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獨生子女的家教藝術(2 / 3)

(二)獨生子女的不利條件

獨生子女雖然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少有利條件,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如果教育不得當,那些豐裕的物質條件就可能變成子女嬌生慣養的溫床。如果過分遷就、溺愛,就會使子女形成某些不好的心理素質。所以,我們還應該看到獨生子女成長中的不利條件,促進健康教育。

1.獨生子女的獨特地位易形成惟我獨尊

獨生子女在父母眼中是獨一無二的,是父母關懷、愛護的惟一對象。如果教育方法不對,愛得過了頭,變成了溺愛,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整個家庭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就成了“小皇帝”。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認為自己天生就是應該得到照顧的,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從而形成惟我獨尊、自私等性格。

2.獨生子女適應能力一般較差

過多的照顧使孩子適應能力差,也使孩子的健康受到影響。父母把獨生子女往往視為掌上明珠,總得一切都為他們辦好,不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這樣嬌生慣養的結果,致使子女驕氣十足、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適應環境能力差。物質生活上過分優厚,也會造成子女偏食、挑食,得不到全麵營養,使他們的發育和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3.獨生子女缺少集體活動

缺少同齡夥伴的集體活動易使獨生子女膽小怕事,或者專橫跋扈。獨生子女自幼與兒童世界隔絕,整天與成人交往,這樣使他們沒有機會與同齡夥伴集體玩耍、遊戲等。這一方麵可能會使他們變得膽小怕事,在集體活動中畏畏縮縮,另一方麵也可能使他們變得恣意放縱。這往往不利於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

4.父母對獨生子女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心願,父母希望獨生子女成才的心情很急迫。往往是孩子剛出世,父母就都為孩子規定了奮鬥目標和抱負。這種做法對孩子是危險的,因為這樣會使孩子長期生活在超常精神壓力下,不能像普通兒童一樣自由自在地快樂成長、休息,長期下來,反而會逐漸使孩子喪失了原有的興趣,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獨生子女的家教藝術

從前麵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獨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長,能否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有用之才,問題並不在於獨生子女本身,而在於家庭教育是否得當。對獨生子女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一)要多讓孩子加入到同齡夥伴中去

由於獨生子女在家裏沒有一起玩樂的親密小夥伴,往往使孩子形成不合群、孤僻的性格。所以,做父母的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與同齡夥伴交往,讓他們同左鄰右舍及親屬的孩子在一起玩樂、做遊戲等,這樣會培養孩子的合群性,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和其他人交往時應具有的良好品德。條件允許的話,應把子女送到托兒所、幼兒園去。托兒所、幼兒園是兒童集體生活和受教育的好地方。在那裏,他們同許多同齡夥伴在一起生活、遊戲,在活動中遵守共同的規則,能學會同別人合作。這樣比較有利於對獨生子女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在托兒所和幼兒園,他們不再可能像在家裏一樣處處優先,而是受到平等對待,這也有助於培養他們與別人平等相處的習慣。

(二)要多讓孩子親自動手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剛開始,可以依靠父母的幫助,以後就要逐漸放開手腳去讓孩子自己獨立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鍛煉。父母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做出決斷的能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決定。父母可以在旁邊幫助而不要包辦。孩子隻有憑借自己的活動來親自進行探討,獨立思考、獨立決斷,才能增強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發展他們的獨立性。

(三)要盡量避免孩子早熟

由於獨生子女缺少同齡夥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成人中間,雖然有利於他們增加知識量、拓寬知識麵,但有的家長由於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特點,過早地將成人的要求“灌輸”給孩子,很容易造成獨生子女“早熟”。表麵上看,似乎他們知道的事情比一般孩子多得多,他們使用的詞語也比一般孩子“老成”得多。其實,這種早熟現象所獲得的是缺乏實際經驗的一鱗半爪的知識,是一知半解、徒有其表的辭令。如果碰到實際情況,就會一籌莫展,嚴重的還會使孩子產生神經質或情緒不安。所以,做父母的,切忌向孩子“灌輸”其不理解的東西,因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是天真幼稚的,他們需要和同齡夥伴玩樂遊戲。

(四)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

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家庭環境是兒童生活的第一環境,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比其他社會環境和社會教育的作用要大。因為在幼兒期時,兒童自下而上的每個方麵都離不開家庭。家庭是幼兒心理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不幸、變遷、波折等,都可以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心理穩定,或者造成情緒不佳以及出現許多不良的反映。隻有溫暖和睦的家庭,才是幼兒幸福的家庭,能為幼兒提供心理和生理保障。也隻有這樣的家庭,才能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環境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它對兒童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在兒童稚嫩的心靈上烙下深深的印記,家庭環境有意無意地對幼兒發揮著導向作用。

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引導兒童健康成長。消極惡劣的家庭環境則引導兒童走邪路。要使兒童健康發展,做父母的應盡量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五)樹立良好的榜樣

身教重於言教,樹立良好的榜樣,是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藝術。幼兒往往善惡不分,模仿性強,他們的言行舉止等生活習慣正是通過對周圍的人和事,尤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的模仿而形成的。良好的榜樣,會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健康的言行舉止;壞的榜樣,則會引導孩子形成壞的生活習慣和醜惡的言行舉止。家庭成員在態度上的微小改變,兒童都會深刻感覺。例如父母在家中行為粗暴,或者吹牛,或者酗酒,父親對母親無禮,或做更多的壞事,那就害了孩子,甚至會把他們培養得很糟糕。為人父母必須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六)寬嚴並濟,有張有弛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非常需要父母的愛。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失去父母的愛,特別是失去母愛,往往會對孩子的發育成長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

