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有沒有將你的孩子當作你的朋友?
2.你有沒有在孩子麵前失言?
3.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跤,你是心疼地抱起他還是耐心地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4.如果你家的孩子被鄰裏的孩子在遊戲中無意中“欺負”了,吃了一點小虧,你會怎麼處理?
5.你認為你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嗎?你認為你的情緒會不會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影響?
6.假設在某天你陪三四歲的孩子逛公園時,有東、西兩條路,你準備往東走,而你家的孩子拉著你堅決往西走,你會怎麼想?
非智力因素又稱人格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和社會行為因素,主要包括性格特征、情緒情感、興趣愛好、意誌恒心、自我評估、社會交往等方麵。
人的成才主要依靠兩類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前麵的答疑中,我們對“智力因素”中的語言能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和專注力等方麵的培養及其方式作了介紹,同樣,“非智力因素”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少家長在對孩子實施教育過程中,往往隻注重小孩的智力培養,而忽視或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小孩的非智力因素,這是家庭教育的又一誤區。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假設:我們的個性在5~8歲之間定型,培養非智力因素應從小開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與家長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家庭教育在非智力因素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一樣,也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受環境與教育等方麵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非智力因素是一個人發展與成功的動力係統,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推孟先生曾在《天才的遺傳學研究》一書中指出:“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間,判別最大的幾種品質是取得最後成功的堅持力、自信力和克服自卑的能力。總的看來,這兩種人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多方麵的情感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及實現目標的內驅力。”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對超常兒童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這些孩子大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意誌,樂觀自信的性格和強烈的責任感。
一、家庭教育如何培養非智力因素
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不同於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托兒所、幼兒園及學校的環境和教育是在孩子成長的某個時期影響他們,家庭則不同。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踏上工作崗位直至成家立業之後,還會和家庭保持親密的聯係,還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終生的。
所以,家長要從家庭教育入手來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幫助孩子建立有利於今後發展與成才的動力係統。家庭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有很大關係。一個完整意義的現代家庭必須具備充足的智力資源和非智力資源。
那麼家庭教育如何培養非智力因素呢?
(一)注重營造家庭氛圍
一個完整意義的現代家庭,必須具備充足的智力資源和非智力資源。家庭在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時,應重點放在培養其情感、意誌、興趣、習慣、誌向等方麵。家庭成員可從以下三方麵來培養和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家庭應營造知識氛圍,促進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創新動機。第二,家庭應營造和諧氛圍。家庭各成員互相關心,和睦相處,使家庭充滿溫暖,可使幼兒在融洽、輕鬆的家庭環境中,學會關心別人,尊重別人,理解別人,情緒穩定,樂觀,熱情,學習效率高,心理健康愉快。第三,家庭應有民主氛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像一麵鏡子,能從孩子身上得到反饋。鼓勵得到自信,讚揚得到自尊,訓斥得到自卑。父母應在孩子做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地方。家長切記不能用空洞和不真誠的表揚來“懲治”孩子。父母應認真對待孩子的個人要求,幫助孩子成為有個性的人。
(二)加強親子溝通與正確指導
家長應采取易於為孩子接受的平等對話方式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則會拉遠自己與孩子的距離甚至使孩子產生隔閡及逆反心理,不利於家庭教育的實施。家長的所作所為是無聲的語言教育,良好的親子溝通培養優秀的內在品質。
我國翻譯學家傅雷先生堪稱教育孩子的楷模,他特別注重與孩子的思想交流,教孩子儀表、修養、禮節及做人的道理,與孩子交朋友,孩子一直受到他的教誨和指導。他的優秀育兒方法是值得廣大家長朋友學習的。
