看日出。下班回家可以與孩子一同觀賞日落的景觀。節假日等閑暇的時間可以帶孩子去公園賞花觀景,到戶外散步。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孩子廣泛地接觸外麵的世界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如果有機會,還可以采回一些農作物標本讓孩子觀察,讓孩子在家中搞一個小小的“生物區”,在大人的精心指導下一起照料小動物或花草樹木,讓孩子從新奇到產生興趣,然後進入觀察。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還能培養孩子觀察的目的性、精確性、係統性,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七、怎樣培養嬰幼兒的專注力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孩子未曾見過和未曾聽說過的新鮮事物,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好奇心強的孩子,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來培養專注力(也稱注意力)。

(一)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實驗證明,強烈、新奇、富於運動變化的物體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轉動的音樂鳥籠、會跳的小青蛙、會搖頭的小木偶、自動下蛋的母雞等玩具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觀察、擺弄。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類似的玩具,用來訓練他集中注意力。特別是0~3歲的孩子,采取這種方法是最理想、最有效的。另外,還可以把孩子帶到新的環境中去玩。比如帶小孩逛公園,讓他看一些以前未曾見過的花草、造型各異的建築及其他引人入勝的景觀;帶孩子到動物園去看一些有趣的動物等等,利用孩子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養專注力。

(把培養孩子的興趣與專注力結合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會很投入、很專心,小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兒童在入學前接觸的書本知識太多,走進課堂後發現老師講授的都是自己屢見不鮮、耳熟能詳的東西,那麼,大多數兒童都會不由自主的精神溜號兒,東張西望,做小動作。在生活中你常常會看到一些小孩子在按家長的要求做某些事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而在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時,卻能全神貫注、專心致誌。對幼兒來說,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興趣和情緒的控製。因此,我們應該注意把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與培養專注力結合起來。

培養孩子的興趣,要采取誘導的方式去激發。比如培養孩子識字的興趣,你可以利用孩子喜歡故事的特點,給孩子買一些有文字提示的圖畫故事書。讓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看書,並且告訴孩子這些好聽的故事都是用書中的文字編寫的,引發孩子識字的興趣,然後認一些簡單的象形字,從而使孩子的注意力在有趣的識字活動中得到培養。

興趣是產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條件。孩子對事物的興趣越濃,其穩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所以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並以此為媒介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三)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前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幼兒在遊戲和單純完成任務兩種不同的活動方式下,將各種顏色的紙分裝在與之同色的盒子裏,觀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實驗結果發現,在遊戲中4歲幼兒可以持續進行22分鍾,6歲幼兒可堅持71分鍾,而且分放紙條的數量比單純完成任務時多50%。在單純完成任務的形式下,4歲幼兒隻能堅持17分鍾,6歲幼兒隻能堅持62分鍾。實驗結果表明,孩子在遊戲活動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穩定性較強。因此,我們可以讓孩子多開展遊戲活動,在遊戲中培養嬰幼兒的專注力。

遊戲活動方法很多,比如傳統遊戲讓孩子“找回不見的玩具”便是一種簡單易行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家長與孩子一同取出幾件玩具擺放在桌上,並教孩子清點玩具的數量,讓孩子說出玩具的名稱,記住玩具的種類。然後,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拿走其中的某樣或幾種玩具。問孩子:“什麼東西不見了?”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想、查看、尋找,這種訓練方法簡單、靈活而實用。家長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他類似的遊戲方法。

遊戲是嬰幼兒喜愛的活動,它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心情愉快。家長應該有選擇性地與孩子一同開展遊戲活動,並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四)讓孩子明確活動目的,自覺集中注意力

孩子對活動的目的意義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就越強烈,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維持的時間也就越長。

