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不是認為你特忙,以至於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2.你是否認為金錢的多少與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相關?
3.你是否願意讓你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4.你有沒有打罵過你的孩子?如果有,你能回憶起原因嗎?
5.你能說出孩子的興趣嗎?你肯定嗎?
6.在你的潛意識中,你認為自己有沒有把個人未實現的願望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美國人是十分注重兒童的家庭教育的。在美國,許多家長認為,對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社會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因素有時在很大程度上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將影響兒童今後的發展乃至一生。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生養孩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在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延續了一條養兒防老、添丁增口的經濟生命線。
改革開放以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逐漸形成。人們在日漸公平的競爭環境中,開始意識到自己知識淺薄、後勁不足。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進一步推行,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上一代生不逢時、壯誌未酬的感歎都化為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感情傾注在下一代身上。這時,父母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行為能力方麵,或多或少都帶有在下一代身上重塑自我的色彩。
家庭對孩子實施教育的大方向一致,手段和方式卻有不同。有的家長問,麵臨獨生子女,家庭應該如何教育?
一、家庭教育亟待提高的認識問題
同20世紀80年代相比,現在的家長文化素質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明顯加強;家庭教育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對子女教育的精力投入明顯增多。但是,家庭教育外在條件的日益完善並不等於家庭教育質量與效果的優化。在具體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家教態度、方式、內容、形式及策略仍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獨生子女早期教育現狀
在武漢市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令人擔憂,這個調查結果也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顯示當前獨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期望過高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家長絕大多數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學。越是文化水平高的家長,對子女上大學的期望表現得越為明顯。為了使這種期望不至於落空,一些家長為孩子請過家教,讓孩子參加過特長班,額外為孩子布置家庭作業,為讓孩子專心致誌地學習,不讓孩子幹家務活。
2.溺愛過度
一半以上的家長在養育孩子方麵不惜代價。每月給孩子零花錢不少,每逢孩子過生日,家長想到和做到的是給孩子“做好吃的”,甚至帶孩子到飯店舉行“生日宴會”。平時幫孩子打洗腳水的家長也為數不少。
3.幹涉過多
家長對孩子的幹涉除了上麵提到的種種表現外,還集中地反映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分關注及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上。當孩子沒考出好成績時,家長大都會把孩子狠狠教訓一頓。
4.家長不懂家教方法
在被調查的家長中,有少半家長認為自己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一半以上的家長對輔導孩子學習感到力不從心,也有少數從未輔導過孩子。在教育孩子方麵,夫妻的意見總是不一致,家長在孩子麵前說謊話等,這說明一些家長其自身價值觀念、道德水平也存在缺憾。
5.家長欠孩子許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縱觀今日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就大多數家庭而言,基本上都是物質豐厚有餘而素質教育不足。有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好吃懶做,花錢如流水。有的孩子心裏隻裝自己,沒有別人,沒有禮貌,缺乏起碼的道德修養。他們認為父母應該成為自己幸福的源泉,欠下他永遠還不完的債。那麼,父母究竟欠孩子什麼呢?
(1)欠以自己的良好形象給孩子樹立學習樣板。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寶貴的財富,父母的足跡是孩子的裏程碑。有了榜樣,孩子才會模仿父母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
(2)欠對孩子進行艱苦奮鬥的思想教育。孩子性格脆弱,經不得一點風浪。溫室的鮮花,成材也難。我國多少有成就的人都是從逆境中崛起的。
(3)欠對孩子進行自立自強精神的教育。孩子成人後也離不開父母的庇護。有人說,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
(4)欠對孩子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孩提時代“以我為中心”,長大後對父母不孝順不敬養,在社會上表現為極端個人主義,目空一切,放蕩不羈,不懂禮貌,不要紀律,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父母欠下的是永遠還不清的債。
根據以上一些情況,一些專家學者們向家長朋友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要孩子在群雄逐鹿中捷足先登,家長先要練好自己的“內功”。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雙腿“殘廢”,那麼,不妨放下孩子,讓他自己走路。
分數不是一切,在孩子的成長中,還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二)青少年犯罪的啟示
