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衣食住行開始的生存能力培養——關於家庭環境與親子教育(1 / 3)

問題答家長

1.作為一個母親,同時作為一個女人,你會不會因為擔心影響自己的形象而過早給寶寶斷奶?

2.如果寶寶吵鬧不停地要買零食吃,可是你覺得對寶寶健康不利,你會怎麼辦?

3.寶寶不想去幼兒園怎麼辦?

4.你有沒有為寶寶的安全而經常認真收拾家裏?

5.你認為鼓勵孩子多做家務有沒有意義?你認為讓孩子幫忙做些家務困難嗎?

有家長問,養個胖寶寶好嗎?孩子到底是胖好還是瘦好?《武漢晨報》2001年7月17日刊發了四位母親的回答,推薦如下:

我的孩子,瘦瘦的,語言能力卻超過了同齡小孩子,口齒清晰,反應敏捷,成天蹦蹦跳跳的,人見人愛。所以,養個小孩,隻要能吃、能睡、能拉、能玩,就不必過於擔心。相反,養個小胖墩,卻可能會擔心脂肪過量堆積而誘發心髒病,還可能引起同齡小朋友的恥笑而產生自卑感。

過胖不代表健康,也不是營養好的表現。太胖的孩子體內有大量的脂肪,脂肪在體內過分積累,將會引起髒器功能障礙,影響心肺功能,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膽石症等,上述的疾病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

寶寶在1歲過後仍然很胖,那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因為肥胖的孩子除了行動笨拙,逗人笑話外,最主要在於對健康的影響,肥胖能引發許多疾病,對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年輕的父母們應該注意把孩子的體重控製在正常範圍內,甚至寧願偏瘦一點也是好的。

我覺得寶寶過胖問題多多。一是寶寶過胖,由於體重增加,皮下脂肪堆積,對心髒和呼吸係統都增加了負擔。很多胖孩子平時好吃懶做,稍一運動就氣喘籲籲,肥胖持續到成年還容易得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二是胖孩子往往食欲好,碰到美味佳肴,常暴食暴飲,狼吞虎咽,不利於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且對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

由上可知,育兒是一門學問。作為孩子的父母,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小兒膳食,保證孩子正常發育的同時,特別要防止物質營養過度,影響孩子的健康。

一、讓孩子吃出健康來

家長問,養個孩子,從0~7歲,不同生長期飲食的內容不同,方法不同,父母應該怎樣分期科學喂養呢?根據陳金吾、楊培雲等專家的研究和國際衛生組織的有關要求,家長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嬰兒時期注重母乳喂養

母乳為嬰兒的天然食品,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一般而言,6個月以內采用純母乳喂養者稱為母乳喂養。

1.為什麼母乳喂養好

(1)母乳營養成分好。

母乳包含著一個健康嬰兒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母乳的蛋白質質量最好,利用率較高,脂肪在胃內形成的凝塊較小,易於消化吸收。嬰兒一天的熱能攝入量,50%來自母乳。母乳中所含乳糖在嬰兒小腸中可以變成能量,有利於小腸功能的正常進行,促進鈣的吸收。這種糖在小腸中還可以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孳生,有利於預防腸道受細菌感染。母乳所含的無機鹽量較少,這對腎髒尚未發育完善的嬰兒,不會增加負擔。母乳中的鈣、磷比例適合,如有充分日曬機會,嬰兒期常見的佝僂病可免於發生。母乳還含有維生素和幫助消化的酶,有利於乳汁的消化吸收。

(2)增強嬰兒免疫力,有利於嬰兒健康。

母乳中含有抗體和其他免疫因子,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多量的免疫球蛋白,能和腸內病毒及細菌結合而抗病。在母乳中還含有多種抗體,能抑製微生物的生長,使嬰兒避免受細菌感染,不易發生腹瀉等腸道疾病。

