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孩子不敢和陌生人說話怎麼辦?(1 / 1)

我的女孩已經6歲了,在家時她很活潑,可就是遇見生人不說話。到了幼兒園裏就不敢說話,不敢和老師交流;一出門,連阿姨叔叔都不叫,別人同她說話她也不吭聲,也不主動找小朋友玩,隻想讓小朋友來找她,問她為什麼不主動找小朋友玩,她說她不敢,我們該怎麼辦?

孩子在家活潑、在外拘束的情況一般與缺少交往和參加集體活動的鍛煉等有關。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社會性發展水平會逐步提高,這種情況也會有所改變。當前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糾正:一是積極引導孩子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如多帶孩子外出,鼓勵孩子與熟悉的小朋友一起遊戲玩耍,對孩子的進步多表揚等;二是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先與最熟悉的人(如親戚家和同事)接觸,再逐漸引導與更多的人大膽交往。

鼓勵引導法:當孩子不敢和陌生人說話時……

小小今年5歲,在家裏很聰明,也很活潑,可一見到陌生人就不愛說話了。

今天媽媽帶她到林阿姨家做客,走之前,媽媽打算先和小小聊一聊。

媽媽:小小,媽媽今天帶你去林阿姨家做客,好不好?

小小:好。

媽媽:那你到那裏要和林阿姨問好知道嗎?

小小:知道了。

媽媽:我們到了林阿姨家時,林阿姨會和你說“小小好”,然後你怎麼說呢?

(小小瞪大眼睛看著媽媽。)

媽媽:你說“林阿姨好”,對不對?

小小:對,我給林阿姨問好。

媽媽:小小真聰明,你給林阿姨問好,林阿姨會誇我們小小懂禮貌的,是不是啊?

小小:那林阿姨如果不誇我怎麼辦啊?

媽媽:隻要你問好了,即使林阿姨不說,她心裏麵也在想,“啊!小小真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啊!”

小小:真的嗎?林阿姨真的會那麼想嗎?

媽媽:當然會了,因為大家都喜歡懂禮貌的孩子,我們小小這麼懂禮貌,媽媽最喜歡了,林阿姨也很喜歡懂禮貌的小孩子的。

小小:那我一定要向林阿姨問好。

媽媽:小小真棒。

(到了林阿姨家,小小真的和林阿姨問好了,雖然隻是個問好,但是下一次再鼓勵一下她,小小慢慢就會敢於與別人交流了,像在自己家裏一樣。)

有的孩子膽子小,交際能力差,所以見到生人不敢說話。應該讓他多和小朋友接觸,共同玩耍、互相交流、也可帶孩子到朋友家去玩,多接觸陌生人。

媽媽應該多鼓勵孩子,比如帶孩子到朋友家去做客,你隻是告訴他讓他與人問好,他也答應了,但這並不起任何作用的,到了那裏,他仍舊不開口。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朋友家人的反應,這樣孩子對他人的反應就沒有提前的準備。因為孩子自己對難以預測的和臨機發揮的事情缺乏能力,所以媽媽應該予以引導。媽媽可以這樣說:你到了阿姨家,阿姨會說什麼話來歡迎你?(幫孩子來預測叔叔阿姨說的歡迎的話),如果叔叔阿姨說:小小快進來,這時孩子就對叔叔阿姨說:謝謝阿姨。這些話,其實是在形成孩子的一個預測應答的思維過程。媽媽可以幫助孩子設想出多種情況,比如:阿姨的歡迎是這樣的:用手捧捧你的臉,微笑著並拉你進屋,阿姨是什麼意思?那麼你怎麼做?等等。

◆傾聽孩子的憂慮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以絕對信賴的,鼓勵他有什麼擔憂就對父母說,並為他出謀劃策。這樣孩子就清楚了麵對自己的害羞該怎麼辦。

◆讓孩子盡量放鬆

不要因為孩子害羞而強迫他與人交往、融入群體,那樣會適得其反,使孩子的害羞升級。

◆保證足夠的時間

當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應給他足夠的時間適應,如果是小朋友聚會,可讓他提前到達,逐個見到後來的新朋友,會有安全感。

◆重在參與

家裏適合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讓他參與。孩子做不好沒關係,讓他知道失敗是很自然的,誰都不可避免。

◆切忌施壓過多

對於一個孩子的社會恐懼,父母有可能失去耐心或施壓過多,向孩子發出一個有害信號,認為自己的孩子將來難以適應社會,這是極錯誤的。

家長應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盡量製造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機會。教給孩子們一些需要一起完成的遊戲,比如過家家,丟手絹等。家長要問孩子“你今天和誰一起玩了”“玩的高不高興?”等問題,讓孩子注意到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既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學會體察別人的感受。