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真相!到不了岸的船(3 / 3)

太平輪啟航時的重量達到2700多噸,而這艘船的核載噸數隻有2050.775噸。沉重的物資一上船,船身就被壓得漸漸傾斜,有些乘客看著船身心裏發毛,索性把船票轉賣,不上船了,而大多數人卻對這個險情視而不見。

最要命的是,太平輪走了一條不正常的航道。當時,上海港口司令部為保證人員和物資調動的暢通,規定天黑以後是軍運專用時段,任何民船在此期間一律不許進港出港。而“中聯公司”為了能在春節期間多拉幾趟多賺錢,不僅在夜間違規出航,而且為了躲避檢查選擇了一條狹窄水道,甚至連航行燈都不敢打開。

摸黑潛行的太平輪連運氣都差到了極致,偏偏撞上了同樣違規、關燈的“建元號”,再加上駕駛室裏的船員都在甲板上狂歡,沒人看見“建元號”打出的警示燈。眾多的人為因素碰巧聚在了一起,於是釀成了一場重大的安全責任事故,葬送了近千條生命。

悲劇:乘客和船主

1949年的除夕,對很多人來說必將終生難忘,很多人到基隆碼頭接船,卻是心碎而返。太平輪的沉沒讓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也讓他們的家人命運從此改變。

刑事鑒識專家李昌鈺曾經說過,如果太平輪沒有沉,父親沒有死,那他就不可能成為神探。李昌鈺的父親是上海富商,一家人有很好的經濟環境,但父親的死讓本來富裕的家庭變得很窮困。

李昌鈺記得自己很久都沒有新鞋穿,後來母親想盡辦法,給他買了一雙新鞋,李昌鈺還舍不得穿。上學時,李昌鈺一路都是提著鞋子走路,到了校門口,才把鞋穿在腳上走進校門。選擇大學時,李昌鈺原本想考海洋大學,但他發現警官大學不收學費,而且還有津貼補助,工作生活都有保障。於是決定報考,並成為中央警官學校第一批對外招生的二十四名學員之一,開始了他的神探之路。

《東南日報》社長陸淑影的女兒黃似蘭那年隻有8歲,喪母後,覬覦其家產的親戚把小姑娘騙回大陸,之後搶了女孩的家產。黃似蘭長大後,因為母親的身份又被同學看成“特務”,在“文革”中屢遭批鬥。

這場事故的責任方中聯公司麵臨巨額賠償,但由於船主蔡天鐸沒有按慣例向英國保險公司投保,而是為了捧朋友新開的華泰保險公司,投保華泰。沒想到船一出事,華泰立刻宣告倒閉,賠償成了中聯公司自己的事。

可是在太平輪上遭難的乘客,實在太多有錢有勢的達官顯貴,怎麼樣的賠償都不可能讓家屬滿意。官司始終無法解決,公司旗下除太平輪以外的所有輪船,被鐵鏈拴在台灣高雄港,直到全部鏽爛,成為廢鐵。蔡天鐸也從輪船公司的大老板轉行成了律師。

在蔡康永的記憶中,父親蔡天鐸很少提及太平輪,更沒有說起過太平輪沉沒的原因。蔡康永唯一一次問起太平輪,還是在上初中時,他問父親說:“爸,如果太平輪沒有沉的話,我有的時候就可以坐在輪船上,看著海吃早餐了,對不對?”蔡天鐸隻說了聲“對”,就再也沒有說話。

這場海難,在1949年這個重要的年份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媒體雖有報道,也很快被別的新聞代替。如今,隻有矗立在台灣基隆港東16號碼頭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還在提醒著世人,曾經有過一艘叫“太平”的船,它承載著上千人對穩定生活的美好憧憬,卻永遠沒能到達彼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