母乳具有溫度適宜、清潔無菌、經濟等優點,哺喂方便。母親自己喂奶,還能及時發現嬰兒的寒暖、疾病,便於及早診治。

(3)母乳喂養對維係母嬰感情有極大影響。

當母親喂哺孩子時,種種愛撫和偎抱的親昵動作,對嬰兒情緒、智力和性格的發展均起一定作用,並使孩子得到安全感和愉快感。

由此可見,母乳喂養不僅有利於嬰兒健康成長,也有利於母親的產後康複。凡有條件哺乳的母親,都應該用母乳喂哺嬰兒。

2.怎樣用母乳喂養新生兒

(1)母乳喂養的時間與方法。

專家主張在母嬰健康的情況下,越早開始喂奶越好,即嬰兒出生後半小時內就可開始喂奶。母乳喂養時應注意衛生,喂奶前要洗手和清洗乳頭,口鼻不要直接對著嬰兒,患感冒時要戴口罩喂奶。喂奶時用一隻手的中指和食指在乳頭下方輕壓乳房,再把乳頭放入嬰兒口內,這樣不會妨礙嬰兒呼吸,也避免因乳汁流出過快而嗆著嬰兒。

嬰兒出生的最初3天內喂奶時間要短,第一天每次每側哺喂2分鍾即可,第二天4分鍾,第四天以後,可一次喂15~20分鍾。新生兒前兩周內自身會調節吃奶次數,一般一天可喂8~10次。

兩次喂奶的間隔時間,不能嚴格規定。初生兒第一天喂奶可4~5小時1次,第二、第三天可4小時1次,第四天到第九天可2個半小時1次。隨後可延長到隔3小時左右1次,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喂奶。白天要盡可能按時喂奶,夜間嬰兒入睡後可不喂奶,這樣母子都能得到休息。到3個月以後,開始減少夜間喂奶次數,半歲後爭取養成夜間不喂奶的習慣。

喂完奶後,母親要把嬰兒起立抱起,讓頭靠在母親的肩上,用手輕輕在嬰兒背上拍幾下,使咽到胃裏的空氣溢出,以免吐奶。也可以把嬰兒放在膝上坐著,用你的一隻手支撐嬰兒的頦部,另一隻手拍。

(2)母乳喂養的正確姿勢。

①坐勢:母親坐在椅子上,將腳墊高,抱著嬰兒喂奶。

②半臥勢:母親後背墊一個枕頭,將嬰兒墊高緊靠乳房。

③躺勢:將嬰兒頭部稍墊高靠近母親喂奶。

3.怎樣判斷孩子是否吃飽了

一般喂完奶後,小兒安靜入睡,醒後精神愉快,體重正常增加,食欲良好,大便每日2~4次,金黃色,稠粥樣,這表明奶量充足。若小兒每次吸完還含著奶頭不肯放,或吸奶時要費很大力氣,但不久就不願再吸而睡著了,睡不到一二小時又醒來哭鬧,有時猛吸一陣就把奶頭吐出來哭鬧,體重不增加,大便量少甚至便秘,有時則解稀薄發綠的大便,情緒不好,這些是奶汁不足,小兒沒有吃飽或有病的表現。也可以在哺乳前後,稱量嬰兒體重,如相差100~200克,表明奶量充足。如母乳不足,就應考慮補充其他代母乳食品。

目前提倡新生兒初生一周內,隻要是因饑餓哭,就給他喂母乳,不需定時間,因母親最初哺喂,乳汁量少,新生兒吃不飽,所以不需定時。

喂奶前,嬰兒啼哭,可不去管他,這有助於嬰兒肺部的擴張,但嬰兒因饑餓過於哭鬧,應提前喂奶。夜間要盡量延長喂奶的間隔時間,有利於母嬰休息。

新生兒白天在兩次喂奶之間,可加喂30毫升溫開水,並隨月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喂水量。

4.怎樣鑒別和處理溢奶與吐奶

溢奶是嬰兒的一種常見現象,隻要適當喂養和精心護理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發生。因為新生兒的胃是橫躺的,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賁門和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幾乎處在同一水平麵上,不像成人的胃呈斜麵立狀。另外新生兒胃的容量較小,賁門肌肉發育尚不完善,關閉不嚴,容易引起胃內奶汁倒流。尤其在喂奶後換尿布、哭鬧或多動時,更會發生溢奶現象。有的是因為用奶瓶喂養,乳汁未充盈橡皮奶頭,使空氣大量吞入,造成胃體過度膨脹而引起溢奶。為了預防溢奶,一般可采用坐著喂奶,防止給嬰兒吸進大量空氣。在喂奶時,當母親感到自己奶水太急,可用手輕按乳頭或把乳頭從嬰兒嘴裏拉出,流掉一些奶後再喂。喂奶後輕輕抱起嬰兒,頭部靠在母親肩上,用手輕拍背部2~3分鍾,待聽到嬰兒打聲,表示胃內氣體已被排出,再輕放在床上。剛睡下時最好取右臥位,使胃的賁門朝上,一般30分鍾後奶汁進入腸腔,這時就可以平臥或者左側臥了。