但是愛護並不是溺愛,即不是無原則地、過分地寵愛。許多家長常常把握不住愛的分寸,而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例如,在物質生活上超過了一般孩子所需要的限度,過分地滿足吃喝玩樂;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與否,一概遷就讓步等,這些表麵上看來是對孩子的愛,實際上正是這種“愛”給孩子帶來了不良的後果。比如,過分的寵愛,使兒童失去自主,過分的遷就,使兒童喪失了自信心等等。

與“愛”相應的就是“嚴”。嚴格要求也要有分寸,過分嚴厲是有害的。不僅在農村,而且在現代城市,我們常看到一些做父母的對待不聽話的兒童,輕則大聲訓斥,重則棍棒侍候,結果如何呢?一開始還是有效的,但很快就會失去作用。我們常聽到一些父母發出這樣的感歎:“這孩子越打越疲!”。一開始,兒童對體罰還是有一定的恐懼感,可次數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以至於形成條件反射。每當做錯了一件事之後,馬上就聯想到挨打,等到他們也成為父母的時候,也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事實上,當兒童稍大一點時,就開始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弟妹以及周圍的小朋友了。有些兒童為了逃避父母的教訓,或學會了撒謊,欺騙父母;或頂撞父母;或離家出走,尋找“教育避難所”。據有關青少年犯罪調查資料表明,不少青少年正是受不了棍棒“教育”才離家出走,違法犯罪的。

由此看來,“愛而不”和“嚴而不愛”都是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的。此外,父母愛憎無常,在嚴忽寬,對兒童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害的。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應當是寬嚴相濟,有張有弛。對待子女既愛護、寬容,又嚴格要求,這樣就會使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父母的威信就會大大提高,家庭教育也就會更為順利。

(七)學會獎懲的藝術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兒童做了好事,興衝衝地告訴父母,以博取父母的獎勵;有的兒童做了錯事,就想方設法隱瞞,恐怕父母知道而受到懲罰。這說明,兒童有一種對獎勵的歡悅情感和對懲罰的恐懼情感。在家庭教育中,對表現好的兒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表現差的兒童則及時給予批評和幫助,這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目前家長們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說幾乎每一位家長都懂得用獎懲的方法教育兒童,但能夠運用得適度的家長就為數不多了。

就獎勵而言,作為家長,首先要處理好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的關係。物質鼓勵有時是必要的,如三歲前的兒童,對精神鼓勵的認識和體驗少,可以以物質刺激為主。但獎勵給孩子的不應該是錢和食物之類的東西,而應該是有利於孩子智力開發的東西,比如智力玩具、連環畫等。

不過,總的來說,獎勵應以精神鼓勵為主。實際上,精神鼓勵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有一項兩歲兒童開門的試驗:一打開門就能見到父母的一組,很快學會了如何把門打開;而打開門之後見不到父母隻看到一張畫的一組,卻沒有學會。這表明,如果孩子每次有所成就(如成功地開門),就能立即獲得適時的鼓勵(見到母親),則學習效果遠比未受鼓勵者,或未經常受鼓勵者好。但這種鼓勵也不能過分,過分就容易使兒童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把自己孤立起來。

就懲罰而言,有人主張懲罰可以使孩子迅速改正錯誤,有人則認為懲罰會給孩子幼小心靈留下創傷。我們覺得,懲罰和獎勵,都是說理教育的輔助手段。我們理解的懲罰並不是常見的斥責、打罵、不準吃飯等有損孩子健康的手段,而是比較合理的、利於強化說理作用的懲罰方式。如孩子屢次在外麵打架,家長就可以限製他外出活動的時間,並向孩子說明不準外出的原因,提出改正缺點的要求。對於入學前的幼兒來說,一天不能外出玩耍,比打他幾下還要難受,但不至於在他心靈深處留下傷痕。

(八)善用啟發式教育

兒童本來有求知的欲望,好奇和勇於探索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對什麼事物都感興趣,這就為父母進行啟發式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啟發式教育實際上是兒童在成人的啟發下進行的自我教育。因此要求家長不要事事領著孩子走,而要讓他自己“開辟道路”。比如一看就明白的事情,一定不要教他,對於比較複雜的問題,要幫助他一步步理清思路,在成人引導下,最終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有時給孩子講故事,也不要一下子講完,要給孩子留下繼續思考的餘地,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德國著名詩人歌德的母親,為了培養歌德的想像力,就時常使用這種辦法。她每天給歌德講故事,但常常講到某個段落就停下了,就像我們章回小說裏的“且聽下回分解”那樣。她把故事剩餘部分的情節留給歌德去想,幼年的歌德為此作了種種猜想,有時還同祖母商量,等待著第二天故事情節的發展。第二天,母親先請歌德說,他是怎樣想的,然後母親再把故事講完,當歌德“猜中”的時候,他就高興得跳起來。這種活動,發展了歌德的想像力,給他以後的寫作帶來了極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