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傍晚18時18分,太平輪終於啟航了。
撞船:希望成絕望
太平輪是一艘逃難船,但也是一艘帶著憧憬的希望之船。那天是小年夜,很多乘客聚在一起喝酒閑聊,憧憬著今後在台灣的安穩日子。船員們更是在觥籌交錯間忘記了自己的職責,紛紛聚在甲板喧嘩哄笑,沒有人意識到危險即將來臨。
接近午夜,太平輪抵達舟山群島的白節山附近,突然船頭傳來一聲巨響,太平輪直直地撞進了前麵一艘貨輪的腰部。被撞的是從基隆出發的裝載著2700噸煤炭、木材的“建元號”貨船,船主是江蘇榮氏家族的榮鴻元。
攔腰被切的“建元號”損毀嚴重,隻用了5分鍾就沉入了大海,包括船長在內的76名船員,除4名被太平輪救起外,全部落水身亡。緊接著,本以為受損不嚴重的太平輪,很快就被發現前艙大量進水,船身迅速右傾,隻用了30分鍾就徹底沉沒,上千乘客落水,身上綁著無數金條的,更是率先被剝奪了逃生機會。
就是這一刹那,太平輪從希望之船變成了“絕望之船”。
現在惟一一位健在的幸存者葉明倫住在香港,在談及這次沉船時,他仍難掩悲傷。“我被衝進旋渦裏,幾乎沒有辦法呼吸,可是想:不能死呀!一咬牙,努力往上遊,衝出了漩渦,頭伸出了水麵,海上一片慘叫聲、救命聲、哭聲、飄落在海麵各個角落。”
寒冬季節,空氣泠冽,海水更是冷得刺骨。葉明倫摸黑看見一個木桶,立刻緊緊抓住,並開始努力尋找其他的生存者,有人伸出手來,就盡量拉住他的手,讓大家可以齊心扒著木桶,等待救援。
沉船幾分鍾後,剛剛還是一片喧鬧的海麵上很快沒了聲音。葉明倫趴在木桶上,遇到人就努力伸手試試是否還有呼吸,還有的人會主動攀住木桶,十來個人在木桶的帶動下,在大海裏遊移。
葉明倫回憶說,當時太平輪應該還有十幾條救生艇,但是撞船時太突然,根本來不及放救生艇,甲板迅速沉下。“有人心腸很壞,自己放了小艇,也不願搭救別人,就往前衝了!”六十年過去,葉倫明依然憤怒。
直到第二天太陽升起,才有一艘澳大利亞的軍艦把這些幸存的人救起,給他們食物、熱飲,讓他們在火爐邊取暖,再駛往上海安頓。
近千的乘客和船員,隻有包括葉明倫在內的36人獲救。
沉船:不是天災是人禍
出事當晚,海麵上的天氣很好,無風無霧,顯然,太平輪的沉沒不能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歸罪於前麵突然出現的冰山。是誰弄沉了太平輪?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按照船票,太平輪載客應是508人,可實際卻有800多名乘客登上了船,其中300多位乘客手中沒票,而是通過關係或是其他手段強行登船。再加上太平輪船員124名,船上總共擠上了近千人,嚴重超載。
這艘客輪上超載的不僅是人,還有物資。
太平輪原定的啟航時間是下午4點,然而為了等一批重要物資生生推遲了2個多小時。這些物資包括國民政府中央銀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還有東南日報社全套印刷設備、紙張及相關資料100多噸,及國民黨重要黨史資料180箱。同時還有一捆一捆的鋼筋不斷被運上船,重量達到6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