吐奶與溢奶不同,吐奶的量多,有時像噴出來一樣,它是一種病態。在吐奶前新生兒常有不適、吵鬧等現象,一般由疾病引起,如肺炎、消化不良等。由疾病引起的吐奶還可伴有其他症狀,應仔細觀察,但這種吐奶常隨疾病的治療而好轉。另外,還有一種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而引起的吐奶,要比內科疾病引起的嘔吐嚴重得多,嘔吐物也因畸形部位不同而有奶汁、膽汁、糞汁等。此種吐奶必須要經過醫生診斷,並需要作好手術治療的思想準備。

5.如何對新生兒進行非母乳喂養

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各種原因,母親不能親自喂哺嬰兒時,可采用其他動物乳如牛乳、羊乳、馬乳等或其他乳品喂哺嬰兒,稱為人工喂養。

非母乳喂養新生兒是不得已的辦法,隻有在母乳缺乏或因病不能喂奶時才采用。

(1)常用代乳品。

①鮮牛奶。其成分與人乳較接近,除母乳外鮮牛奶屬最佳的人工乳品。

現在人工喂養在小兒喂養中占很大比例,其中主要以牛奶哺喂,因此,有必要了解些喂牛奶時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奶具消毒。嬰兒所用的奶瓶、奶頭、湯匙、碗、鍋等,必須每次消毒,並放在固定盛器內,最好是帶蓋的鋼精鍋內,以保證清潔和消毒質量。

其次是奶液調配時間。牛奶是很好的細菌培養基地,要防止變質,宜根據季節掌握調配。

炎熱天,應盡量將煮過的牛奶安排在上午分次吃完,必要時可每次煮沸後喂哺。晚上吃的牛奶,要煮沸後放在冰箱中保存,或者下午用奶粉按喂哺時間隨時衝調。冬季,每日用奶可分上、下午兩次調配,煮沸後倒入已消毒的奶瓶裏,喂哺時用熱水溫熱即可。如用奶粉調製時,可適當減少些水分(1/3)衝製成厚糊狀,吃時再用水或熱火湯添加至應給的水量。這樣製成的奶液溫度合適,不必再隔水溫熱,但要注意盛器必須經過嚴格消毒。如果奶瓶中的奶未吃完,應倒入奶鍋中煮沸備下次再用,食前仍須煮過後再吃。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嚴格執行,極易導致腹瀉等疾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喂養易發生兩個偏差:牛奶量太少,不足以供生長發育的需要;牛奶量太多,易發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目前後者偏向較多,家長總怕孩子吃不飽,奶量越吃越多,以致造成半消化不良而食欲不振,反而對孩子無益。前一種偏向也不少見,多半是在用乳兒糕調製牛奶時,加奶粉或鮮奶過少,吃進雖已飽腹,但因蛋白質不足,也會導致孩子生長發育遲緩。

還有一些嬰兒每次喝了牛奶後便腹瀉,弄得家長不知如何是好。這就要根據嬰兒腹瀉、嘔吐、食欲和消化情況來確定飲食治療方案。如病情較重,每日腹瀉超過10次,並伴有嘔吐現象,應暫時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時,最長不超過12小時。禁食期間可用胡蘿卜湯或米湯代替,間隔時間和每次用量均與喂牛奶相同。這些食物易於消化,能減輕腸道的負擔。腹瀉情況如有好轉,逐漸改用米湯衝淡的脫脂牛奶、稀釋的牛奶,最後恢複原來的飲食。如果嬰兒腹瀉得並不嚴重,每日腹瀉五六次或七八次,比正常多2~3次,無嘔吐,此時可暫用1~2日米湯,以後用衝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各摻半的濃度,或製成2份牛奶1份水的濃度,使腸道逐步適應。當大便恢複正常後即可改用原有的牛奶濃度。如嬰兒偶然出現腹瀉,而且病情也輕,隻需用衝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後恢複正常牛奶再飲食。衝淡牛奶時最好用米湯,因為米湯沒有發酵作用,減少酸對腸道的刺激,有利於腹瀉的治愈。