家庭教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從大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迷途的少年朋友大多出在“問題家庭”,如果家教環境不利於嬰幼兒健康成長,孩子就會從小埋下“不安分”的種子。
1.婚姻裂變,家庭教育失控
父母離異的直接受害者是子女。離婚使家庭失去完整性,在感情創傷的打擊下,有的家長對子女冷漠專橫,甚至將親生骨肉看做重新獲得幸福的絆腳石,因此,經常打罵有加;有的人離婚後便對子女倍加溺愛,而對其缺乏應有的約束和教育。如個體戶李某,發現丈夫另有新歡後決意離婚,並帶走自己的兒子。獨生子失去父愛後性格孤僻、冷漠。李為了讓兒子高興,不惜花3萬餘元為其買了一輛高檔摩托車。後來,孩子學業荒廢,一味地沉湎於吃喝玩樂中,終因侮辱婦女、尋釁滋事,以強奸罪送入少教所。
2.缺少監管,家庭教育弱化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每天忙於工作,孩子則閉門讀書。有的父母很少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導致一些少年闖入法律誤區。高中生張某,在看了電視上的床上戲之後,便經常帶一些女孩回家,學習成績直線下降。但他的父母隻是對他學習成績下降而大發脾氣,造成張某反感、抵觸,離家出走,與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結交,終因參與賣淫嫖娼而鋃鐺入獄。
3.行為不良,家庭喪失行為楷模
有的家長自己行為不檢點,喪失了父母的楷模和示範作用,家長成了孩子的“差師壞友”。李某從小放學後就在父母經營的小攤玩耍,在他的記憶裏,司空見慣的是父母在做生意時短斤少兩、以次充好的蒙騙行為。父母的不文明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成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師”。
4.簡單粗暴,家庭教育扭曲
有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上隻想用拳頭解決問題,對孩子訓斥天天有,打罵三六九。對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強的自我意識不以為然,反而采取各種手段橫加幹涉,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正常成長。高中生王某,由於學習心理壓力過重,成績不穩定,因此經常遭到家長的訓斥和打罵,引起王某神經係統紊亂,經常外出遊蕩,最後被人引誘吸毒而被收容。
5.缺少法製教育,家庭教育規範性差
在家庭教育中,以法施教幾乎是一個空白。大多數家長認為,法製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是成年人的事,家教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搞好學習以及文明禮貌就夠了。忽視了在家教中用法律法規來規範孩子的言行。隨著法律法規的出台,如何讓青少年在成長的各個階段,了解與自己關係緊密的法律法規知識,並用其規範自己的行為,不但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也應該是家庭的責任。
二、正確認識獨生子女
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獨生子女問題也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有關專家的研究。國外專家的研究和我國近年來的一些調查表明:獨生子女並非是什麼“問題兒童”,他們的身體條件是優越的,他們的身心發展大都是良好的。如:身體是健康的、智力發展是正常的,且一般都高於非獨生子女。
人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等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他所處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獨生子女的成長與環境因素有關。“人創造了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
研究表明,由於獨生子女所處的獨特環境,如果不注意科學的教育,他們會比一般兒童更容易形成不合群、不禮貌、任性、孤僻等性格。但獨生子女的獨特地位也有利於他們成長的一麵。這就要求家長必須了解獨生子女成長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力爭揚長避短,對他們進行正確、科學的教育。
獨生子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獨”字,他們生長在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兄弟姐妹之間的交往是兒童最早的社會交往。這種交往,既有利於手足之間的親密接觸,又有相互製約和幫助教育作用。“獨”字給獨生子女成長帶來了一些有利條件,也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
(一)獨生子女的有利條件
獨生子女是家庭的“獨苗”,年輕父母都很重視對他們的教育,其自身與非獨生子女相比,有得天獨厚的成長條件。
1.獨生子女的身體體質一般較好
獨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年輕力壯時降臨人間的,母親在懷孕期間能得到現代醫學的關愛和保護,還能得到丈夫更多的體貼和照顧,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營養充足,這些都有利於胎兒的健康發育。因此,近幾年出生的獨生子女的身體大都比較健壯,生長發育良好。
2.獨生子女的成長有良好的物質條件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的工資水平還不算高,撫養子女要花去相當一筆家庭收入。一般來說,獨生子女家庭的經濟條件要比非獨生子女的家庭好。相比之下,較優越的生活及營養、保健等條件更有利於促進兒童神經係統及身體各部分的正常發育。
3.獨生子女的成長有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一般得到父母充分的愛撫。對兒童來說,愛的滿足,為他們心理正常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有充分的父母之愛的情況下成長的兒童,一般地說,性格開朗、心情愉快、聰明活潑。那些得不到父母之愛的兒童就往往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4.獨生子女有良好的教育條件
現在的家庭十分注意對兒童的早期教育,以充分開發兒童的潛能。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這一方麵使得父母會把更多的業餘時間與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如果教育得法,就會促進子女智力的發展,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意誌與性格。另一方麵,獨生子女由於缺少同齡人作伴,主要是在成人的環境中成長,除父母之外,還有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成人的知識要比一般兒童豐富、廣泛,這樣能使獨生子女更快、更容易學到更多的社會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