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開朗的人也像其他人一樣,也有心緒不佳的時候,但不同的是能很快從中解脫出來。
父母應教育孩子在危難挫折時切不可自暴自棄,應從能恢複良好心境的事物中尋找安慰,自我解脫。如聽聽音樂,讀讀書,騎騎自行車,與朋友交談等等。
(6)讓孩子生活在和諧溫暖的家庭中。
父母生活充實樂觀,子女的性格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下也會開朗樂觀,子女與父母及子女之間就會親密無間,身心健康。
6.善良、寬容、愛心
如今社會上,聰明可愛的孩子很多,然而他們似乎存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理解人,尤其是獨生子女。下麵以一家幼兒園進行的心理測試為例,希望這些幼兒的做法能引起家長朋友的注意。
專家問孩子:“你玩得好好的,有個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一下,你怎麼辦?”一個小男孩脫口而出:“我拿鞭子抽他!”其他57.1%的孩子也都是同樣的心態:我不能吃虧,我要報複!測試中還有一個題目:“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你願意借給她外套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的。”第三個孩子說:“給我弄髒了怎麼辦?”第四個孩子說:“害怕弄丟了。”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一位幼兒園老師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於是叫來自己4歲的獨生子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在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麼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十分幹脆地說。媽媽又勸:“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答:“他活該!”
初聽這個故事似乎有點難以置信,但畢竟都是千真萬確的。雖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缺乏同情心、愛心、不能寬容別人,甚至對別人有些殘酷,但這至少也該讓我們警醒了。試想如果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仍然這樣、那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呀。
大家隻要留心就會發現,許多孩子都說過,爸爸媽媽都教過他們:如果誰碰了你一指頭,一定要毫不猶豫地踢他一腳!正是由於家長們的這種報複式“教育”,才使得幼兒聽命行事。有些家長甚至為了一點點私利,當著孩子的麵大演橫眉冷眼、荒唐無情的活劇,這又怎不玷汙幼兒的心靈呢?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家長、老師、社會請把愛心還給他們吧。多教會他們理解人、關心人、關愛人,學會寬容,不僅僅隻對自己的親人,對同學、對朋友、對陌生人同樣也很重要。一個不能理解人、關心人的小孩子,一旦養成習慣,那對他的將來是很不利的。
三、如何教孩子從小學會調節和控製情緒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煥發,幹勁倍增,大大提高你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也可以使你沒精打采,萎靡不振,大大降低你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它可以使你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也可以使你對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以致悲觀厭世。可以使你頭腦清醒,冷靜理智地去處理各種問題,也可以使你做出後悔莫及的蠢事。還可以使你心安理得地生活,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鬱沉悶,暗淡無光。這種神奇的力量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情緒活動。
現在有這樣一個現象:每年開學後,醫院兒童心理部便會接診一些情緒抑鬱的孩子。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怎麼會與抑鬱沾邊呢?他們的表現是怎樣的呢?一旦幼兒出現抑鬱症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一)幼兒抑鬱症常見的表現
平時活潑開朗的孩子,突然連續多天都鬱鬱寡歡,即使聽到愉快的消息也高興不起來,如果這樣,說明你的孩子可能患了情緒抑鬱症。抑鬱症還表現在思維和言語遲鈍、行為減少、睡眠障礙、食欲改變等方麵。如果家長發現幼兒有反常現象時,一定要及早帶他去醫院診斷或治療,以免使小孩將這種抑鬱模式化,這對將來的學習和工作、生活都是很不利的。
(二)幼兒抑鬱的原因