第三是試溫。喂奶前需先試溫。試溫方法隻需倒幾滴奶於手腕內側麵即可,切勿由人直接吸奶頭嚐試,以免嬰兒受成人口腔內細菌的汙染。

第四是喂奶的姿勢。嬰兒最好斜在母親懷裏,母親扶好奶瓶,慢慢喂哺。從開始至結束,都要使奶液充滿奶頭和瓶頸,以免將空氣吸進。喂奶後需將嬰兒抱起,輕拍背部,使空氣排出,避免回奶。

②全脂奶粉。是鮮牛奶經高溫瞬間消毒、低溫真空濃縮,高速離心噴霧、幹燥、脫水製成的粉末,未增加任何成分,乳糖與維生素稍有損失,其中乳酪蛋白顆粒已變軟,因而較鮮牛奶易於消化,清潔無菌,不易變質。

③嬰兒奶粉。與全脂奶粉製作法相同,但在營養成分上有改變。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全脂奶粉低,便於消化吸收。礦物質低,適應小兒腎功能較弱的特點。增加了較多的磷,使鈣磷比例協調合適。增加維生素D及乳糖,有利於預防佝僂病和貧血。適用於6個月以下嬰兒。

④糕幹粉。糕幹粉配方為米粉60%、澱粉10%、奶粉5%、白糖20%、豆油3%、食鹽0.5%、磷氫鈣1.5%,其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低,且為植物性,不能作為主食單獨長期喂養,若在牛奶中加入5%~10%的糕幹粉和適量白糖,煮成稀糊狀,則可作嬰兒主食,且熱量高易消化,適用於消化不良及溢乳小兒。

(2)非母乳喂養應注意的問題。

①喂奶時,將嬰兒抱起,頭高些,托高瓶底,使乳汁充滿奶嘴,防止空氣吸入,造成腹脹與溢奶。

②奶頭的孔,隨著嬰兒月齡和吸吮力之程度而定。孔小吸吮費力,易疲勞,吃不飽;孔大,易嗆。怎樣判斷孔大小合適呢?將奶瓶倒放,傾斜45度,乳汁一滴接一滴地流出,說明孔大小合適,乳汁流出成線或滴出太慢,都不適合。

③非母乳喂養一般宜用乳品或乳製品為主食。

④喂哺次數和間隔時間同母乳喂養。

(3)嬰兒喝水的重要性。

水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它的重要性僅次於空氣。嬰幼兒對水的需要量較成人高,一般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120~150毫升。水的需要量與人體代謝率的高低和飲食的質和量有關。如進食量大,蛋白質及鹽攝入多時,水的需要量就多。嬰兒出生後3個月內腎髒濃縮尿的能力有限,假如攝入的鹽量超過需要則會由尿中排出,同時帶出比較多的水,這就需要多喝些水。母乳內含鹽量低,不會發生鹽儲積在體內的危險,而牛乳含蛋白質及鹽量均較多,同母乳喂養小兒比較要多喝些水,以幫助排泄。一天可喂嬰兒2~3次涼開水,最好不要加糖或其他甜味劑。

(4)新生兒應適當喝點果汁。

嬰兒到了3~4個星期時,每天就應該開始喝一茶匙鮮果汁,每星期增加一茶匙;如果用番茄汁而不用鮮橙汁,數量可以加倍。給嬰兒喂水果汁最好的時間是上午8~9點,或是剛給他吃完魚肝油以後。

如果嬰兒不肯喝鮮果汁,母親可以試試在鮮橙汁內加等量的水,或加一點糖,使它甜一點。用奶瓶喂新果汁時,果汁必須先過濾,以免堵塞奶頭。另外,還有一種純粹的維生素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喂給那些不肯吃果汁的嬰兒,等這些藥片吃了1~2個星期後,母親可再試試給嬰兒果汁吃,一般到此時他就肯吃了,因為他已經忘記了他曾經不喜歡過這東西。