家長們還需注意到一點,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知識信息快速增長,這就要求家長們具有時代感,不斷更新觀念,加強學習,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求。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不斷指引他們,與孩子“共同成長”。
(三)善用情境教育
家長除了要對幼兒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外,還要善於運用一些“小話劇”對孩子進行正麵教育。例如爬山,可以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到達山頂,在領略自然情趣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體驗“無限風光在險峰”。家長如果同孩子一起爬山,孩子會受到鼓勵,會拚命向上爬,這樣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再如當孩子看到大海時,家長應告訴孩子隻有像大海一樣有包納百川的胸懷,才能廣闊無邊。當孩子旅遊陶醉於如畫的山水時,應告訴孩子,沒有環保,地球將會變得荒蕪,等等。
通過諸如此類的“小話劇”式的表演,使孩子在大腦中形成特定的意識,進而培養孩子自覺、堅強、心胸寬廣等全方位的高素質。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於樂
孩子經常關在小圈子裏,難免會產生厭煩情緒。家長應適時帶孩子外出旅遊或參加野外生存活動,既開闊眼界,又培養孩子獨立、吃苦耐勞及無畏的創造性心態,磨煉意誌,學會生存。家長也可以在家中適當安排幼兒做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及責任感,讓他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學會生活。還可讓幼兒利用節假日去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琴棋書畫,陶冶情操,充分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培養興趣愛好。也可教孩子遊泳、打球等,以此來培養他們的興趣和勇敢的品質。
嬰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廣泛的內容,下麵就一些專家們特別關注的內容做些介紹,供家長參考。
二、如何培養優良性格
什麼叫做性格?心理學認為:性格是一個人的“典型性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一個較成熟的人在各種行為中,總貫串著某一種典型的方式,這是經常的,而不是偶然的,這就是性格。
多年實踐證明,性格開朗樂觀的孩子成年後具有較強的處事能力,敢於直麵人生,勇往直前,豁達大度,與社會愉快地融於一體。下麵是與影響性格有關的幾個要素。
第一,環境要素。如果一個幼兒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而又沒有好的教養,隻是從小被嬌縱慣了,那麼,他就會產生“輕浮”、“散漫”一類的性格;如果他的家庭環境很困難,迫使他從小就得幫助家庭做事,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物,於是他就會形成“機智”、“靈敏”等等性格。
第二,教育要素。我在這裏說的教育要素泛指一切教導與影響。例如,當一個幼兒不幸處在十分艱難的境遇中,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勸他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養成安分守己的甚至是奴性性格;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鼓舞他堅忍不拔戰勝困難,久而久之,他可能養成樂觀的、堅強的、充滿自信的性格。
為了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優良性格,我先講認識,再講培養方法。
(一)對性格的基本認識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一般把性格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根據性格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學特征來確定性格的類型,可以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誌型。理智型的特征是冷靜、沉著、善於思索、觀察問題精細、喜歡用理智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情緒型的人感情豐富、強烈,做事積極、主動、熱情高,但情緒容易波動。而意誌型的特征是堅定、頑強、勇敢、果斷,具有自製力和恒心。
如果以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傾向於外部世界,還是傾向於內部世界作為劃分的依據,又可以把人的性格分內向型(感情內在、多思多疑、行為孤僻)和外向型(性格開朗、活潑、感情外露)。
如果按個人獨立性的程度來劃分性格類型,還可分為順從型和獨立型兩種。前一種類型的人,容易順從別人的意見,往往屈服於他人的權勢,或者比較溫順,易受暗示幹擾,不能適應緊急情況。後一種類型的人,具有個人信念的堅定性和獨立性,喜歡獨立活動和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自尊心和自信心較強。
由上可知,性格類型的劃分隻是相對而言。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純粹屬於某一類型的人,更多的情況是幾種類型的混合。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某個人就其性格來講有些古怪,但正是由於這種古怪性格,尤其是其中某一方麵的作用,使他在某一項工作和事業上做出重要的貢獻,而在其他方麵則有可能一塌糊塗。相反,有些人的性格看起來合乎人意,但在工作和事業中卻一事無成。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性格以固執、內向而出名,這種性格使他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生活的細節方麵,常常表現出驚人的幼稚,但是這種性格特征和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不無關係。又如,古代的張飛、李逵,以直爽、大膽、勇敢、剛烈和火爆而著稱,在戰場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但如果今天讓他們去站櫃台、做服務性的工作就很有可能出洋相。同樣,溫順、和氣、慢條斯理、易受暗示的性格,在處理家庭和同誌關係上較為有利,如果做服務行業工作也有可能成為一名受人稱道的服務員,但是如果讓他去搞科研,就不一定能取得創造性的成果。