有這樣幾個故事:有個小學生上課注意力老是不集中,成績下降,情緒低落,家長懷疑其智力出了問題,帶來找醫生。孩子說:“一上課就想起父母吵架、離婚。”看來,這不是幼兒的智力問題,而是心理出了問題;有個6歲的小女孩,父母離婚後隨爸爸生活,爸爸經常酒後打她,她無心學習,老師也常常批評她。於是,她覺得自己是多餘人,不想活了。喪失親人之愛,如父母離婚、亡故,是小孩子難以承受的精神刺激,容易產生急性抑鬱反應。
人的行動不僅取決於理智,而且還取決於情緒和感情。一個兒童縱然智力發展良好,如果情緒時好時壞,缺乏求知欲、興趣感、成就感、挫折感和理智感,他的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受到限製。一個人即使熟知道德規則,道德認識十分正確,假如沒有愛心、良心、責任感、憐憫感這些情感的驅動,也同樣會有不道德的行為。在城市中,有些做父母的在培養孩子智力方麵真可謂不惜本錢,鋼琴、小提琴、智力玩具、連環畫、科普書等等應有盡有,卻忽視了孩子的希望和興趣。這樣,孩子也可能會有暫時的快樂和歡悅,但時間不長就會產生憤怒和不滿足等情緒來,同樣也有礙於智能的發展。有的父母認為隻要嚴格要求,孩子就能成才,而不注重與孩子進行感情交流,激發孩子的良好情緒,如興奮、艱苦、期望等,孩子的進步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應當在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道德意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注重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初做父母的人們,往往以為新生兒隻知吃、睡,其實不然。有人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出生三周的嬰兒看一幅生人的麵孔,同時讓他聽到陌生人的說話聲。結果,大部分受試嬰兒對這兩種情況都表示“不滿”,有的顯示出不樂意的樣子,有的幹脆以哇哇大哭“抗議”。這一實驗表明,新生兒不但能分析所感知的現象,如親人的聲音和麵目,而且能把一種現象同另一種現象,如親人的聲音加以聯係起來,並用自己情緒的變化對它們做出反應。如果媽媽始終用“自己的聲音”跟他說話,他就快活,他就安安靜靜地玩。如果媽媽突然改變聲調,用不像自己的聲音說話,嬰兒就不滿或不安。這說明新生兒已能體會到最簡單的情緒狀態——滿足與不滿足。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嬰兒的良好情緒比不良情緒產生得晚,良好情緒能導致良好個性,不良情緒的發展則可能導致不良個性。因此,父母應該多給孩子積極的情緒刺激。
孩子的情緒是家庭成員間關係直接影響的結果。七個月左右的孩子已能認人了,他喜歡跟父母說話,和父母一起玩樂,尤其喜歡天天喂飯的媽媽或姐姐,如果生人來逗他,他就會害羞或哭起來。過了八九個月後,情緒的分化日益明顯起來,剛哭過就笑,笑過後又哭,特別是奪走他手中的玩具時他會哭得更厲害。有時還會看大人的臉色哭,以引起大人對他的注意。一周歲左右的孩子情緒分化更明顯,不高興時還會哼哼唧唧,不讓他做事,他會邊哭邊繼續自己的動作。在同家庭成員相處時,他會模仿家人的某些簡單的動作,且已能理解對方的情緒,並積極作出反應。因此,在這一時期,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同孩子相處時應保持穩定、良好的情緒,這對兒童形成良好的情緒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長常讓孩子一人呆著,或者很少跟孩子相處,這對發展孩子的良好情緒,加強孩子與成人之間的聯係是不利的。有些母親為了幹自己的事,就把一周歲左右的孩子擱在一邊,減少擁抱的次數,這也不利於孩子良好情緒的發展,影響母子之間的親昵關係,並造成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後果。
孩子過了周歲以後,手腳的活動能力逐漸增強,生活範圍逐漸變廣,自我表現增多,探索欲望也隨之增強。這種探索性可成為他們日後生活的原動力,也可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的習慣。因此,我們在鼓勵孩子的“自發性”的同時,不可忽視培養他的適當控製自我的能力——即自製能力。
兩歲以上的孩子,會顯現出歡喜和得意的情緒,也愛撒嬌,同時不滿、憤怒和恐懼等情緒分化也更為清楚。到了5歲時,情緒進一步由粗向細分化、發展,這時孩子已具備大人的情緒,比如能控製哭泣,開始學會發脾氣。對此,父母要慎重對待,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應當仔細地觀察孩子的狀況並尋找原因,應該滿足他就滿足他。如果屬於孩子胡鬧,就應耐心教育,但不可惡聲訓斥,甚至打罵,打罵對穩定孩子的情緒沒有好處。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課堂。做父母的都希望後代健康成長,然而往往給孩子造成心靈創傷的也正是疼愛他的父母。孩子脆弱的情感不堪一擊,為人父母者,不要人為地給幼小生命罩上陰影。應多給幼兒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新生的搖籃裏自由自在地成長。
四、如何鍛煉與培養堅強意誌
愛因斯坦關於人才的成功,有一個著名的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式,Z代表少說空話。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即使智力水平中等的人也能做出傑出貢獻。否則,一個智力水平很高的人,也隻能是個平庸之輩。