盡管可供小兒輔助進食的食品很多,但家長們應注意的是,嬰兒的輔食不宜過早添加。

有些家長從孩子出生第2~3個星期起,不管母乳是否充足,就給嬰兒加喂米湯、米糊或乳兒糕,認為這種半固體穀類食物比媽媽的奶更有營養、更耐饑,其實不科學。

母乳是嬰兒最合適的食物,不但供給小兒十分豐富、易於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而且還有大量增強抗病力的免疫因子。母親直接哺乳既衛生又經濟,還可促進母子感情,有助於嬰兒心理發展。

6.如何判斷嬰兒的營養狀況

嬰兒的發育及營養狀況,通常根據體重的增長情況來判斷。另外,還參考皮膚色澤的好壞、捏起皮膚時可見到的皮膚彈性、皮下脂肪等情況。體重的增長和身長的增長是否平衡協調,也是判斷發育和營養狀況的一個重要依據。

用體重和身長來判斷發育狀況的許多方法之中,有一種叫“考普(keup)氐”指數判斷法。這是用身長(厘米)的平方除體重(克)後再乘10所得到的指數。其公式為:

7.如何添加嬰兒的輔食

(1)添加魚肝油。

維生素D是嬰兒時期非常重要的一種維生素,它能促進鈣、磷的吸收,增加鈣、磷的儲存,有利骨骼的正常生長,預防佝僂病。維生素D的來源有多種,如自然食物中魚肝、蛋黃、肝髒等,但含量較少。而魚肝油製劑是目前被認為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預防佝僂病常用的藥物。

此外,人體皮下脂肪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也可自身合成維生素D。因此,居住條件較好,有可能每日曬太陽的孩子,不必強調添加魚肝油。但紫外線不能透過衣服及玻璃,所以曬太陽時要開窗,並要使皮膚直接暴露在日光下。

冬季出生的或經常曬不到陽光的嬰兒,則應及時考慮添加魚肝油,一般在出生第二周後即可開始。此期選用的魚肝油製劑為濃縮魚肝油,即市售的魚肝油滴劑,食用量為每日一滴,以後逐漸增加,但最多每日不超過3~5滴。吃的量過多也會引起中毒,對嬰兒不利。有的母親以為營養品既然對身體有滋補作用,可以隨意多吃,這就不恰當了。

(2)添加奶糕。

奶糕是由米粉和麵粉製成的,純屬澱粉食品,主要供給熱能。嬰兒3個月後,唾液腺逐漸發育,澱粉酶含量也逐漸增多,已具備消化澱粉食品的物質基礎,此時嬰兒活動量也加大,所需熱能相應增多,可以添加熱能食品。

嬰兒的熱能食物中奶糕是首選食品。以後嬰兒逐漸長大,可改用粥或麵條等澱粉類食品代替奶糕,既補充熱能,又鍛煉嬰兒的咀嚼能力。但奶糕不能代替乳類,在喂哺嬰兒時,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牛奶或奶粉不能因加奶糕而減少。一般比例以市售兩瓶鮮牛奶可加一塊奶糕的濃度較為適宜。

隨著嬰兒月齡的增長,必須及時添加輔助性食物,下麵是部分嬰兒食品的製備方法,供家長參考。

菜湯。先將青菜(或其他綠葉蔬菜)洗淨,取一碗水,置於鍋中煮沸。再將菜用手折成小段,裝滿一碗放於沸水中,將鍋蓋好,繼煮沸後再用小火煮3~5分鍾即成。取出菜葉,待菜湯溫度適合裝入奶瓶即可。

番茄汁。先把番茄洗淨,將底部用刀劃成十字,放於紗布中,再將番茄連同紗布置於碗裏,並放一隻湯匙,於飯鍋中蒸數分鍾消毒(或隔水蒸)。拿出碗,將紗布四角拎住,用湯匙壓擠番茄,番茄汁即擠在碗中。初吃時宜加水衝淡,逐漸增加濃度,待適應後可吃原汁。

牛奶調奶糕。先用少量水將奶糕半塊(或糕粉8克)浸透溶化備用。將牛奶一瓶煮沸,再將已溶好的奶糕緩緩加入,邊加邊輕輕攪勻至沸,最後加兩湯匙糖水即成。

脫脂牛奶。脫脂奶可用市售脫脂奶粉衝劑,衝製法與全脂奶粉相同。如用鮮牛奶製備,則取鮮奶煮沸,待冷卻後上層成奶皮(即脂肪)用筷子挑出。如此反複去掉奶皮3次,則為半脫脂奶,一般家庭隻能做到這一步。