我們應該有一種共識,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性格都有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要有相適應的工作。如果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在教育孩子時就應當注意不要製定一個框框強迫孩子去套,而應順其性格的特殊發展規律,及時地加以正確引導,防止反常性格的產生,如果出現了就及時幫助加以糾正。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生存過程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其中包含著從性格的不完善、不成熟到性格的完善、成熟的發展過程。為使更多的人具備完善、優良的個性品質,我們應當對孩子從小著手培育。當然,這種培育不可不顧嬰幼兒的實際情況而操之過急,而應當依靠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達到目的。
(二)嬰幼兒優良性格的培養
優良的性格,除了前麵我們講到的堅強的意誌外,還包括開朗、熱情、專注、忍讓、勇敢和獨立思考、自信等方麵,對嬰幼兒的性格培養,應向這些方麵努力。
1.開朗
開朗即性格活潑、爽朗、心胸開闊。這種性格使人情緒樂觀,興趣廣泛,有利於嬰幼兒的身心健康。
一個人能否形成開朗的性格,與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影響嬰幼兒性格的不良因素有三種:
(1)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鬧,甚至時而拿孩子出氣,使孩子感到缺乏家庭溫暖,心理壓力很大。
(2)家長對子女要求過高,控製過嚴,束縛了孩子的自由,容易使孩子背上思想包袱。
(3)父母萬事包辦,不適當地製約孩子的主動性,孩子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憂鬱、沉悶等不良性格。
要培養孩子的開朗性格,無疑首先要消除上述不良因素,同時,還要讓孩子多接受大自然熏陶。人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久居鬥室,一旦遠足,飽覽山川,就會感到豁然開朗,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心胸也為之一闊。親自感受磅礴的山川、無垠的原野,胸中的煩悶、憂鬱能夠頓然冰釋。大自然確實是陶冶性格的最好課堂,在那裏可能接觸到許多新鮮的東西,激發起更多的興趣和更高的熱情。如果把孩子整天保護在家裏,不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必然會封閉孩子的心靈。興趣少、心胸狹窄等性格特征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2.熱情、專注
具有熱情專注性格的孩子,不僅能關心幫助別人,而且自己做事情也能專心致誌、全力以赴,生活充滿活力。相反,感情淡漠的兒童,大多對什麼都興趣索然,提不起精神,或三心二意、虎頭蛇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是兩個孩子一起看電視,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一個專心致誌全神貫注,聽大人把故事講完,或看完一個節目才離開;而另一個卻心神不定,邊看(聽)邊開小差。這說明前一個孩子具有堅持看電視或聽故事的熱情,所以能專注,而後一個孩子缺乏這種熱情,也就無法專注。
從曆史看,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多具有熱情、專注的性格特點,甚至因對某一事物的高度的專注,而出現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資料介紹數學家陳景潤常常因思想高度集中,而鬧出許多笑話。不是穿錯了襪子,就是走路時撞到樹上,還問誰撞了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一次一邊散步一邊深思,天下雨了,他一隻腳陷進了爛泥也沒有發覺,結果一隻腳穿著鞋,另一隻腳穿著襪子仍舊朝前走。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從童年時期就專注於植物世界,他說,隻要為了培養某種植物能成長起來,我會不顧一切地去完成這一誌願。往往因為過於熱情,以至於對生活的一些瑣事漠不關心。正是因為這種熱情、專注的性格特征,才能使他長時間地專注於生物學的研究,為人類做出貢獻。
由此可見,熱情專注的性格對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是多麼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嬰幼兒這一優良品質呢?
(1)教育孩子專心致誌。
值得推薦的一個好辦法是培養孩子對簡單、重複性事情常做不厭,因為這是熱情專注的表現。對簡單重複的事物能表現出熱情專注的品質,對複雜、新鮮的事物就更不待說。
(2)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和堅韌性。
這是促使注意力集中,持久的力量和保證。
(3)不要責備孩子的幼稚行為。
父母要熱情、和氣地對孩子,不要過多指責孩子的幼稚行為。有些原本性格熱情的孩子,因在某些事上顯得幼稚些,如果遭到指責,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正如明朝哲學家王守仁說過的,大抵孩子的性情,喜歡自由活動而害怕受限製,好比小草剛發芽時,理順了就茁壯成長,反之,就會死亡枯萎。也就是說,孩子終究年紀小,童子稚氣,不可苛責,要多加引導,這樣才能逐步成熟,又不失熱情之個性。
(4)讓孩子多接觸新鮮事物。
多讓孩子接觸新鮮、稀奇的事物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熱情和專注就會由此而生。
另外,還要特別重視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如果父母對生活、對周圍的一切態度冷漠,要想在孩子的性格中輸入熱情的基因,那就很困難了。
3.克製、忍讓
克製、忍讓是同任性、自私相對立的。一般認為,孩子經常表現出任性、自私,是由於父母的溺愛造成的。在獨生子女中尤為多見。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比較特殊,其親人尤其是父母,對他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孩子犯了錯誤,親人包庇縱容,孩子打了別人,親人為他撐腰打氣等等,這很容易使孩子養成不講道理的不良品質。