荀子在《勸學》篇中也說過,沒有專心致誌的毅力,就不能獲得顯著的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意誌,就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隻有“鍥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鏤”。意誌堅強,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和發揮。意誌薄弱,就會使人碌碌無為,阻礙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今天教養孩子,不僅要重視開發其智力,更要重視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堅強意誌。
現在的孩子依賴性特別強,什麼事情都要父母操心。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是獨立性不強,好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那麼,造成孩子獨立性不強的原因有哪些呢?專家研究的結論有三點:
第一,源於家長的錯誤認識。不少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家長,認為孩子是天生的獨立性差,是先天不足,因此凡事包辦。
第二,源於家長的過度保護。家長將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顧得非常周到,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完全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
第三,沒有合作與競爭的夥伴。孩子幾乎每天都與父母在一起,沒有合作和競爭的小夥伴,不能激起孩子的獨立性。其實,獨立性不隻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特征,它要靠後天的教育、個人努力和社會實踐來完善。
家長們應排除以上三種錯誤認識,引導孩子多了解自己的能力、多參加家務勞動、多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讓這些養尊處優的孩子逐漸獨立起來。
意誌和毅力並不是抽象的。堅強的意誌主要體現在自覺性和獨立性、自製性、堅韌性、果斷性等四個方麵。這是構成一個人優良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孩子的堅強意誌應從這四個方麵著手。
(一)自覺性和獨立性
意誌堅強的人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自身有一股內在的動力,不需要別人的督促和強迫,能夠自覺地、主動地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獨立地去實現這一目的。而意誌薄弱的人,在處理問題或采取某種行為時,不能靠自己而總是依賴別人,尤其是在遇到困難時,這種依賴性更強。如果離開了別人的幫助,他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失去克服困難的信心。有時需要在別人的督促和外部的壓力下,才能做出決定,完成任務。
有主動性、自覺性,才會有積極性。有了積極性,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才能和智慧充分地發揮作用。沒有積極性或積極性不高,一個人的智慧和才能就會僵化,或者說是處於一種沉睡或半沉睡狀態,而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有獨立性,才會有獨立思考。有了獨立思考,才有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也才有可能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遇事無主見,人雲亦雲,就不可能有什麼創造,隻能成為別人利用、驅使的工具,成為平庸之輩。
很顯然,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一代新人,而不是由別人驅使的人雲亦雲的“順毛驢”。自覺性、獨立性、創造性的培養應該重視從“兩小”抓起。
從小時候抓起,從孩子一誕生就抓起。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有可能產生一個良好的結果。反之,將會給今後的教育帶來困難和麻煩。
從小事抓起,即從日常生活的具體細節做起。這些生活細節是孩子耳聞目睹、經常接觸的,從這裏著手進行教育,也就更有效。
事實上,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就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他們積極主動地接觸外界環境,以使自己的能力在受著外界的一切影響。隨著大腦的發育成長,孩子要求獨立的願望逐漸產生。一歲的孩子從母親手裏搶剝糖吃;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喜歡獨立行走,不要大人攙扶;不到兩歲的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吃飯;三四歲的孩子把媽媽梳好的小辮子拉掉想要自己梳;不喜歡爸爸用積木搭的美麗壯觀的高樓,對自己搭出的歪歪斜斜的小房子卻感到滿意。“我來”、“我自己來”、“我會的”,等等,這種要求自己來,不願意接受別人幫助的行為表現,就是可貴的獨立精神。但這種獨立精神還處於不成熟、不穩定階段,非常需要父母積極、正確的引導。如果父母能夠珍惜孩子的獨立需要,不失時機,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就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求知欲。