另外,家長還可以給嬰兒製備魚粥、蛋花粥、胡蘿卜湯、淡糖水等。知道有這些可供參考的輔食後,下一步就是在生活中如何幫助嬰兒添加輔食了。

(二)幼兒斷奶及其科學喂養

家長問,孩子何時斷奶好,斷奶後如何科學喂養?如前所述,嬰兒期的孩子,母乳是他們最好的天然食品。但母乳喂養時間過長,也無必要。小兒8個月以後牙齒已逐漸萌出,咀嚼機能加強,開始具備吃兒童飲食的條件,這是嬰兒生長發育的自然趨勢。同時,隨著小兒月齡的增長,活動量加大,對食物和營養素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這時母乳的量已大為減少,質也漸差,遠遠不能滿足小兒的生長需要。

小兒斷奶是漸進的。自8個月起,可將母乳喂哺次數先減去一次,以牛奶、奶粉或其他輔食品補充,以後逐次減少到完全停止母乳。小兒斷奶最遲不超過一歲半。

1.掌握好斷奶後的飲食

小兒的腸胃消化功能較差,剛剛斷奶以後還不能和正常兒童一樣進固體食品。應該在根據小兒已習慣食用的各種輔食的基礎上,逐漸增加新品種,使小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逐漸把流質、半流質改為固體食品。這一時期的飲食調理非常重要,密切關係著以後的營養狀況,家長必須重視這件事,妥善安排。

斷奶後必須注意為孩子選擇質地軟,易消化並富於營養的食品,最好為他們單獨製作。

在烹調方法上要以切碎燒爛為原則。通常采用煮、煨、燉、燒、蒸的方法,不宜用油炸。有些家長為了方便,隻給孩子吃菜湯泡飯,這是很不合理的。因為湯隻能增加些滋味,裏麵所含的營養素極少,經常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有的家長以為雞蛋營養好,烹調方法又簡便,便每天用蒸雞蛋作下飯菜,這也不太妥當。雞蛋固然營養價值較高,孩子也很需要吃,然而,每天都用同樣方法製作,時間久了,會使孩子感到厭煩,影響食欲而產生拒食的現象。

進餐次數以每天4~5餐最好,即早、中、晚三餐,午睡後加一次點心。如小兒較弱,食量少,也可在上午9點鍾左右加一次點心。至於每餐的量,應特別強調早餐“吃得飽”。因為小兒早晨醒來,食欲最好,應給以質量較好的早飯,以保證小兒上半天的活動需要。午飯量應是全日最多的一餐,晚餐宜清淡些,以利睡眠。

2.喂孩子吃飯的學問

嬰兒後半歲除了吃奶還要吃輔食,需要注意良好進食習慣的培養。喂孩子吃飯首先要固定地方,不要輕易變動。7~12個月嬰兒還比較小,最好放在坐車內喂飯,這比坐在成人用的椅子上安全,座位高低也適合嬰兒的身材。媽媽坐在成人用的椅子上喂也很文明。

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常常會有食物漏在嘴外或掉到身上,應及時用毛巾擦幹淨,培養嬰兒愛清潔的好習慣。10個月以後的嬰兒就以輔食為主了,最好把粥或爛麵條作為正餐,接近成人的午餐與晚餐的時候喂,到1歲左右飲食時間就可同成人統一起來。

訓練嬰兒用杯子喝水,可以從10個月開始。由於最初是以吸吮的方法,常常會漏到衣服上,要先戴上圍嘴或墊上一塊毛巾。開始時少喝一點,等他咽下一口後再喝第二口,逐步使嬰兒口、唇、舌吞咽動作協調。動作熟練了再用杯子喝牛奶,這樣在喝牛奶時不會漏出而造成浪費。經過培養、鍛煉,1歲的小兒會自己拿著杯子喝牛奶了。

嬰兒在學習用匙進食、自己吃餅幹、用杯子喝水等動作時,需要媽媽精心幫助和培養,不要怕吃一身、一地或弄濕了衣服而不耐煩。不要小看這些事,這正是鍛煉嬰兒的好方法,為孩子將來自己吃飯打下良好的基礎。