要糾正孩子任性、自私的壞習慣,父母要找到孩子任性的原因,對症下藥。如果是自身的原因,就應當從自身去糾正,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是孩子的原因,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針對自尊心較強而偏於安靜的孩子,可用正麵教育法,即當孩子因某種原因發強脾氣時,要給孩子講道理,並用激將法使孩子學會克製自己。比如,可對孩子說:“好孩子是講道理的,寶寶爭取做一個好孩子;爸爸媽媽喜歡講道理的孩子,寶寶要不要爸爸媽媽喜歡呢?”而對活潑的、主動性較強的孩子,就不宜采取這種方法。因為這種方法使孩子處於一種被動地位,易引起反抗情緒,因而可旁敲側擊,通過講故事、說笑話等形式啟發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對,然後主動地糾正。如果這兩種方法起不到作用,就應當使用強製性措施或幹脆置之不理,任其一人去鬧,等他鬧到一定程度,看到周圍沒有一個人注意他,他便會意識到,這種創造性不靈驗了。於是,孩子會慢慢平靜下來,甚至會主動與大人講和。這時候,父母再去引導,效果就會比較好。當然,在實行強製性措施時不要過分,如毆打孩子、嚴厲地責罵孩子等,應避免造成兒童心靈上的創傷。同時,在置之不理時,一定要注意貴重物品的安全,免得任其一人胡鬧時造成損失。
在兒童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相處時,父母要教育兒童學會寬宏大量對待別人,凡事要顧全大局,不要隻考慮個人利益,斤斤計較個人得失;要有長遠目光,為了長久的友誼而做暫時讓步,不要隻顧眼前利益,把夥伴之間的關係搞僵。
有些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學會克製忍讓,會讓孩子吃虧。在他們心裏,忍就是懦弱,就是不顧原則地遷就別人,其實這是一種誤會。忍讓是為了更好地處理與其他人或集體的關係所采取的有原則的讓步,是一種無私的行為,它和懦弱是完全不同的。“老好人吃虧”的現象曾在十年內亂中普遍存在,隨著社會風氣的好轉,這種反常現象正在日趨減少。如果為了所謂的“將來孩子不吃虧”而放縱他們的任性、自私,結果不但會養成孩子的惡劣性格,而且孩子走上社會之後,也是免不了要吃苦頭的。
4.勇敢
初生的嬰兒,除了對大的聲響、無依無靠等有本能的懼怕外,尚不知道什麼是可怕的,因此隨便什麼都敢摸、都敢往小嘴裏塞。隨著年齡的增大,生活經驗增多,開始怕那些給他造成痛苦的東西,如怕吃藥、怕打針、怕燙過他的開水壺等等。但這些屬於個別性的條件反射,而造成膽小的真正原因在於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因為對於孩子來講,形成其性格的生活環境首先是家庭,特別是父母本身的言行和對兒童提出的要求。據研究,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厲、專斷,事事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不讓他們提出獨立的見解和開展獨立的活動,並常常使用恐嚇和威脅的手段。那麼,孩子處於一種怕挨打、挨罵的心理狀態之下,怎麼能夠勇敢起來呢?另一方麵,有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於孩子過分寵愛,“捧在手裏怕涼”,“含在嘴裏怕熱”,生怕孩子出什麼事,把孩子的手腳捆得死死的,這也不準,那也不行,使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結果強化了孩子對父母及他人的依賴心理並可能導致懦弱、畏縮、任性、驕橫等不良性格。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敢性格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讓孩子勇於麵對困難。
父母應當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比如,孩子走路摔跤是常有的事,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既不要急於去扶,也不要訓斥孩子不看好路,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這種做法無形中培養了孩子勇敢的意誌品質。平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找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鍛煉場所,如上海有些公園設有專供孩子遊玩的“勇敢者之路”,在這條路上設有獨木橋、障礙牆、深溝塹壑等等,膽小的人是走不到底的,讓孩子經常在類似這樣的場所進行鍛煉,對培養勇敢性格肯定會有好處的。
(2)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多種集體活動,例如做有趣的遊戲及體育鍛煉,從而培養其機智、大膽、勇於取勝的精神和堅韌、果斷的意誌。
當然,優良性格的特征遠不止這幾點,其他如正直、同情心、善於交際等方麵也需要父母去精心培養。
5.樂觀
(1)讓孩子自己做主選擇。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出一點差錯,便凡事統統包攬起來,如孩子吃什麼、讀什麼、玩什麼等均由父母包辦,孩子毫無自己選擇的餘地。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賴心理漸漸根深蒂固,成年後遇事也就毫無主見。作為家長,應多留意讓孩子自主選擇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愉快的心境,如吃飯時讓兩歲半的孩子自己選擇吃胡蘿卜好還是吃黃瓜好,或讓六歲的孩子決定愛看哪個動畫片。
(2)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
這就要求家長應首先設法與孩子搞好關係,樹立榜樣,同時隨時留意教育孩子學會與其他孩子友好往來,和睦相處,還應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家庭成員間要多注意情感交流。
(3)教會孩子知足常樂,防止嬌慣。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易造成得到就是快樂的錯覺。孩子玩具太多,就會不愛惜,更不會動腦筋想出其他玩耍娛樂花樣來。因此,應教育孩子知足,充分利用手頭現有的資源,創造多種玩法,從中獲得樂趣,受到啟迪。
(4)努力培養孩子具有廣泛的興趣。
興趣廣泛,善於自娛,興趣單一,有如沙中樓閣易坍毀。比如,孩子一心迷於遊戲機,一不讓玩,便會終日哭鬧,或悶悶不樂。若興趣廣泛,心胸開闊,不玩這樣可以玩那樣,情緒飽滿,智力發展就會比興趣單一的孩子要快得多。
(5)教會孩子從不快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