應當指出,我們的教育應該是主動的、有針對性和有意識的,而不應是被動的、盲目的和無意識的。比如,當我們拿一塊糖果準備給孩子吃時,最好不要先剝好給他,而是讓他自己去剝。當然,需要成人的示範,慣於模仿的幼兒是能夠學會的。有的父母看到未剝好的糖被孩子抓去整吞,就不假思索地奪回,說:“乖孩子,你不會剝,讓媽媽剝給你吃。”這看起來是對孩子的愛護,其實這種愛是不妥當的,它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能夠獨立行走時,就盡量讓他自己去走。帶孩子出去散步是鍛煉孩子意誌的好機會。我們常看到這種情況,有的父母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牽著孩子的手慢慢地走,在平坦的路上就讓他單獨行走,累了就休息一會兒,然後鼓勵他繼續走。有的父母則無意於此,一開始讓孩子單獨行走,但當孩子不願意走時,就自然地抱了起來。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摔了跤,累壞了,總是喜歡抱著孩子,這種“愛”的結果,容易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並會產生任性和依賴性,以後出門總要抱,大人若不抱就索性耍賴,坐在地上不走,哇哇大叫,或在地上打滾等等,父母呢,就隻好一次又一次地妥協,不良習慣往往就是這樣養成的。
另外,針對嬰兒對母親的過分依賴,可考慮在適當時候給嬰兒斷奶。斷奶處理的適當與否,對嬰兒的健康至關重要。這不僅在於母乳含有很強的抗感染物質和高價值的營養成分,還在於當母親抱嬰兒喂奶時,她給嬰兒以溫暖、慈愛和安全感。因為嬰兒原本是與母親結成一體的,嬰兒出生後,雖離開母體,但還不能完全獨立,通過母乳喂養,母親與嬰兒之間形成了獨特的親密結合。這樣,喂養實際成了孩子走向獨立、適應外界生活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如果過長,嬰兒不能適時地接受新鮮事物,這不僅易養成“戀奶”的毛病,增強孩子對母體的依賴感,而且會因攝食過遲,導致多種營養缺乏症。而如果這個過渡期過短,則又會使嬰兒難以適應外界生活而產生疾病,影響嬰兒的健康。隻有適時斷奶,才能既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又能適當淡化母子感情,減少孩子對母親的依賴,逐漸培養起孩子的獨立精神。
兒童到六七歲時,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能力就更為重要。在這一時期,孩子已具備了從事較複雜活動的能力,但新的困難又擺在孩子麵前,即由於環境的改變帶來了新的不適應。孩子從家庭環境或幼兒園進入學校,原有的生活方式就不適應了。學齡前孩子的獨立性較差,在家庭裏,他們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成年人的照料,而學校生活就不同了,生活全靠自理。學校與幼兒園這兩種環境也不一樣。就學校來講,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道德品質教育和身體鍛煉,而幼兒園阿姨的任務則主要是照顧幼兒,促進群育,兼顧其他。學校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集中在教室裏聽老師授課,老師與學生麵對麵但不直接與每一個學生接觸,而是對學生提出共同要求,師生之間的距離有所拉長。另外還有較短的課間休息,由學生自己支配。而在幼兒園,阿姨的絕大多數時間與孩子直接接觸,一起開展活動,並盡量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顯然,學校生活對孩子的獨立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孩子麵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選擇,第一步能不能邁好,對第二步、第三步至關重要。對此,父母必須重視,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並讓他經常參加家務勞動,在勞動中去鍛煉。孩子有了自立能力,環境改變了,就不至於手足無措,並能較快地適應新的生活。
(二)自製性
自製性是指善於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使之服從一定的目標和任務,並能控製與行動目標不相容的情感和行為。缺乏堅強意誌的人,往往不能控製自己,成為感情的奴隸,或者常常憑意氣用事,使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不能專心致誌地集中在某一目標上,因而分散了注意力,影響了目標的實現。
