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外出如果是距離很近的外出,準媽媽可以輕鬆地步行前往,權當一次散步。步行不僅可以調節心情,更有益於身體健康;步行可以緩和焦躁不安的情緒,調整身體狀況,減輕惡心、嘔吐,還可以防止妊娠肥胖,鍛煉體力,以備分娩。妊娠期間努力積攢體力會增強分娩的信心,並加速產後恢複。步行產生的適度疲勞感有益睡眠,還可以預防腰痛。首先要用正確的姿勢走路,基本要點是伸直後背,兩手和諧擺動,後腳用力蹬地麵,向前伸出的腳的腳跟先著地。每天走5000~6000步比較適宜,步行時間為50分鍾左右。如果有出血、手腳腫脹、腹部發脹等症狀則要中止步行。
孕第7個月的性生活此期間可以有節製地過性生活,但要注意每次性交的時間及合適的體位,若感到子宮變硬或自覺腹部緊張不適,應立即停止性交以免造成流產和早產的嚴重後果。隨著懷孕月份的增大,孕婦腹部逐漸膨脹,行動不便,有些婦女此時采用側臥位性交。關於懷孕期間的肛交問題,有人誤以為肛交可以避免感染,但實際情況是,肛交的途徑和損傷能促進細菌擴散,引起羊膜炎、胎膜早破和宮內感染等,應當禁止。另外有人為了避免懷孕期間性交,而采用手淫,其實手淫引起的宮縮比性交更為強烈、持久,所以懷孕期間不應有頻繁手淫,以防止流產、早產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孕期檢查此時,胎位已基本確定。正常的胎位為枕前位,占所有胎位的90%以上。胎兒屈膝倒坐,頭下臀上,胎頭俯屈,下頜緊貼胸部,後枕骨最低,背部在母體腹前壁方向。如果出現枕後位、臀位、橫位、額位等,都為不正常的胎位。臀位和橫位一般能夠診斷,枕後位、額位和麵位等胎位異常往往難以確診,要等到分娩進行到一定階段才表現出來。此時產前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斷胎位是否正常,並確定其對順利分娩的影響。
產前檢查中發現此期的臀位較多,通常不必糾正,可自然轉為正常胎位;如果不能自然轉正,要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如糾正無效,則需要提前決定分娩方式,並及早入院待產。橫位者也可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糾正,以確保在分娩前能轉為正常。醫生可用手法扭轉橫位胎位,但要注意有可能因此產生臍帶繞頸;如臨產時仍然不能糾正,則應實行剖宮產分娩。
營養方案補充熱量和營養至妊娠7個月時,胎兒體重達到1千克左右,大腦也進一步發育,此時胎兒的生長發育需要更多的營養,孕婦要補充足夠的熱能和營養素,才能滿足自身和胎兒迅速生長的需要。要注意增加鐵質的攝入量,胎兒要靠吸收鐵質來製造血液中的紅細胞,因而孕婦出現貧血的機會此時會有所增加,應該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瘦肉、雞蛋、動物肝、魚及含鐵較多的蔬菜和強化鐵質的穀類食品,如有必要,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鐵劑。
通過飲食控製水腫此時孕婦出現的肢體水腫多為正常的生理現象,可伴發一些病理性症狀,如心悸、氣短、血壓增高、四肢無力、尿量減少等。可進行飲食調理以緩解水腫,最重要的就是控製水、鈉的攝入量。日常生活中,孕婦要合理喝水,少吃鹽,重者則應忌鹽,應少吃或不吃不易消化的、油炸的、易脹氣的食物,還要多吃含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多的食物,如水果等,以幫助孕婦消化,增加食欲,提高肌體抵抗力,並可有效改善新陳代謝,解毒,利尿,預防早產等。
忌鹽後如何調配食物的味道如果孕婦患有某些與妊娠有關的疾病,如心髒病、高血壓等,必須從妊娠一開始就忌鹽。妊娠過程中,孕婦體重增加過度,特別是同時發現水腫、血壓增高或有妊娠中毒症狀者,應立即忌鹽,否則可進一步加重水腫、高血壓的病情,增加腎髒的負擔;特別是在妊娠最後的幾個月內,孕婦更應該忌食鹽,以免因鹽的攝入而大量飲水,引起或加重水腫,增加腎髒的負擔。忌鹽是指節製鹽的攝入量,鹽作為調味品,孕婦是可以吃的,但不可過多食用。一般來說,每天食鹽不得超過1.5~2.0克,正常人群每天會吸收8~15毫克氯化鈉,其中1/3由主食提供,1/3來自烹調用鹽,另外1/3來自其他食物。
節製鹽的攝入,孕婦可以食用一些無鹹味的其他提味品,使孕婦逐漸習慣於節製鹽,如新鮮番茄汁、無鹽醃漬小黃瓜、檸檬汁、醋、無鹽芥末、香菜、洋蔥、肉豆蔻等;全脂或脫脂奶及低鈉製作的酸奶,乳製甜奶也可以食用。孕婦最好不要吃鹹魚,因鹹魚內含有的大量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內能被代謝轉化成致癌性很強的二甲基酸胺,其危害不僅僅是鹽的問題,容易引起鼻咽癌。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二甲基酸胺不僅有特定的器官親和作用,並可通過胎盤作用於下一代,危害胎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