3.克服“嚼喂”的不良習慣

生活中,在給嬰兒喂輔食時,有些媽媽、姥姥或奶奶,恐怕孩子咬不動、嚼不爛,常常把食物放在自己的嘴中咀嚼後喂孩子。這種做法不好。因為成人的口腔中可能存在著細菌和病毒,當用嚼後的食物喂給孩子時,細菌和病毒隨食物進入幼兒口腔,孩子的抵抗力弱,容易得病。有時這些親人當中,很可能是某種疾病的帶菌者,他們本人不知道,卻把病菌傳給了孩子。所以,還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咀嚼食物,也有利於下巴骨骼和咀嚼肌的發育。通過咀嚼還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對孩子的吞咽和消化也有好處。隻要把食物煮得爛一些,直接喂孩子就可以了。

4.嬰兒不宜吃的食品

(1)含脂肪和糖太多的食品,如巧克力、麥乳精等。

(2)刺激性大的食品,如辣椒、大蔥、大蒜、生薑、酒、咖啡、濃茶等,因為這類東西容易損傷嬌嫩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

(3)多油、煎炒、油炸食品,因為它們不易消化,吃後極易引起嘔吐或造成胃腸功能紊亂。

(4)小販出售的自製食品,如糖葫蘆、棉花糖、花生糖、爆米花等。這些食物多數不符合衛生要求,吃後對嬰兒的身體有害。

(5)小粒食品,如花生仁、豆類、瓜子、葵花籽、帶骨的魚、帶籽的西瓜等,當嬰兒發笑時,這些食物易誤入氣管,發生窒息而危及生命。

(6)脹氣食品,如生蘿卜、洋蔥、地瓜等。

(7)冷飲吃多了以後,胃黏膜受傷,胃體也會收縮,胃酸、消化酶大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由於冷的刺激使腸蠕動加快,大便會變得稀薄,次數增多而引起腹瀉。許多孩子由於吃了大量冷飲,過多地吸收了冷飲中的糖而使食欲不振,影響正常的進食。

(三)養個不偏食的幼兒

偏食是許多幼兒的一種不良飲食習慣,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危害很大,不僅直接影響生長發育,還較容易患各種疾病。一般來說,孩子出生以後,對食物並沒有什麼選擇能力,對食物的味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喜歡或厭惡。到了3歲以後,由於條件反射形成和發展,對食物的選擇開始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受父母的語言、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如果父母自己挑食或者總是在不懂事的幼兒麵前談論飲食的嗜好,甚至盲目阻止幼兒品嚐某種食物,那麼,幼兒就會直接受到影響,逐漸養成挑剔食物的習慣。尤其是在幼兒剛要滋長偏食的習慣時,如果父母出於溺愛,對他百依百順,當他不吃某一種食物時,就忙著換另一種食物給他,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小兒的偏食習慣。所以,偏食的產生與環境、心理因素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當幼兒偏食時,隻要父母積極對幼兒進行心理矯治,是完全可以糾正的。一般有如下幾種矯治方法:

1.說教法

父母向幼兒講清偏食的危害,告訴他各種食物中都有人體需要的營養,如果缺少營養,就會影響到身體的發育,容易得病。說教要實事求是,要講清科學道理,舉例要生動有趣,這種方法是能取得較好效果的。

2.先入為主法

就是事前不讓幼兒知道,在他最喜歡的食物中摻進一些他不愛吃的食物成分,例如將他不愛吃的菜切成碎末,拌在其他菜裏給他吃。剛開始時數量要少,然後逐漸增加,當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幼兒就自然而然地養成愛吃這種菜的習慣了。這種方法對偏食較頑固的幼兒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糾正過程中要有耐心,不可急躁,一旦獲得改正後,尚需不斷強化以鞏固效果,否則幼兒的偏食行為容易反複。

3.鼓勵與批評法

凡是幼兒不喜歡吃的食物,經過勸導後他能吃一點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當他不吃某種食物時,在引導的同時進行批評,甚至還可以暫時停止他認為最有興趣的活動。這樣,幼兒往往為了不失去自己喜歡的活動,會勉強吃不願吃的食物,時間一長,就達到克服偏食習慣的目的。但是,在批評時切勿“動武”,以免造成小兒心理上的創傷,產生對進食的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