嬰幼兒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馬”來形容。這就是說,他們的心理過程,帶有很大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調節和支配,他們容易受周圍影響而轉移注意力,不能係統地進行思維,也很難控製自己的行為,使它服從於一定的目標。幼兒的這種心理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發生變化。至於朝什麼方向發展,關鍵在於父母的教育和引導。父母和幼兒園阿姨的作用之一就是對這一變化過程積極加以引導,使幼兒在進入學校之前,初步具備控製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隻有這樣,孩子上學後才能做到上課專心聽講,課後認真完成作業。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談到兒童的教育時,強調指出:“首先要培養行為的有序性、自製性。”有些人認為,應當讓兒童隨便跑、跳、喊叫,這是他們的本性,不應當加以抑製。馬卡連柯針鋒相對地指出:“我反對這種理論,兒童是完全不需要這樣的。相反,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深信在兒童時期,可以順利地進行井然有序的活動,可以使兒童有所抑製,能尊重他人,能愛護財產、門窗等等。”他甚至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自行克製,那麼就是一架“壞機器”。孩子們之所以時常爭吵,“耍小孩子脾氣”,正是由於他們缺乏這種自製力。他還主張使善於克製變成一種行為習慣。他深信兒童的自製力是可以培養起來的。但是,他也承認,克製自己是一種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心理變化無常,還未形成自己意識的童年時代。
那種“樹大自然直”的觀點是錯誤的。自製力的培養不能單靠生理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依靠教育的力量。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呢?
1.掌握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父母要掌握孩子的身心特點,使教育更切合孩子的實際。我們知道,孩子的行為是從興趣出發的,如果行為的目的為孩子所理解並富有興趣,孩子就願意做,堅持的時間就長,這是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腦科學研究證實,大腦額葉是控製人的意誌行為的器官,孩子的額葉發育器官成熟較晚,因此,在行為過程中情緒不穩定,隨意性較大,特別是對幼兒來說,更不易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往往遇到不順心或不樂意的事,情緒就低落,就不願意做或半途而廢。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做父母的要把握孩子的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注意把孩子的興趣愛好與一定的行為目的結合起來,把對孩子的教育寓於孩子的玩樂、興趣中去,這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如果一個人幹什麼事都隨心所欲,都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愉快和有樂趣的就幹,沒有樂趣的就不幹;或者輕鬆、愉快的事情就盡心盡力,多做一些,遇到不順利、有困難的事情就畏首畏尾,應付了事,或少做一些,甚至半途而廢,那也是培養不出自製力的。並且,這也正是孩子缺乏自製力的明顯表現。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自製能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應當在積極引導的基礎上有所約束和管教。譬如,媽媽讓孩子畫畫,孩子畫到一半,由於碰到一些困難,或者被周圍的其他事務所吸引,就要把未完成的畫扔到一邊,這時候,父母就應該教育孩子堅持把畫畫完。又如,孩子正在家裏掃地,突然有同伴邀他出去玩,孩子很有可能會立即放下掃帚跑出去,這時,家長就應加以製止,要讓孩子把地掃完後再出去玩。這樣做,也許孩子會不高興,還可能吵鬧,即使如此,父母也不能讓步,堅持按原則辦事。當然,也不能簡單粗暴地訓斥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和要求強迫孩子去做不恰當的事,而應當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耐心地引導和教育,盡力要求他們把事情辦好,並使他們認識到之所以這樣做的道理。我們深信,一旦孩子確實理解了這一道理,他們會樂意去幹完手中的事情的。做父母的也應該懂得,正是兒童缺乏控製自己的能力,才需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和管教。
2.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父母要教育孩子隨時隨地注意克製、戰勝自己,並把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不論吃飯、做遊戲,還是睡覺、學習等,任何時候父母都要教育子女注意控製自己的消極行為,不可放縱自己,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就會因不斷地堅持而固定下來,形成一種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