比如:一個平時寫字總是拖拖拉拉、漫不經心的孩子,如果你許諾他認真寫字,按時完成任務之後就送一件他一直想得到的禮物,他一定會放下心來,集中注意力認真地寫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訓練孩子帶著目的去自覺地集中和轉移注意力。如問孩子:“媽媽的衣服哪兒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沒有”,或是叫孩子畫張畫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等等,這樣有目的地引導嬰幼兒學會有意注意,可讓他逐步養成圍繞目標、自覺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五)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現實生活是一個處處充滿誘惑,時時會有外來幹擾的世界,要維持長時間的、集中的注意力,必須具備一定的自我控製能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良好的專注力是穩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和自製力的結合。

要培養超常的專注力,就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製力。這就要求家長有計劃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孩子提出適當而合理的要求,培養他們良好的意誌品質,鼓勵他們按時完成任務,把每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廢,培養他們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

當然,培養兒童專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家長可根據孩子專注力發展的特點,采取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隻要你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努力去做,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八、怎樣發展嬰幼兒的感知能力

觀察事物要通過感覺器官來進行。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觀察能力,要從訓練孩子的視、聽、觸、嗅等感官功能、培養其感知能力開始。

(一)視覺功能的訓練

視覺功能訓練主要是訓練孩子的視覺集中能力,對物體的追視能力,對物體形狀、大小、顏色的辨別能力,對聲音距離準確估量的能力和眼手協調能力。首先訓練孩子的視覺集中的能力和對物體的追視能力。這種能力要從新生兒期就開始訓練。可在距新生兒眼睛約60厘米的地方懸掛一些色彩明豔的物體,並注意定時調整方位,訓練孩子把目光集中在某一物體上的能力。訓練追視能力可用顏色鮮豔、有聲音、能運動的物體吸引孩子的注意,訓練他用目光追視物體並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也可跟孩子玩藏“貓”的遊戲,即大人用衣物或毛巾遮住臉,或是躲在他人身後,讓孩子追視尋找。

其次,訓練區分顏色、形狀和大小的能力。平時讓孩子多接觸各種顏色,如有意識地讓孩子看各種顏色的圖畫、報紙及其他有顏色的物體。在孩子接觸各種色彩的過程中,成人用語言講述各種色彩的名稱,以語詞強化孩子對色彩的分辨能力。給孩子某一玩具或教他認識某一事物時,強調讓他記住不同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的特點,然後與別的事物加以比較,分析它們的差異等等。這樣孩子養成了習慣,積累了經驗,辨別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再次,訓練孩子準確地估量空間距離。幼兒判斷物體距離遠近的水平很低。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孩子發現一件距他很遠、用手根本夠不著的東西時,仍然伸手抓的現象。這是由於孩子不能準確估量物體空間距離的緣故。對此,家長應該注意為孩子提供各種玩具或物體,讓他能夠觸摸各種不同距離上的玩具,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物體之間的距離並且逐步準確化。

(二)聽覺功能的培養和訓練

主要是訓練孩子的方位聽覺及對聲音的分辨能力和對語言的分辨能力。

1.方位聽覺的訓練

日常生活中,成人可在不同的方位,離孩子遠近不同的距離呼喚孩子的名字,跟他說話,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找尋聲源。也可用有聲音的玩具去逗引孩子,如把音樂玩具藏在孩子不易見到的地方,讓孩子順著聲音傳播的方向去尋找。

2.對聲音分辨能力的培養

用錄音機把各種聲音,如汽笛聲、車鈴聲、雷雨聲、雞鳴犬叫聲等收錄下來放給孩子聽,並在錄音或播放時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加以說明,讓孩子學習辨別各種聲音。還可讓孩子通過模仿進行辨音強化訓練,從而逐步訓練孩子對聲音的分辨能力。此外,還要讓孩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去接觸、識別各種聲音。

3.培養幼兒對語言的分辨能力

家長可經常讓孩子聽一些配樂童話故事、兒歌朗誦、戲劇人物對話磁帶,讓孩子潛移默化,提高語言的分辨能力。也可通過富於變化、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調給孩子講故事,教孩子背兒歌,並指導孩子模仿複述,有目的、有計劃地用和藹親切、或歡樂愉悅、或抑鬱悲傷、或嚴肅的語言跟孩子講話,讓孩子體驗領會各種語言的感情色彩,提高孩子的語言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