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孕期生活科學指導(7)(1 / 3)

生活在媽媽子宮裏的胎兒是個能聽、能看、能感覺的小生命,媽媽對外界事物的感受都能通過某種途徑巧妙地轉化為教育因子,直接作用於胎兒,作為媽媽,"應不失時機地抓緊與胎兒之間的交流,並施以良性刺激,以豐富胎兒的精神世界。胎兒到了5個月左右,能夠聽到媽媽和外麵的聲音,如能每天堅持語言養胎,給胎兒朗讀詩歌、散文、兒歌,胎兒日後的語言把握能力會有明顯提高,而語言是人的大腦進行思維的工具,掌握好了這門工具,孩子的智力就可以健康發展。懷孕5~7個月時,可用2首樂曲交替輪流播放進行音樂養胎,父母還可以與胎兒講話或唱歌,每日2次,每次5分鍾。

自我監測胎動是胎兒向媽媽發出的問候,同時也是在向媽媽報告自己在子宮內安全與否,通常於妊娠的18~20周開始出現。有的媽媽大約在孕16周之後,便可以感到胎動,而數胎動是準媽媽們了解胎兒情況的簡便、有效的方法。在孕20周時,大多數孕婦可以感到胎動,夜間尤為明顯,胎動一般每小時3~5次,12小時內胎動為30~40次。胎動的強弱和次數,個體差異很大,有的12小時多達100次以上,有的隻有30~40次,而巨大聲響、強光刺激、觸壓孕婦腹壁,均可使胎動次數增加。

胎動減少是胎兒宮內缺氧的一個信號,常見於胎盤功能減弱、胎兒宮內慢性缺氧,是胎兒宮內窘迫的重要指標。胎動完全停止後,24~48小時內胎心也會消失,孕婦要特別注意,發生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免貽誤搶救時機,而胎動過頻往往是胎動消失的前驅症狀,也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妊娠第6個月(21~24周)

寶寶的生長發育此時的胎兒體重為600~700克左右,身長為28~34厘米。胎兒的活動更為明顯,手腳活動開始變得比較頻繁,經常在羊水中變換姿勢,而其睡眠姿勢已與出生後很相似。大腦繼續發育,大腦皮層已有6層結構,溝回增多;肺部已有一定的功能,如此時早產,胎兒可有淺呼吸,能夠存活數個小時。胎兒的骨骼結實健全,關節開始發達,假如有拍x光片的機會,可以看到清晰的頭蓋骨、脊柱、肋骨、四肢等。胎兒的麵目清楚,可見到頭發、眉毛、睫毛等;皮下脂肪繼續蓄積,但進展不大,身體逐漸消瘦、勻稱,皮膚呈紅色、皺褶狀,表麵開始附著胎脂。胎脂是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脫落的皮膚上皮的混合物,以提供胎兒皮膚所需要的營養,並保護皮膚及分娩時潤滑胎兒。孕21周的胎兒開始增加體重,耳朵和眼皮都長好了;孕22周的胎兒開始睡覺和醒來,生殖器可以辨認出來了,媽媽可以聽到胎兒的心跳;孕23周時,胎兒的生長速度有所減緩。孕24周時,胎兒的觸覺會發育,聽得到子宮外傳進來的音樂和聲音,並且做出反應,甚至可以識別媽媽的聲音。

媽媽的身體變化接近典型的孕婦體形,體重急劇增加,體態臃腫,腹部突出,由於承受重量的緣故,孕婦的下肢、背部和腰部易於疲勞,容易出現疼痛等不適。子宮迅速增大,宮底高22~25厘米,下腹明顯隆起,腹圍的增長速度為整個懷孕期間的最快階段,孕22周的子宮頂端和肚子的底端平行。增大的子宮適應了快速生長的胎兒的需要,但不可避免地壓迫周圍的組織和器官,孕婦會出現心悸、氣短、胃部脹滿感、腹部下墜、尿頻、便秘等症狀,下半身也由於血液循環不暢而極易疲勞,並且難於得到緩解。懷孕至第6個月月末,宮底平臍,乳房繼續發育,乳腺發達,可出現泌乳現象;乳房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些褐色的小斑點,形成第二乳暈。

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應對腰酸背痛開始出現腰部、背肌的疲勞和疼痛,主要是由於體重和體形的變化所致。妊娠期關節韌帶鬆弛,子宮增大向前突出,重心後移,背伸肌持續緊張,容易發生腰背疼痛。注意不要過於勞累,隻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工作和家務,學會放鬆自己,必要時臥床休息。腰背痛明顯者,要及時找出具體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注意下肢浮腫由於子宮增大產生壓迫,使孕婦下半身的靜脈回流受阻,血液循環不暢,有的孕婦的小腿和腳麵出現浮腫現象或下肢出現沉脹感,但一般不會伴血壓高、尿蛋白等,屬於此時期正常的生理現象,建議孕婦不要長時間站立、蹲坐,腰帶不要紮得過緊,以免加重浮腫症狀。出現浮腫的孕婦晚上要少喝水,臨睡前最好不要喝水,睡眠時取側臥位,下肢稍墊高。一般不需要做特殊治療,隻要適當調整日常生活節奏,不要過分緊張和勞累,工作量要適當減少,每日中午最好能保證休息2個小時,多注意躺臥休息,經休息後能很快減輕或消退;但如果經過6小時以上的休息下肢水腫還不消失,手按壓下肢有深坑並很久才恢複、浮腫波及大腿,或合並有高血壓和蛋白尿,浮腫現象十分明顯或持續加重,就是異常現象了,孕婦可能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妊娠並發症,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