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真相
61年前的除夕前夜,有一艘叫“太平”的船,它搭載著一群為逃離戰亂、去台灣尋找“後半生太平歲月”的人,可這些人中隻有很少的幾十人到達了目的地台灣,剩下近千人永遠留在了舟山群島的外海,留在了家人的回憶中。
1949年的除夕前夜(公曆1月27日),赫赫有名的華人神探李昌鈺還是個隻有十歲的小男孩。這天,李昌鈺正興高采烈地與兄姐在桃園家中等待,父親李浩民要從上海坐船到台灣,和全家一起過年了!但是,李昌鈺一家等來的卻是父親所乘的太平輪沉沒的消息……
逃難:擠爆改裝船
1949年的1月,剛剛殲滅了國民黨55萬精銳部隊的解放軍,重兵集結在長江北岸。21日,蔣介石在匆匆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台灣警備總司令後,宣布“下野”。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全麵崩潰,在“轉過條馬路,物價就要翻一番”的混亂中,從東北、華北、西北等各個戰場敗退的人潮,都蜂擁到南方港口等待去台的航船,一心想逃離大陸,躲避共產黨。因此到台灣的渡船班班客滿,一票難求。
1月27日,這天正值除夕的前一天,許多人都想趕在春節前到達台灣,與先期赴台的親人團聚。所以從中午開始,上海黃浦灘碼頭就已經是黑壓壓的一片人潮,很多拎著大箱小箱的人聚在港口,準備好隨時搭上年前的最後一班客輪——太平輪。
時局混亂,能優先上船的隻有那些所謂上層人士,比如當時的遼寧省政府主席徐箴夫婦、瓊崖守備司令部中將司令王毅、蔣經國密友俞季虞、《東南日報》社長陸淑影等等。
剩下能得到高價船票的就隻有那些有錢的富商了。這些富商開著車趕到黃浦碼頭,皮箱裏裝滿金條珠寶,箱子裏放不下就綁在身上,能綁多少就綁多少。一旦登上船,車就不要了,空汽車從碼頭一路排進了市區。
有時有錢也買不到票,於是金條就開始發揮作用,富商們用身上的金條換艙位,硬是從原來的乘客手上把位子給買過來。
身上沒錢的還可以走關係。為了給國立音樂學院選個遷台後的理想校址,音樂家兼院長的吳伯超急匆匆地趕到碼頭。他到的時候,太平輪上早就客滿了,正想轉身離開,卻被熟人叫住。這個熟人是太平輪上的三副,是之前吳伯超送妻女去台灣時,通過朋友認識的。這位三副把自己的床位讓給了吳伯超。
大家都在瘋狂逃難,沒人去管太平輪其實並不是一艘“裝人”的船。太平輪的船主是中聯輪船公司,老板是蔡天鐸,這個名字估計很少有人聽說過,相比之下,他的兒子、台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的名字更為人熟知。
二戰之後,蔡天鐸的中聯公司以17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美國製造的太平輪,做起了海上運輸的生意。太平輪本是貨船,是美軍製造的一種僅供短程使用的大湖型運輸船,而且為了戰時運輸方便,這種船的船身被刻意設計成輕巧單薄,以便加速航行。從設計上講,太平輪比泰坦尼克號還不禁撞。
1948年11月,去往台灣的人員物資巨增,中聯公司就把太平輪勉強改裝成客輪,開始在上海和台灣之間跑起了客運,每周往返兩趟,趟趟滿員超載。到1949年春節前沉沒為止,共完成了兩岸間35趟航程。
由於時間很倉促,太平輪有很多改裝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客輪應該是雙層船底,而太平輪是單層,這也為之後的禍事埋下了伏筆。同時船上的衛生環境也很惡劣,除了少數要人的艙位比較幹淨外,大多艙位像豬圈一樣,令人聞之作嘔,可“逃難時誰還管是什麼船?能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