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真正的危機是人才的危機
大道
作者:張近東
蘇寧能夠走到今天,有一群中層幹部在支撐著,這是企業培養和磨合的結果,沒有他們也就沒有蘇寧的今天。
孫為民曾經創辦過一本專業雜誌《空調商情》,是知識性人才,他與人溝通比較親切,和大家有共同語言。
加盟蘇寧以後,通過與蘇寧風格務實、嚴謹、敬業的隊伍的磨合,他成為了一個企業管理人。要說用多少物質來留住像孫為民一樣的人才,要給他多少年薪,我認為這是對他的不承認。蘇寧在創業初期,大家在很多方麵,包括物質都很難得到保障,想要人才體現出價值,要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事情做到以後必然會有所收獲。
盡管我們每年在不斷調整薪酬製度,做好物質基礎方麵的工作,但我個人認為,僅用物質來留住人才,到今天還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如果一個企業試圖用這個方式來留住人才,這個企業是很危險的。就好比老板整天坐在火藥桶上,怎麼能安心?蘇寧走到今天,我和孫為民已經不會去談論待遇,不會去想給還是不給,我們大家已經共同融入企業了。
企業危機,很多人認為是資金的危機,但我認為企業真正的危機是人才的危機。如果有一天,一個企業有大量人才流失,那就是企業將要滅亡的時候。所幸的是,蘇寧現在還沒有這方麵的教訓,因為一旦我們發現苗頭,就會將它扼殺在萌芽中。進入蘇寧,就是要把蘇寧當做是自己的,不適應蘇寧的人,就不是蘇寧所需要的人。
因此,蘇寧建立了一個適合人才發展的平台。我們一方麵在挖掘、培養、推崇個人能力,一方麵一定要把人才放在一個平台、體係中去衡量他的能力。個人能力必須建立在一個體係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個人的頭腦中。蘇寧每年都會引進大學生到企業中,從1993年開始,企業已經形成了一種梯隊模式,蘇寧總監級別的人都是梯隊上來的。
大學生剛進入企業比較年輕,沒有經驗,通過培養,讓他認同企業價值觀,成為蘇寧的中堅力量,但這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麵,我們也會引進一些比較成熟的人才,他們在進入企業後,通過企業文化的熏陶,給他“洗腦”,他也會慢慢對企業產生感情。尤其是,如果企業給他提供發展空間,他就會把自己的價值體現出來,融入企業。
有一點很關鍵,新人進來,有些人可能會做業務,可是不會協調;有些人會協調,可是不會做業務。想要一個全能選手,肯定非常難,因此,這就需要平衡。可常常事與願違,大家都想表現,導致相互之間不配合,甚至相互抵製。怎麼辦?隻能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大家慢慢建立感情,磨合到一起。在磨合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需要淘汰的人,我們會留住主流,留下最好的。
孫為民曾寫過一篇文章:《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文中提到:“用人要疑,一疑其德,二疑其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概,是我們在碰到一些事情之後的有感而發。蘇寧不是家族式的企業,但我們提倡家庭式的氛圍。我們用人就要用自己人,那些經過考驗,互相取得信任的人,再由他們編織一張自己人的網,同事之間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樣。我們每年新開幾十家店,平均每個店有500人,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認識,企業又不能沒有他們,“用人要疑”這個原則就變成了實踐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東西,使我們避免了很多錯誤,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